革命圣地,英雄故乡,一座山头走出36个将军!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一场盛大的授勋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典礼的共有1300多人。
大会开始,军乐队奏国歌。毛主席站在台前亲手将命令状和勋章,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们。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首次正式授衔,每个名字背后都是无数战争的洗礼。
1955年到1965年间,解放军中一共授勋了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1360名少将。
被统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
在整理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许多将军都有相同的籍贯,是不折不扣的“老乡”。
湖北的红安县走出了61位将军;
安徽的金寨走出了59位将军;
江西兴国走出56个将军;
像这样将军辈出的村县人送外号——
将军县。
这种“将帅扎堆”的将军县,人们按人数排名一共列出了十个。
分别是:红安、金寨、兴国、平江、吉安、永新、新县、大悟、六安,还有浏阳。
今天我们要讲到的新县,在其中排名第七。
新县,位于河南信阳的南部。
光看名字可能有些陌生,但它所处的位置还有另一个常被提到的地理单位——
大别山。
大别山是华中地区的红色热土,土地革命时期,它是和井冈山齐名的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中,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据点,也是中原突围的起点。
也因此,这里成为开国将帅的摇篮。
全国十大将军县几乎一半出自其中,大别山成为革命圣地是有原因的。
从地形上看,对于革命来说之言,这实在是太好的一块地了。
整体俯瞰,徐向前元帅曾经这样评价大别山——
“北窥豫中,南瞰武汉,东控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
的确,大别山区扼南北之要冲,承东西之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另外,大别山在鄂豫皖的交界,当时还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带。
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敌人的统治力量薄弱,十分有利于发展革命根据地。
除了战略大方位,大别山的内部的地形条件也是得天独厚。
它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大的一块山地。其一部分是石山,一部分是土山,形成了一个折扇形的山地结构。
折扇的“扇骨”就是其中的山,“扇骨”之间夹杂着散落的小盆地和冲积扇平原,能够进行耕种。
这样的地形既有利于补充兵员,也具有一定的后勤能力。
而且,大别山内部山水交界。使这里既有相对偏远封闭的山区,又有连接外部的水运要道。
进可攻,退可守。并且易守,难攻。
新县是大别山的腹地,也是鄂豫皖苏维埃政权的首府。
各种因素的共同促成,让这片土地上将帅辈出。
一个小小的县城相继走出了40位将军,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从河南信阳新县走出来的将军们。
一个小县城里走出了40位将军。
看似是人杰地灵天降传奇,可背后其实是无数革命烈士的前赴后继。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抛头颅、洒热血,在不足10万人口的新县,前后有5.5万英雄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
而在整个信阳革命老区,则有100多万人参军参战,30多万人英勇牺牲。
他们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
他们有父母妻儿,有喜怒哀乐,他们受伤时会流血,弹片擦身而过时会恐惧,休息时喜欢看将军耍大刀。
革命事业多坎坷,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
在峰峦叠嶂的大别山,在红色热土信阳,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
今天在信阳,战士们曾经战斗过的山区 ,已经变成了葱茏的山林。
在新县,还屹立着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走进将帅馆,349名将领的塑像环排在列望着走进这里的每一个人。
曾经伟人写道——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那些艰苦的岁月已经过去。
他们若能见到如今这中国的景象,心中应该也会带着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