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历史意义

【本文来自《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苏联?》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moyx12szh
  • 不过是黑苏的另一套说法,鼓吹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试图恐吓人民“别想着翻身了,安心接受资本的剥削吧。”

苏联的历史意义

     世界进入资本主义进程,社会生产日益进入国际化状态,曾经的局域性的封建时代帝国结构动荡、瓦解、转化为民族国家结构,世界政治也进入全球性春秋时代。

     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社会两大阶级,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主体,在这一对矛盾中资产阶级是主导阶级,世界陆续出现了资产阶级的资本为主导的春秋性列强和霸主,如英、法、德、美、俄、日等。无产阶级是弱势阶级、被压迫阶级,在经历了沉重的经济危机和战争压榨后,忍无可忍地反抗了,怀着社会主义理想,在沙俄旧地,在西方资本列强的重压下,以苏维埃的名义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国家----苏联。为对抗西方资本重压,以强烈的中央集权强化中央权力,调动社会资源,推动工业化,崛起了又一个强国。这是无产阶级掌握自身命运的一次伟大实践努力。

     在这崛起的过程中,囿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资本积累、资本增值的实质无法改变,只是调动社会资源的权力掌握在官僚权贵阶层,以计划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国家专有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隐蔽起来的特殊阶段。这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始料未及的,但在一定时期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社会大众在社会生产中的利益,成就了一段颇具理想色彩的社会发展阶段,实质是新权贵和工农阶层和解合作的阶段。从全球层面看,西方资本的生命力仍然强大,更高阶段的金融资本(国家的、私人的)大力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空间巨大,苏联处于这样的生存压力中,苏联政权中希望用不断的革命实现世界革命的力量就显得弱小了,其失败是必然的,也证明了世界仍处于资本主义进程中,苏联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终是成为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形式和阶段。

     从全球层面看,二战实质上还是一次列强再划分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苏联也参与其中,并且成了胜利者,崛起为春秋性霸主,分得欧洲的一半,建立起华约组织,帝国主义形态显露无疑。     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开始了从国家专有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化。长期来外部持续性的美苏争霸冷战,几乎完全切断了苏联和西方的经济关系,苏联被困在华约的范围内挣扎,终是转圜空间不够,计划经济在已有技术和产业条件下基于人口规模的追赶发展的优势逐渐用尽,在开创新技术新产业的劣势日益显现,更高形态的金融资本无法发展,自身也无法做出强有力的转变,最终经济崩溃,苏联瓦解,在一个霸主消亡中进行国家专有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苏联的解体可类比于中国古代春秋末期晋国的灭亡,面对无比激烈的对抗博弈,旧的政治经济体系无法应对国内国外的各种压力,最终被瓦解,能在废墟上站起来的是走向新时代战国的赵、魏、韩。虽然苏联的建立源自革命的无产阶级,但发展演化下来仍在旧时代的藩篱中,最终以政权主体解体灭亡,延续资本主义进程。可见历史进程大趋势力量之强大,理想主义的一时激荡终究是改变不了。

     苏联这个苏维埃联盟的政治结构,似乎暗示了未来迈向全球性战国进程中民族国家的走向。欧盟的发展实践会有新的启示吗?美苏争霸以冷战形式进行,启示了在核恐怖平衡下大国竞争博弈的新形式。而苏联在冷战竞争中失败解体,似又给后人以启示:资本主义结构必然走上扩张之路,先是在苏联内部扩展,后来在华约范围内扩展,当进一步扩展受限挫折,将带来扩张主体的惨烈崩塌。美国之胜利和屹立未倒,在于外部资本主义扩展空间对于金融资本的发展仍然巨大,回旋空间巨大,美国之资本主义结构可充分利用之。而苏联却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制约无法做出决定性的成功改变,导致失败。还提示了经济关系隔绝的竞争者间博弈结果太过惨烈,后来者当会极力避免之,在形成新战国的进程中形成新的关系、新的博弈形式。

     苏联虽然成为过去,但它昭示了显著的历史意义,这是世界资本主义进程中,从全球性春秋迈向全球性战国的关键转换点。春秋时期是几千万人口、两亿人口级别的强国霸主统摄一方的世界纷乱局面,苏联以后,世界资本主义进程将发展向新的阶段,世界逐渐进入十亿人口级别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区域间的竞争博弈,全球性战国时代扑面而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