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际组织的25年 | 三八线上的感慨
朝鲜战争1950年爆发,三年后停战,板门店作为停战谈判和签署停战协议的地点从此扬名世界。令人遗憾的是70多年过去了,朝鲜半岛仍然被那条“北纬38度线”分隔为两个国家。不过,以我与朝韩两方人民接触的亲身体验,我感到他们都深切盼望国家能够和平统一。只是分裂日久,双方的不信任感非一日能消除。但我总认为,朝鲜半岛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恐怕不是任何人能够阻挡的。因此我在对韩朝两方进行访问时,一直想亲眼看一看这条“三八线”。韩朝双方都把我当作他们的好朋友,以这种特殊身份,我希望从南北两个方向去看看这条分界线。
2002年,作者在朝鲜板门店军事分界线留影。
从韩国一面去“三八线”很容易,韩国的许多旅行社都有探访“非军事区”的一日游。但此前我多次到韩国访问,都因公务繁忙而未能如愿。一直到2004年我才有机会在韩国官方安排下实现从南方一侧探访“三八线”的愿望。
那时从朝鲜一侧去“三八线”并不容易,需要经过特殊安排。2002年1月,我第三次访问平壤,离开巴黎前我向朝鲜常驻团提出想去参观板门店。副代表说去板门店要向军方提出申请,通常需要一定时间,不过他表示会尽力而为。当我到达平壤的时候,接机的朝鲜官员就告诉我,已经获得军方特批,可以去板门店。他说,一般这个程序需要20天,但外务省告诉军方我是特殊客人,所以在一周之内就获得了许可。
2002年1月28日是个星期一,早上8点我在外务省一位处长和一位翻译的陪同下乘小车从平壤出发向南方驶去。出了市区,汽车驶上一条朝向南方的高速公路,路很宽,每个方向可以三辆车并行,中间是半人高的松墙作为隔离带。路面有些失修,不十分平整,但是在绝大多数路段司机都可以开到时速100公里。整条路空空荡荡,只有我们这一辆轿车在跑,大约每15分钟可以遇到一辆对面方向驶来的车。
2002年,在板门店与陪同参观的朝鲜人民军军官合影。
陪同的朝方官员告诉我,朝鲜半岛北方山地占了80%,可耕地很少,故粮食自给有困难。南方70%是平地,故农业发达。我仔细观察路旁的山地,山上有稀稀拉拉的明显是人工栽种的小树,不到一人高。
远一些的山上都光秃秃的,只有一些荒草。陪同官员说,朝鲜费了很大力气绿化荒山,但成效不彰,主要是因为山上实在不适合植物生长。公路旁偶尔可见一些村落,通常是两层楼,墙壁刷成白色,据说朝鲜人喜爱白色。朝鲜农村传统的房子只有一层,近年来许多改造成两层,有个名称是“农村文化屋”。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没有追问。村子外面的山上总是树立着朝文的标语,和中国的农村有几分相似。
大约走到一半的路程,司机忽然减速停车,原来是有一个路障挡住去路,一个朝鲜人民军的哨兵挎着冲锋枪从路旁的哨所走出来。这是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士兵,面孔风吹日晒成紫红色。陪同的处长打开车窗说了几句话,我隐约听到“代表团”和“板门店”几个字,因为朝鲜语有些词与中文很相似。士兵向车后座上的我望了望,脸上露出很淳朴的笑容,点点头,把路障移开,然后向我敬了一个军礼。我问处长他刚才说了什么,处长说,我告诉他这是去板门店参观的外国代表团,他就放行了。我们的车越靠近板门店,这种检查哨就越多,检查也越仔细,由此可以感受到越来越接近军事分界线的紧张气氛。
平壤到板门店的距离是168公里,我们的车开了近两小时,先经过开城郊区,然后停在板门店大门外。这是一座水泥的大门,有持枪的人民军岗哨。处长说约的时间是10点,我们到早了。
我走下车,四周极其安静,听不到一点声音,谁又能想到再往前两公里就是当年战火纷飞的“三八线”呢。10点差1分,一辆三菱越野吉普车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车门打开,下来三个军人。陪同的官员迎上去与他们握手寒暄,然后将其中一人引到我面前,介绍说这位军官姓赵,中校军衔,是军方派来的陪同人员。军官上前与我热情握手,用朝鲜语表示欢迎。另外两个军人都很年轻,每人腰间都佩有手枪,是警卫战士。陪同的官员解释说,军方十分重视我的来访,故派来一位中校和两名警卫陪同,是很特殊的礼遇。
检查站的板门店的展室朝鲜人民军战士正在讲解板门店地图。(网络图)
我们首先被引入路旁的一栋建筑。这是一间展览室,中间是板门店和周围地域的模型,墙上是一幅朝鲜地图。中校介绍了朝鲜战争和“三八线”的历史,说如今这条军事分界线仍将朝鲜半岛分为两个国家,它切断了150多条公路和3条铁路。在南北双方沿线有两公里的非军事区,按照停战协议,在此区域内双方不得部署任何重型武器。在朝方一侧,非军事区内还有一个村庄,住着150户农民,从事农业活动,以示朝方的和平诚意。他指着模型内的两栋建筑说,我们将先参观当年停战谈判的会议室和停战协议签字的旧址,这两栋建筑都在北方境内。
