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该是你的宿命!如何真正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

500

你好,我是粥左罗,这篇文章聊聊原生家庭。

每个人都可以思考一下,你有什么样的原生家庭问题?这些问题对你有什么影响?

你可能会想到一些关键词,比如“缺爱”、“没有安全感”、“束缚”、“自卑“、“敏感”、“被打压”、“父母的PUA”、“自己的想法被控制”等等。其实大部分人在原生家庭方面遇到的问题都是相似的,比如大多数人都有“没安全感”、“自卑”这样的问题。

关键是,成年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

这篇文章8000字,是我关于原生家庭比较全面系统的一个思考,希望对你有用。耐心看完,一定有收获!

500

01

正确认知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原生家庭会影响你

但不能决定你的一生

想要解决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我们先要正确认知这件事。

首先,一定要承认原生家庭的影响,不能无视它;其次,要明白原生家庭一定会影响你的人生,但它不会决定你的人生。

为什么这么说?

谈到原生家庭,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父母是你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你的第一个学校。

针对这句话,我想再补充一点:父母是你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不是你唯一的老师;家庭是你的第一个学校,但家庭不是你唯一的学校。

换句话说,原生家庭只能部分地影响你,不能全部地决定你。

很多人认为原生家庭决定了自己的人生,或者80%地决定了自己的人生,其实他们都是在找借口、在逃避,或者本身没有勇气去改变。

很多人把自己「不擅长社交」、「不自信」、「事业不成功」、「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这些问题都埋怨在父母头上,因为这样定义之后,他的挫败感会小一些。他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爸妈的原因,是原生家庭的原因。

如果你已经毕业、已经成年了,还这么认为,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但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能从原生家庭的问题中走出来,很多人不走出来其实是不愿意走出来,他一直停留在那里,产生一种既埋怨又依赖、既想逃离又想逃避的心理。

500

02

  如何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

6个接受、4个改变、4个忽略

针对这个问题,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词:接受、改变、忽略。

 第一: 6个接受。

所谓接受,就是去接受你不能改变的东西。

有些东西是你无法改变的,如果你试图去改变,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一点,接受父母的三观不可改变。

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父母的三观。

首先是世界观。

父母有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他们认为整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整个世界是怎么构成的,你不要去试图改变。

像我爸妈,他们除了去城里打工之外,一直在农村生活,他们的世界观其实一定程度上是有问题的,但我想试图改变是非常难的。

其次是人生观。

父母的人生观也是你无法改变的,你不太可能让父母接受你新的人生观。比如我的父母,到现在他们也认为公务员是最好的工作,那就是他们的人生观。

再比如很多父母会认为你一定要生孩子,其实这样的人生观在现在很多年轻人眼里也不奏效了,至少我以前的同事里就有丁克,我认识的朋友里也有不婚主义者。

最后是价值观。

不要试图改变父母的价值观,想改变一个人30年、50年形成的价值观,几乎不可能。

在「改变」这件事上,年龄越大的人越难改变,小孩子是最容易改变的。

你很容易就可以改变小孩的价值观,但你想改变爸妈的价值观特别难,如果你想改变爷爷奶奶的价值观那就更难了。

年龄越大的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越难改变,因为三观形成太久了。

为什么说这也是原生家庭的问题?

因为很多问题都是源于观念之争,你如果明白了父母的三观无法改变,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你们经常有争论、经常有冲突。

如果接受了「父母的三观无法改变」这一点,今后你跟父母的冲突就会变少,因为你知道父母的三观不必跟你一样。

包括将来你处理跟孩子的关系也是这样,他认为这个国家和社会是怎么样的,你不要跟他争,因为没有用。

你们是两代人,成长的环境非常不一样。一代和一代之间的成长环境已经彻底改变了,他们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跟你必然是不一样的。

第二点,接受父母的习惯不可改变。

一个人长期形成的习惯太难改变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起居习惯、花钱习惯等等,你不要去试图改变父母的习惯。

