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的人去工地看看,是不是比以前的人少,都机械化了

【本文来自《说句稍微残酷点的话:以后大学生群体可能是就业市场上最不值钱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铁血叔叔skykhan
  • 理工科人员是很缺的。尤其是中国现在把汽车产业抢了过来,以后理工科人员会更缺。

    至于你说你大学读的是文科。。。你可以去考公嘛。其实中国各大公司在海外也需要大量的文科人的。只不过不是纽约伦敦巴黎的分公司需要,而是金沙萨和拉各斯的分公司需要。

无非是造汽油车的企业工人改去造电动车的企业工作,且需要的人更少。

电动汽车比燃油车少很多零部件,需要保养的时间变长,生产以及维修岗位变少。

年纪大的人去工地看看,是不是比以前的人少,都机械化了。

工厂也是,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价格下降,让普通民品的生产线自动化成了趋势,而且机械手降价代替生产线的最后一个活人,只留下维护人员。

90年代总投资一个亿的工厂,整个工厂的生产线基本是进口的,主车间一班就4个人,3班12个人,基本自动化。我想这种生产线现在智能化顶多加些工控机传感器,少一半控制人员。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湖北省

热门评论 1

  • 看到题主故事,不由得想到当年听说的另一个故事,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大家听一个乐儿吧!
        话说当年改开刚刚有眉目,某厂从国外引进一条先进的生产线,等到货安装时候,厂长找到负责安装的外方工程师,说你这么干不行,必须在这里加一个人工的环节。外方不解,问为什么要加一个人工控制,厂长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控制进度和质量,外方工程师说我们的技术没问题,不用有人管理也能控制得很好。结果就是双方一直争论,谁也说不服谁。此事一直惊动了双方各自后台,双方高层经过协商,修改设计方案,临时在这个环节加设人工控制。设备安装继续,没过几天,厂长再次提出在另一个地方也要加人工控制,这回外方不干了,我们的设计很成熟绝对没问题,搞这么多人工干预那还有什么意义,引进流水线不就是为了节省人力吗?这时候厂长才不得不道出真情:我知道生产线很先进不用那么多人,因为当初考察并拍板引进这条线我始终都参与了,但没办法,我厂子里那么多职工,如果光用机器来生产,我没法安排这些人。闹明白真正原因之后的外方不得不体谅中方的苦衷,双方合作,最后生生把原本不用几个人的先进生产线搞成人机共同参与的四不像玩意儿,效率质量什么的就不太讲究了。故事讲到这里还没完,等生产正常外方撤了之后,中方全面接管生产线,每次检修之后都会发生奇迹,就是总会富裕好多各种规格的螺丝螺母以及一些不知道该往哪儿装的小零件,自然,那个生产线也是三天两头闹毛病犯脾气,还不如全人工干得顺利,不行就继续安排人手顶上去,就这样,这条可怜的生产线没干多长时间就被最终废弃拆掉了……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9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泰坦尼克
    作为一个搞设备出身的,我想说,信你个鬼
    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是我同事的同班同学单位的事情,所谓会剩螺丝的事情,就是他那个同学亲自干的,每次大家都会拿此事打趣他,他也很无奈,确实是装不上了。多说一句,此事应该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吧,我知道的就这些,那时候我们都还年轻刚毕业进厂子没干几年,没事儿就在一起玩耍,这类的事情听得多了,大家也从来不当回事,当年的工厂,产品质量就那么回事,有机会还可以讲更离谱的,保真。
  • 现在国家在推黑灯工厂,流水线全程自动化,维修也是自动的,所以现在失业确实没办法,工厂根本不要人了
  • guan_15990476321502
    看到题主故事,不由得想到当年听说的另一个故事,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大家听一个乐儿吧!