赵中校陪同我们进入板门店的大门,哨兵一一检查了随行的朝鲜官员的证件。随后一名警卫上了我们的车,跟随着三菱吉普驶上一段仅可容两辆车并行的柏油路。路面不大好,两旁是长满杂草的荒地,这就是非军事区。据说双方都在非军事区埋有大量地雷,以防范对方的攻击。在明媚的阳光下,非军事区一片寂静,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肃杀之气。通过一个检查哨,两辆车前后驶入一个院落。院子收拾得干净整洁,低矮的松树球修剪得十分整齐。
停战协议签字厅
(网路图)
先参观一间简易房,这是当年朝鲜停战谈判的会场。房间不大,中间是一张铺有绿呢台布的长桌,两侧各摆有四把椅子。赵中校让我坐在北侧中间的位子上,说这是当年朝中方面首席谈判代表朝鲜人民军南日大将的座位。中校介绍说,当年的停战谈判从1951年开始,最初在开城谈,美军方面每次过界车上要插白旗,感觉很不爽,所以后来改在板门店的这间房子里谈。中间打打谈谈,历时两年,直到1953年7月才达成停战协议。
停战协议签字厅内的朝方的签字方桌,盒内存放的是停战协定副本。(网络图)
赵中校特别提到:“我们在朝鲜战争期间得到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有力支援,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就牺牲在朝鲜,我们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以鲜血与生命的支持。”听到这些话,我心中感到几分激动,也感到几分欣慰。
从谈判会场出来,旁边是一座朝鲜风格的平房建筑,长约数十米。中校说这就是当年停战协议签字的大厅。走进去,空落落的大厅里,只在中间摆着一排三张桌子,上面都铺着绿呢台布,两边的桌子后面各有一把椅子,桌上各有一面小旗,一面是朝鲜国旗,一面是联合国旗,都用一个有机玻璃罩罩住。赵中校介绍说这是当年的原物。经过近50年时间,蓝色的联合国旗帜已经完全褪色,变成了淡黄色。朝鲜国旗却鲜艳如初,想必是常常更换。桌上还摆着停战协议的复制本。
停战协议签字厅内的朝方的签字方桌,盒内存放的是停战协定副本。(网络图)
赵中校介绍说,当年为停战协议签字,美方提出搭一个帐篷作为会场。但金日成指示说,停战协议签字的地方应该永远保留下去,于是命令朝鲜的工兵突击五天,在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签字之前建起了这座签字大厅。
其实分割朝鲜半岛的被称为三八线的军事分界线并非一条沿北纬38度线的笔直的界线,而是当初停战时以双方的军事实力控制的界线为基础划定的,西部向南深入,东部向北偏移,是与北纬38度线相交的S型界线。板门店就在北纬38度线以南5公里处,不过这里的军事分界线仍然习惯上被称为“三八线”。
随后我们驱车驶向板门店纵深。这一段路的路况很好,车停在一栋三层建筑的后面。下车后一个身体健壮腰佩手枪的人民军军官来迎接我们,先敬礼,后握手。赵中校介绍说他是这里的中尉警卫队长,特来陪同我参观。在几位军人的陪同下,我们先来到楼西侧,这里竖立着一面大理石墙,墙上雕刻的是金日成主席的签名,落款的日期是“1994年7月7日”。赵中校介绍说,金日成生前批阅的最后一个文件是关于“朝鲜统一”的,大理石墙上刻的就是他在那份文件上的签字和日期。数小时之后,他就与世长辞了。说到此处,中校声音哽咽,眼含泪水。据说金正日接班后曾几次来到这里,亲自选定这个地方树立了这个纪念碑,这是1995年的事了。
2005年,作者在金日成广场上留影,背景是人民大学习堂。
这座楼的周围环境整洁,许多松柏树在冬天还有几分绿色。西面还有一座小楼,名为“统一阁”,赵中校说,前几年在这里举行了多次南北会谈。随后他带领我们从西侧转到南侧,他用手向下一指说:“看,‘三八线’!”我们所在的这栋坐北朝南的小楼叫作“板门阁”,站在朝南的阳台上看去,往下走二十几级台阶是一排小平房,中间三座为蓝色,两边几座是灰色。横穿这几座平房的中间地上有一条线,中校说那就是“三八线”了。
当地时间2008年27日上午9时30分许,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板门店跨过军事分界线,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会晤。两位领导人在军事分界线握手,开始历史性的会面。
“三八线”其实就是一条水泥线,再往南是一座五六层高的玻璃大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是韩国方面的对等建筑。在平房的北侧和南侧都有军人在站岗。北边的朝鲜人民军士兵身穿黄呢军装,腰挎手枪,在“三八线”北侧和蓝色板房北侧门口站岗,约有六七人,都是立正姿势,显得十分严肃。南侧有六七名韩国军人,身穿天蓝色军服,腰扎武装带,佩带手枪,头戴白色宪兵钢盔,足蹬牛皮战靴,最显眼的是每人一副反光墨镜。他们显得比较随便,有人双手后背,两腿开列站立,有人四处晃来晃去。
我们这群人一出现在板门阁阳台上,立刻引起韩国一侧哨兵的注意。这天只有我一个人在此参观,但朝鲜方面有两位官员、两位军官和两名警卫簇拥着我。对方大概觉得是一位特殊人物,他们的一个哨兵拿起对讲机讲话,同时用望远镜观察我们。赵中校说,对面大楼里有许多摄像镜头监视着这边的一举一动。美军士兵在楼内,外面是韩军士兵站岗。我想对面的韩国军警一定在观察我,说不定已经把我的照片传到汉城去核查我的身份了。或许他们能够发现,我前几天刚刚作为韩国政府的客人访问了汉城。