大家都是成年人,你不要改变他们,他们也不要改变你,包括以后你有自己的孩子,跟孩子之间也是这样,彼此都不要互相改变。

第三点,接受父母的性格不可改变。

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

比如有些父母一辈子就是不习惯表达爱,那我们就接受这一点,不必非得让他改变,也不要觉得父母不表达就是不爱你。

再比如有些父母的性格就是那种“刀子嘴豆腐心”,他其实心里对你特别好,但就是喜欢用一种负面的表达呈现出来,这也是性格中的一部分,你要理解他们这种性格,而不是去改变。

还有一些父母跟孩子说话非常直白,像我有时候买东西喜欢买贵的,或者花钱比较随意,我爸妈就经常说我是个败家子,我也要接受这一点,不能觉得他们伤害了我。

500

第四点,接受父母的认知水平不可改变。

当然我讲的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我们很多人的爸妈可能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他们成年之后一直在努力地打工赚钱,基本上也没有学习的习惯。

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可能三五年都没有太多变化,而我们很多人一直在学习,认知一直在提升,可能三五年就有一个飞跃,这一点也要学会接受,不要希望去改变父母的认知水平,不要去争论那些认知上的东西。

第五点,接受你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基本不会改变。

这一点比前面几点更重要,很多人都希望改变自己跟父母的相处方式,其实改不了。

举一个夸张点的例子。

谷爱凌跟他的爸爸妈妈可能动不动就要抱在一起,动不动就要亲一口,但如果回家后你突然亲你妈一口,你妈可能要吓坏了。

我们从小到大跟父母相处的模式基本改变不了,那就顺应那个相处方式。

当然这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我想表达的是,以前跟父母是什么样的相处模式,就接受那样的相处模式。

有些人可以跟自己的爸妈说心里话,但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

你过去跟父母是什么样的相处方式,现在不要想着改变这种相处方式。

第六点,接受自己的性格很多时候无法改变。

前面我们说要接受父母的性格基本不可改变,此外,我们还得接受一个很扎心的事情:我们自己的性格也基本无法改变。

以前我试图改过我的性格,但是后来发现我改了很多其他东西,唯独改不了的就是性格,或者是性格上某些地方我稍微改了一点点,但整体上改变不大。

我的认知改变了,我的思想改变了,我的学问改变了,我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但我的性格基本上还是小时候的性格。

这里面原生家庭的影响非常大,而且性格是刻在骨子里的,是潜移默化形成的。

很少有人小时候、成年之前一直是内向的,结果成年之后变得很外向;也很少有人以前不擅长社交,后来变得很擅长社交。

你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很多时候也改变不了;你是一个好胜心特别强的人,还是一个好胜心不强的人,也很难改变。

对于这些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都要学会接受。

500

 第二: 4个改变。

那我们都能改变哪些东西?

第一点,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三观。

我现在的三观跟我高中时的三观不一样,跟我大学时也不一样,跟我小学的时候、童年的时候都不一样。

三观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三观非常重要。

你的三观最初是原生家庭给你的,但是你成年之后有机会去改变。如果你改变了自己的三观,其实改变就非常大了。

比如世界观,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去旅行、跟人打交道等等,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观会一直变得更好。

再比如人生观,你怎么看待人生,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是不是认为人生值得追求梦想,你是不是认为人生下来一定要去创造一些价值等等,这些也都是可以改变的。

包括价值观也可以改变,价值观也可以称为是非观。通过读更多优秀的书,看更多好的电影,接触更多的牛人,以及听一些好的课程,加入更好的环境和圈层,不断地这样做,你的价值观就会得到非常大的改变。

第二点,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

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假设你以前有斤斤计较的习惯,其实在升级三观的过程中,这种习惯就可以慢慢地改变。

或者你以前一直特别不舍得在学习上花钱,特别不舍得在生活品质的提升上花钱,这种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

再比如你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导致你对人本能地有不信任的习惯,这也是可以改变的。

其实以前我就会对人本能地不信任,这也是我从小到大没有安全感导致的,包括自己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过背叛或者伤害,都有影响。

过去这几年我一直在改变这个习惯,为什么?

