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参与过一个印度投资项目,当时调研下来,该行业在印外资企业,不赔就算赚

【本文来自《托卡马克之冠:印度设国家级“杀猪盘”,中企为何仍前赴后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其实当年很多企业投资印度不是不能理解。长期以来,印度被视为继中国之后下一个机会之地。

对此,很多人可能嗤之以鼻。但是屁股决定脑袋。现在不需要你为了企业未来发展负责的时候,可以随意做个人倾向性判断。但是,你的决策可能涉及到一家企业未来结构性战略性布局的时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你不喜欢的,不看好的,未必就能不去做。

10年前参与过一个印度投资项目。当时调研下来,该行业在印外资企业,不赔就算赚。那么多企业常年亏损咬牙坚持,就是因为战略上不能放弃这个潜在大市场。这跟有些零售企业维持一些亏损门店占点类似。等大家都赚钱了再进去可能已经晚了。当然,什么时候印度能成为下一个中国,没人知道。现在也没人知道。就算不看好的,没人敢说完全忽视印度的可能性。哪怕万分之一,但万一呢?中国发展起来前,80年左右,你说中国不出十年就是外资企业刷业绩圣地,不出二十年就是外资企业最大单一利润来源地之一,不出三十年就是很多产品的最大单一市场……当时的人会不会觉得这是在画饼?既然无法预测未来,在有余力的时候,布个点是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

其他的地方,还有俄罗斯、巴西、伊朗、一些非洲国家等等。说实话,二十到十年前看,相比之下印度并不算最看不到钱途的无底洞。

小米在印度前期赚到钱了,但现在都赔回去了。说明当初的决策不是完全的浆糊,只是后来在如何控制风险上出现了失误,或者属于不可避免地倒霉。小米现在能做的是就是止损。在这些钱都损失掉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进一步损失。比如印度现在提出了摘桃子的要求,显然这个桃子印度要硬吃了,那么怎么让这个桃子变成毒桃子,让吃下去的人七窍流血,花钱来求解药,这是需要考虑的。做个脑洞假设: 在小米印度与小米沙特(假设存在)签订一份协议,在小米印度的控制权不变的前提下,小米沙特将大量从小米印度地板价采购,然后把CEO和主要董事等等国籍和委任方式等因素纳入判定标准,然后极限拉大订货,超量采购,超量囤货。如果印度夺走控制权,小米沙特取消订单,小米印度连带整条供应链都等着破产(当然,不涉及印度以外的,以外的货款都预付掉)。如果暂时没夺走,那么利润都转到了小米沙特,以后印度也就没啥钱好扣了。总之就是这么个原则,确保小米印度的生死握在小米手里,而跟说是小米印度的董事和高管无关。另一点就是“分权”。这一点其实很多跨国企业都是这么做的。比如小米印度虽然表面风光,但是用的商标握在其他小米公司手里,用的软硬件产品技术握在其他小米公司手里,公司内部管理软件系统也握在其他小米公司手里,当地生产和销售分开两个系统,各自握在不同公司手里,等等。总之,敢不听话,分分钟会死得很难看。

再一点就是如何利用这次的惨重损失。一个脑洞就是搞些ngo,比如叫印度洋健康投资环境促进中心什么的,然后出各种评估报告,各种培训,懂的都懂。然后中国商务部在涉及印度洋地区的对外投资审批和备案的时候要求提交这种评估报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