军事停战委员会会议的场所内部,朝韩双方都经常有游客来这里参观,当朝方游客进入时,韩方就退出房间,反之依然。(网络图)
赵中校指着正中间那座蓝色板房说,这个房间双方都可以进入,他邀请我进去看一看。我们走下台阶,两位守在门口的人民军哨兵立即把门打开让我们进去。一进门就感觉暖风扑面,房间显然是供暖的。里面就像一个简陋的工棚,中间放着一张桌子,正好骑在“三八线”上。
中校让我坐在北方一侧的一把椅子上,开始为我讲解。他说一直到1991年这里都是双方军事人员进行磋商的场所,桌上南北两侧都有话简,电线横穿而过,这实际上也是“三八线”的一部分。在这个房间里,南半边实际上就是韩国的土地了。朝方人员可以走到南侧门口,但是不能出去。赵中校说,这个房间是唯一我们能够越过三八线10米的地方。当时我虽然已经去过韩国5次,但还是忍不住到南侧走了几步,也算是越过“三八线”到韩国领土上走了一遭。从窗子向外望去,可以看到地上的水泥筑成的军事分界线。
北纬38度线是1945年为了便于日军向北面的苏军和南面的美军投降而划定的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当时谁会想到它竟然在朝鲜战争之后固化为一条延续半个多世纪的边界线,将一个国家分成了两个呢。赵中校说,这条50厘米宽的水泥线将他的祖国分成两半。望着这条分界线,听着中校沉重的话语,我对一个民族被人为分割的痛苦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我们在屋里逗留期间,韩国方面的哨兵几次从窗外向屋内张望,还用照相机为我拍照。
从平房出来,中校邀我到板门阁的阳台上,眺望韩国一侧的景色。此时阳光灿烂,天空蔚蓝,山峦起伏,一时间竟想起“三千里锦绣江山”这句话来。中校请我在贵宾留言簿上写点什么,我是联合国官员,又是朝韩双方的朋友,来朝鲜半岛访问是为了促进双方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因此写些什么合适不得不仔细斟酌。最后我提笔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坚信,一个统一的朝鲜半岛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临别时,赵中校紧紧握着我的手,希望我再来。我说:“希望早日看到这条线可以自由跨越,你们的国家不再被一分为二。”中校给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2000年,作者在平壤锦绣山纪念宫前留影。
在回平壤的路上,我心里感到有些沉重,一种感受到民族分裂的痛苦的沉重。但同时也让我感到几分欣慰的是,我正在做一件促进朝韩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促进和平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能有机会对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做一点贡献也是莫大的荣幸。
当地时间2018年4月27日,金正恩与文在寅在板门店军事分界线附近共同种下一棵65年树龄的松树。韩朝双方领导人还在植树活动现场合影留念。(电视截图)
在我探访“三八线”16年后的2018年4月27日,韩国总统文在寅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板门店举行历史性会晤。在巴黎的我特意凌晨起床观看电视转播,当我看到韩朝两位领导人携手跨过那条水泥筑成的分界线时,我的思绪又回到了16年前。今天我更加相信,“三八线”终有一天会消失。
2005年,作者在平壤顺安国际机场留影。
朝鲜民族绝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民族,以我的亲身接触,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在他们身上,人们可以感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国家统一的愿望。他们做事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韩国在30年间发展成为亚洲的一个发达国家。朝鲜的潜力亦不可忽视,韩国三星电子集团的高级副总裁就曾当着我的面对朝鲜工人的文化与技术素质赞不绝口。朝鲜民族的勤劳作为他们的天然禀赋,一旦国家统一,将会得到充分发挥,造就一个统一的现代化国家,世界应当对此有所准备。
-end-
文章来源 |《我在国际组织的25年》
作者 | 唐虔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