因为我是老板,老板必须要学会相信别人,如果你不会信任别人,就没办法做老板,没办法做领导。

500

第三点,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

这一点很简单,就是你要不停地去读书,不停地去学习、听课,结交牛人,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认知会不断改变。

原生家庭里爸妈给你的一些认知是需要改变的,比如父母可能会告诉你在职场上要学会拍马屁,要学会搞关系,或者从小父母就告诉你,考公务员、进体制、当老师、考研考博是最好的,这些认知都可以改变。

你要去对抗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一些不好的认知,重新树立一套自己的认知。

第四点,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规划。

你从小到大,从上学到开始工作,父母可能一直在帮你做人生规划。你在18岁以前,大多数时候都是接受父母给你的规划,但是走向社会之后,你自己经历了更多的学习之后,就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这个规划。

比如很多父母给孩子的人生规划是大学毕业之后要考研,研究生毕业之后要进银行或者考公务员;再比如很多父母会给自己的孩子规划好,毕业之后要在两年之内结婚,结了婚马上就要生一个孩子。

这都是父母给你的人生规划,问题是这些你必须要遵守吗?

不一定。

很多人小的时候,是父母一直在帮忙规划长远的人生;但是我们成年之后,要去改变父母给我们的规划。

孝顺这个词其实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孝,一个是顺。

事实上我们不应该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因为孝不一定要顺,顺也不一定是孝。

你可以很爱你的爸妈,但你不必什么事都跟他们商量。就好像我很爱我的爸妈,我赚到钱之后就让我爸妈退休,不让他们辛苦干活,但这不意味着我在哪里买房子要跟他们商量,不意味着我想辞职创业要跟他们商量,也不意味着我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要跟他们商量,我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

有的人一方面天天抱怨着原生家庭的影响,一方面又在各种决策、各种选择上听从父母的意见,甚至在经济上依赖于父母,那就不能说是父母的问题了,是你自己本身有问题。

500


 第三: 4个忽略。

忽略也非常重要,我们都应该忽略什么?

第一点,忽略父母对你的一些评价。

很多人把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看得太重了,父母觉得他不优秀或者没有上进心,他就特别难受;父母认为他不懂得孝顺、不懂得努力工作,他也特别难受。

你一定要有自我评价,不能永远都看别人对你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对你的评价。父母说你不优秀,你就不优秀吗?父母说你做什么事不行,你就真的不行吗?

很多时候忽略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论。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大逆不道或者不孝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即使他们是你的父母,也不是百分百地了解你、理解你,你应该把他们的评价当成众多评价的其中之一,把自己的眼光看的范围更大一点。

假设父母评价你不优秀,可是你的同事里有很多人认为你非常优秀,你的领导和下属认为你非常优秀,你的同学也认为你非常优秀,那你就可以多想一想这些评价,不必非得盯着父母对你的评价。

有一些评价你要学会左耳进右耳出,他们是你的父母,他们爱怎么说就让他们说,但是你不要真的把每句话都听到心里去,很多时候听到耳朵里就行了,听到耳朵里再从耳朵里出来。

第二点,忽略父母对你的一些说教。

在你从小长到大的过程中,父母就是权威,他们控制着你的成长过程,等到你长大之后,他们还想继续控制你,想主导你从事什么行业、进什么公司、考不考研、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等等。

这本质上其实是权力的惯性延续。

很多父母特别喜欢说教,他们觉得自己比你岁数大,比你经验多,比你更早地走向社会,经历过更多社会的毒打,觉得自己很多观点都更正确。

比如他们会让你不要老换工作,不要老换行业,不要换女朋友等等。

父母对你说教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点头并回应“好的没问题,听你的”,但你不要真的按照父母说的那样做,要学会假答应真忽略。

像我有一些朋友听了父母的说教,在自己老家买了房子,结果买完后就后悔了。因为当他有机会在深圳、杭州、北京买房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首套房贷款名额已经在老家用出去了,买了一个三四十万的小房子,也不升值。

这其实就是盲目听父母说教带来的一种不好的结果。

第三点,忽略父母对你事业的建议。

工作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聊得特别多的话题,而且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他们会建议你应该去做一个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会建议你要不要辞职、要不要创业、要不要做自由职业者等等,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场观、工作观,这些你不要去听从父母的建议,要学会忽略。