        话说当年改开刚刚有眉目,某厂从国外引进一条先进的生产线,等到货安装时候,厂长找到负责安装的外方工程师,说你这么干不行,必须在这里加一个人工的环节。外方不解,问为什么要加一个人工控制,厂长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控制进度和质量,外方工程师说我们的技术没问题,不用有人管理也能控制得很好。结果就是双方一直争论,谁也说不服谁。此事一直惊动了双方各自后台,双方高层经过协商,修改设计方案,临时在这个环节加设人工控制。设备安装继续,没过几天,厂长再次提出在另一个地方也要加人工控制,这回外方不干了,我们的设计很成熟绝对没问题,搞这么多人工干预那还有什么意义,引进流水线不就是为了节省人力吗?这时候厂长才不得不道出真情:我知道生产线很先进不用那么多人,因为当初考察并拍板引进这条线我始终都参与了,但没办法,我厂子里那么多职工,如果光用机器来生产,我没法安排这些人。闹明白真正原因之后的外方不得不体谅中方的苦衷,双方合作,最后生生把原本不用几个人的先进生产线搞成人机共同参与的四不像玩意儿,效率质量什么的就不太讲究了。故事讲到这里还没完,等生产正常外方撤了之后,中方全面接管生产线,每次检修之后都会发生奇迹,就是总会富裕好多各种规格的螺丝螺母以及一些不知道该往哪儿装的小零件,自然,那个生产线也是三天两头闹毛病犯脾气,还不如全人工干得顺利,不行就继续安排人手顶上去,就这样,这条可怜的生产线没干多长时间就被最终废弃拆掉了……
    作为一个搞设备出身的,我想说,信你个鬼
  • 看到题主故事,不由得想到当年听说的另一个故事,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大家听一个乐儿吧!
        话说当年改开刚刚有眉目,某厂从国外引进一条先进的生产线,等到货安装时候,厂长找到负责安装的外方工程师,说你这么干不行,必须在这里加一个人工的环节。外方不解,问为什么要加一个人工控制,厂长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控制进度和质量,外方工程师说我们的技术没问题,不用有人管理也能控制得很好。结果就是双方一直争论,谁也说不服谁。此事一直惊动了双方各自后台,双方高层经过协商,修改设计方案,临时在这个环节加设人工控制。设备安装继续,没过几天,厂长再次提出在另一个地方也要加人工控制,这回外方不干了,我们的设计很成熟绝对没问题,搞这么多人工干预那还有什么意义,引进流水线不就是为了节省人力吗?这时候厂长才不得不道出真情:我知道生产线很先进不用那么多人,因为当初考察并拍板引进这条线我始终都参与了,但没办法,我厂子里那么多职工,如果光用机器来生产,我没法安排这些人。闹明白真正原因之后的外方不得不体谅中方的苦衷,双方合作,最后生生把原本不用几个人的先进生产线搞成人机共同参与的四不像玩意儿,效率质量什么的就不太讲究了。故事讲到这里还没完,等生产正常外方撤了之后,中方全面接管生产线,每次检修之后都会发生奇迹,就是总会富裕好多各种规格的螺丝螺母以及一些不知道该往哪儿装的小零件,自然,那个生产线也是三天两头闹毛病犯脾气,还不如全人工干得顺利,不行就继续安排人手顶上去,就这样,这条可怜的生产线没干多长时间就被最终废弃拆掉了……
  • 张恒 本人微博metalgear8
    Jafun
    当年没有机械化筑路的时候,一个工程队要管理到千把人,沿路的村镇都要出劳力配合铲运土方。
    到了17年的时候,我们项目部就四五个人,土方就一台挖掘机放土,平整,撒灰,土方搬运叫的大头车,压路机再来一个驾驶员,开两台压力机:振动和光轮。一条路就那么几个人就搞完了。。。。。。。
    工业化升级换代的伟力,工业化道路是越开始越难!后续生产研发维护这些工程机械的岗位就多出来了,需要的自身的人口规模越大、分工越繁复。
  • 需要汽车的人也更多了啊。怎么不看汽车由富豪象征变成中产必备呢?将来还会变成和冰箱一样的家庭标配信不?
  • 现在的黑灯工厂很多,虽然不是彻底无人化,但的确需要很少的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我小时候,厂里一个车间要大几十号人才能维持三班倒。但是,大概在2010年后,老家生产类似产品的工厂(我们厂已经不在了),一个车间只要小10几号人就可以三班倒,不到原来6分之一。现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是需要手和眼配合,或者需要手部巧妙动作的行业,比如纺织或者消费电子组装。虽然年轻人看起来很枯燥,但实际的复杂和变化程度远超当前机器人模拟能力。
  • 当年没有机械化筑路的时候,一个工程队要管理到千把人,沿路的村镇都要出劳力配合铲运土方。
    到了17年的时候,我们项目部就四五个人,土方就一台挖掘机放土,平整,撒灰,土方搬运叫的大头车,压路机再来一个驾驶员,开两台压力机:振动和光轮。一条路就那么几个人就搞完了。。。。。。。
  • 这事我熟啊,11年去参观滕州水泥厂,日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只有不到10个人,大部分在运维和中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