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造不如买”发挥到极致的是民国军界
【本文来自《事实比任何宣传都管用,我八十年代到高中后,之前的有些观念崩塌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造不如买”是李鸿章李中堂的经典名言,这在晚清却是事实。但把“造不如买”发挥到极致的却是民国军界,民国军界在抗战时期的军火生产竟然有了大倒退,生产的火炮数量竟然不到晚清的七分之一。抗战八年民国兵工厂生产的大口径火炮只有98门,平均只是12门左右;清朝的近代火生产从1861年开始,到清朝结束的1911年,一共生产了3970门火炮,平均每年生产近80门,民国政府在抗战时期的火炮产能只是满清时期的七分之一左右。
当然了很多人会说,抗战时期民国政府不容易,要顶着日军的狂轰滥炸等一系列理由。但这些情况二战中除了美国外,其他的同行一样也经受。英国兵工厂的工人一样要经受不列颠空战的轰炸,德国的空袭彻底摧毁了20.2万所房屋,损坏了450万所房屋,工业小城克莱德班克有1.2万户民宅,战后只有8户民宅因为祖坟冒青烟没被挨炸弹,英国兵工厂要经常接受德国傍一大哥刷的V1、V2火箭。日本更是接受了烧烤大师李梅的特殊照顾,被焚毁了三分之一的建筑。二战结束时德国1/5的民宅被炸毁,柏林等城市被毁灭的民宅都超过了半数。但这些国家的兵工厂都维护了产能,每年生产的火炮数量都要在民国火炮产能后面加上至少三个零。
八年抗战时期民国兵工厂一共制造了171万6075发炮弹,平均每年20万发的产能。民国抗战时期的军工产能别说比不上二战同行,放在一战中都是笑话。一战索姆河之战,英军7天内发射了400万个基数(几十发不等,比如美军以50发作为炮弹基数,我军是60发)的炮弹,结果还是然并卵,要让士兵用血肉硬抗德国人的工事。一战时期就连保加利亚都能和英军打出一次战役十万发炮弹的对攻战,这种奢侈抗战时期的中国军人可享受不到。抗战时期的中国炮弹年产量还不到一万个基数,同时期的苏联炮弹生产辆是中国的足足400倍,年产能更是超过了800倍,苏联每天的炮弹产量都是民国炮弹产量的两倍还多。
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军工负责人常总裁是典型的买办,他就是依靠外来援助起家的,他有苏联援助的1100多门各型火炮,有美国援助的36门M-1918式155毫米榴弹炮、481门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600门75毫米山炮、300门M-3式37毫米战防炮,自然不把军工生产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