父母生活的那个时代发展很慢,大家都追求安稳,一份工作做5年、10年甚至一辈子都很正常,但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你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一直不换工作可能反而不好,工作两三年之后,如果有机会跳到更好的地方,那你就该跳,不应该一直待在一个地方。

时代不同,很多东西都变了。

我从高考报志愿时要去哪个城市上学,要报什么大学、什么专业,毕业要做什么样的工作,第一份工作什么时候辞职,辞职之后要做什么,要不要创业,等等,这些事情我从来都没跟父母商量过。

他们会提出他们的建议,但我从来都不会听,我只会按照自己的计划走。

我会向别人请教,但我只会请教在那件事上有成功经验的人,而不是我的父母。

第四点,忽略父母对你爱情婚姻的干预。

这个非常重要,千万不要让爸妈插手你在爱情婚姻方面的问题,除非你认为父母在这方面很强大、认知水平很高。

有些人可能会想,这样做父母会不会觉得你很叛逆?

我觉得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幸福,他觉得你叛逆就叛逆好了,又不是非得做一个顺从的人。

爱情和婚姻是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长久的事情,比工作都更重要。

如果你听了父母建议从事某个行业,结果做得不顺心,最起码还能换一份工作,但如果你听从父母建议跟什么样的人结婚,这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像工作一样可以随便换。

如果你找了一个很喜欢的对象,带回家后其实你爸妈是否满意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你是给自己找对象,不是给他们找儿媳妇或者女婿,不需要听他们的建议。

你找对象是要跟这个人过一辈子的,而父母提出建议后就结束了,他们不需要一直跟这个人一起生活,最终承担结果的是你。

500


03

如何处理好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关系?

原生家庭,就是从你出生到离开爸妈的那段时间,它的对立面是新生家庭,即你组建了新的家庭,或者有了自己的孩子。

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新家庭,那就应该把更多时间面向未来,不要总是纠结过去。

与其天天琢磨跟爸妈怎么相处,不如去想想怎么跟自己的孩子相处,不如把更多时间用来经营你跟爱人的关系。

假设你在原生家庭跟爸妈的相处模式是不会表达爱,那你现在不要纠结过去,而要去考虑接下来能不能在跟爱人相处的时候更会表达爱,要更多地去关注你的新生家庭怎么能经营地更好。

在新生家庭和原生家庭的处理上,我分享4个点,核心可以汇总成一句话:相对独立地运营新生家庭。

第一点,尽早让自己的新生家庭经济独立。

不要把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经济扯在一起,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来往决定了关系上的来往。

如果你成年之后不能做到经济独立,做什么都要伸手向父母要钱,那父母对你的干预其实是避免不了的。

假设你买房子父母要给你出首付,那父母建议你买这里或者那里的房子、买新房或者二手房、买高楼层或者矮楼层,你其实没有资格不听取甚至嫌弃他们的建议,因为你买这套房子的首付是父母出的。

反过来,如果你能尽快做到经济独立,那很多事情都比较好办。

第二点,让自己的新生家庭生活上相对独立。

假设你跟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如果这对你的事业发展、对你生活的快乐、对你家庭的幸福,起到的不是非常正面的作用,那就尽可能不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可以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或者同一个村里,但是要有一定的距离。

如果你们在一起生活得很和谐,是一种互相加持的状态,那当然可以生活在一起,但是很多人可能跟父母之间并不是这么理想的关系。

生活上的相对独立很重要,有时候拉开一定的距离是比较好的,距离太近了各种事情和问题就多。

比如:你想买一个对开门的冰箱,但你爸妈非说要买一个单开门的;你想买一个单独放饮料的冷藏柜,你爸妈说有冰箱就够了;你说阳台上不能晾衣服,显得阳台太乱了,要买一个烘干机,你爸妈说烘干机费电,阳台不用白不用等等。

当然我说的都是「相对独立」,很多人可能做不到,或者做不到完全独立,毕竟跟父母有血缘关系,一定会有来往,但是要做到相对独立。

500

第三点,让自己的新生家庭决策上相对独立。

除了经济和生活,新生家庭的决策也要相对独立,遇到事情不要总是想着和父母商量一下。

比如,我结婚之后什么时候要孩子,不会听父母的建议,谁生谁受罪,我们想什么时候受罪就什么时候受罪;再比如我们两口子结婚要买房的时候,想买哪个小区、什么户型的房子都是我们自己决定,是否要贷款也是我们自己决定。

这种决策你要做到相对独立,不要跟父母商量。

第四点,让自己的新生家庭在育儿上相对独立。

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是能做到的话就尽量这样去做。

为什么育儿要相对独立?

