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国风范的持久战

今日中国正当其升,大概率是不会输的,只是说赢多赢少的概念,我有充分的信心去迎接我国并不遥远的优胜。但明天和后天在未来的青少年子弟手里,我却还有担心。

我研究古代书法,魏碑与行楷是不一样的风格,钟王及其后者的笔墨妍妙轻巧,隐有末世之靡丽。而卫索格局严谨浑朴,则为北朝所效法,乃有持家之厚重。书法当然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全部文化的代表,但也说明很多问题。汉帝国衰落,自有其种种结构性矛盾,但其统治者子弟内拘外奢,百姓民性放任散漫。是以有其后乱世绵延,人民流离之苦,其非魏武、右军笔墨可泣诉。

500

古代那肯定不是没有强盛过,但就是在后代的手里败丧没落了。虽然说万事万物都有兴衰,但是我们都希望在早几代的时候设法让保鲜的时间长一些,一般来说是通过体制上的严谨,文化上的传承,教育上的侧重来形成一种优秀的传统,以期后代子孙感念先民不易,时常省惕作风。事实上,在俗世中好的家风就会传承很久,这样的人家也不容易败落。人家如此,国家亦如此。

中国人有没有比较可以归纳的国民性呢,其实肯定有的。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不可忽视的缺点。汉的中后期,尤其是东汉以后,人群表现出尚礼崇仁,重表轻实,曲裾迤逦,仪饰繁复,好大喜功,外紧内宽的特点。在游牧民族文化进入中原后,因为原始部族那种朴拙的作风对中原人群的一些特点有所改变,在吸纳融合的过程里形成了北朝文化,并延续至于隋唐。但隋唐文化仍然会在中原文化熏染下再次蜕变,至于唐宋之交,又开始流于汉帝国中晚期的民性特点。所以我们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看到的其实不过是绘画上的汉赋。

到了明清时代,明崇俭而清尚朴,但结果崇俭变成了吝啬,尚朴变成了拘泥,这又成了另一种极端。直到近现代引入西学,有条件地有选择地中和一些国民质地上的特点。新中国肇始,讲的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发扬了民族的韧性与刚性,改造了人群的惰性和散漫,侧重于简朴但不失大方,厚重但不乏灵巧。

那么时至今日,我们不仅要在内外的奋斗与竞争中取得当之无愧的各项胜利。同时也要在泥沙俱下,繁复纷扰的时代里寻找我们留给后人的东西,那种东西是主流的东西,是管一百年,两百年的东西,也即在新中国抵定的人民新风貌之下,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上把握分寸,保持国家与人民应有的浑朴质地,避免一些流丽败丧且形式主义的东西破坏新中国的传承。

求真务实,向新争优,踏实稳进,坚韧持重,果毅顽强,灵活机智,这些都是我们应当留给国家子弟的秉性传统,能传多就传多久,要人传人,家传家。只有这样,我们取得的革命胜利果实才能得到长久的捍卫,国家和人民才能不重蹈古老历史的覆辙。当然可以说,这必然是一场家国风范的持久战。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