如果育儿不能相对独立,那你在原生家庭上遇到的问题,可能就会传到你的下一代。

当年你的三观是怎么形成的,你的孩子还会被你爸妈同样洗礼一遍;你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你爸妈带你的孩子时,可能也会让他形成同样的性格;你从小接受爸妈什么样的教育,都会隔代传给你的孩子。

如果你有时间自己带孩子就自己带,如果你有能力请阿姨帮忙,就请一个阿姨帮忙,然后定期跟父母见面,让孩子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待一阵。

如果你真的没办法自己带,也没有能力请阿姨协助,那就只能接受让父母帮忙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多跟父母聊,比如告诉父母不要总是批评孩子,否则小孩会变得特别自卑等等,你要敞开心扉把你的想法告诉父母,要不然这些原生家庭的问题就会隔代传。

500


04

爸妈是你的风险投资人

你的一生就是一部创业史

最后再分享一个点:在原生家庭的问题上,不要止于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大部分人的关注焦点在于问题是怎么来的,我的观点是不要止步于问题是如何形成的,更多的是直接去解决那个问题。

我现在已经不太在乎我的自卑是如何形成的,我想的都是直接去面对这个问题,以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成年之后,我们在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时,不要过度纠结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不要永远都在分析问题或者抱怨问题,更多应该是直面问题,直接去解决问题。

假设你一直没有安全感,那你不要总是去分析为什么你会没有安全感,你更应该想的是如何能让自己越来越有安全感。

关于原生家庭,我有一个比喻:爸妈是你的风险投资人,而你的一生是一部创业史,你是自己人生的创始人。

创业必须要有投资,你的风险投资人就是父母,幸运的是每个人都能拿到投资,但不公平的是每个人遇到的投资人是不同的。

有的父母是知名的投资大机构,比如红杉、高瓴,给钱多、投后服务好,不过多干涉。

有的父母更像一些小的投资机构,给钱不多、资源不好、投后服务也不好,有时候还各种折腾创始人。

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一个创业者能否成功,其实关键在于自己,投资人很重要,但那不是成败的关键。

再强的投资人也救不了不争气的创始人,而牛逼的创始人,即使一开始投资人不好,融资不理想,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

这些年我们都见过很多创业者,他们出身好背景好,一轮一轮的融资非常顺利,结果最后还是做倒闭了,弄得一地鸡毛,什么也没有。

同时也有很多创业者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最后活得让所有人不敢轻视。

比如张一鸣。

最初红杉资本的沈南鹏做完尽调之后,认为张一鸣不行,没有投资他,结果后悔不已,后来只能在今日头条B轮的时候,花更多的钱去投资今日头条。

还有周鸿祎,他一开始投资了张一鸣,结果后面不相信张一鸣可以做得更大,就提前退出了,小赚了一点点,也后悔得不行。

回到我们身上也是这样,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创业史,家庭就是我们最初的投资机构,爸妈就是我们最初的投资人,但是他们绝对不能决定我们最终是否能“创业”成功。

有的人家里有钱,从小吃喝不愁,接受最好的教育,读名牌大学,出国留学,甚至爸妈还找关系调动家庭资源去帮助他,结局却不一定好。

有的人家庭条件不好,从小没吃过什么好吃的,没出过远门,上的是普通学校,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甚至创业成功。

还有的人可能连大学都没有机会读,但更早地进入社会之后没有放弃自己,一步一步地学习、积累资源,最后也混得不错。

在每个人的人生创业史上,有的人抓到了好牌,有的人没有抓到好牌,但幸运的是这次创业不是三年、五年也不是十年,而是30年、50年、80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逆天改命,有足够的时间翻牌,把一副不好的牌越打越好。

这一生很长,父母只决定了前面的那一小段,后面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改变自己,去争取自己人生的成功。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转载请联系授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