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铁第一城,上海地铁30年“豆腐里打洞”往事

起步比北京晚了十多年,但30年后,成为里程、列车数量和全自动驾驶规模三料世界第一,上海地铁怎么做到的?

文 | 王静仪

编辑 | 施智梁

上海能造地铁吗?

1983年,《新民晚报》在头版以此为题刊发文章,彼时,记者参观了上海地铁试验工程,对庞大而神秘的“地道”啧啧称奇,而地铁的概念在当时仍显得天方夜谭。

500

▲ 图注:1983年,《新民晚报》在头版刊发《上海能造地铁吗?》一文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当媒体还在发问上海能否建地铁之时,北京地铁1号线已经试运营十多年、正式运营也已两年。1981年9月16日,北京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这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地下铁道。

受限于地理条件,上海地铁起步较晚。早期的外国专家们一度觉得上海不能建地铁,因为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土质松软,建地铁宛如“豆腐里打洞”。

但在上海地铁人眼里,技术、资金、工程的确都是不折不扣的难关,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创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地铁就能建成。

1993年5月28日,尽管只有5个站、6.6公里,上海地铁1号线正式通车,实现零的突破。2000年,2号线建成,穿黄浦江而过,贯通浦东和浦西。

举办于2010年的世博会,让上海地铁建设急加速。从2004年的不足100公里,到2010年前建成400公里,此间上海地铁创造了一百台盾构齐头并进、一百座车站同时建设、一百公里新线同时投运等一系列建设记录,被誉为“世界城市地铁建设发展史上的奇迹”。

2017年,上海地铁里程超越伦敦、纽约和巴黎,成为全球第一。每天平均有一千多万人次乘坐上海地铁,每年的客运量在疫情前接近40亿人次。

通车30年后的2023年,上海地铁拥有三个“世界第一”:运营里程在全世界第一个突破800公里大关,达到831公里;列车数量超7000辆,超过纽约地铁跃居第一;拥有5条全自动驾驶地铁线路,总里程167公里,首次跃升世界第一。

500

▲ 图注: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通车试运营

图片来源:上海地铁shmetro

上海地铁的起步并不算早,却快速成长为全球地铁第一城,这是怎么做到的?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从30年前的往事开始说起。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地铁是全球里程最长,但客流量第一的桂冠由日本东京摘得。如何用更少的里程运送更大的客流,缓解高峰期拥挤,上海地铁还有不少运营潜力可挖。

500

 1958-1990:在宇宙寻找支点撬动地球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就提出了规划建设地下铁路的构想。

但外国专家在上海实地勘测后,曾说了一段后来广为流传的话:想要在上海这样地质疏松的软土层造地铁,就像阿基米德在宇宙寻找一个支点撬动地球——意思便是“几乎不可能”。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为河口冲积平原,土质容易滑坡与塌方,“上海的土,往下挖一两米就挖出水了。但是造地铁往往要深挖十几到二十米,周围全都是水,而且土体的承载能力很差,容易发生变形。”原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石礼安在《中国城轨口述历史》中回忆道。

怎么办?技术上不断寻找解决方案。

从1958年在浦东塘桥开始试验第一段隧道,到后来在衡山公园试验成功第一座车站和两条隧道,再到1978年在漕宝路用新方法试验车站隧道成功……

经过三次标志性的探索,1983年,初步找到了一套适合上海地质和环境特点的地铁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这也是当年《新民晚报》头版刊发《上海能造地铁吗》的起源。

技术关得到了解决,下一步是资金关和工程关。

500

▲ 图注:中波轮船公司将地铁列车从德国运输到上海。

图片来源:中波公司

1988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海地铁1号线马上就要开工建设。这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多国政府主动表示想合作建设地铁。

于是,国际方案比选开启。石礼安说,每个国家都要根据招标要求,在满足技术条件的前提下报价,同时讲明政府贷款条件,谁优惠谁中标。

其中德国表现出了很大诚意,4.6亿马克的年利息为0.75%,还款期40年,宽限期10年,也就是说,10年内不用还款。在车辆、设备的价格方面,也比法国便宜10%,比英国报价低30%。因此,经过资金条件、价格、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评估,最终德国中标。

 1990-2000:实现“零的突破”

1990年1月19日,1号线正式开工。

其中“淮海战役”是标志项目。按照常规建设进度,淮海路需要封路两年半,但这是上海主要商业区域,又是主要交通干道,如果封这么长时间,显然是不现实的。

工程组集思广益,创新出“逆筑法”——也就是先做好地下连续墙,上面挖5米的土,再把顶板盖掉;然后在边上的支马路打井,人员与盾构从侧井进入淮海路底下施工;顶板上头铺管子、做路面,淮海路上照样可以通车。以此办法,淮海路实际只封了10个月零20天便通车。

500

▲ 图注:上海地铁1号线施工现场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广播“话匣子”

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朱沪生感叹,这个项目不仅证明中国人有能力、有水平和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搞好复杂软土地基基础上的地下工程,而且还摸索出了一套市中心进行地下施工的管理经验与方法,荣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

1993年5月28日,这是上海地铁实现了“零的突破”的日子。尽管只有五个站点,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通车试运营。

刚通车的地铁,还是新鲜事物,不少乘客花五元钱购买观光券,专程来体验地铁。因为几乎所有的乘客都是第一次搭乘地铁,从如何进站、如何搭乘地铁,都需要工作人员的引导。

“那时候下班是舍不得脱地铁制服的,走在大街上老‘来噻’了!”时任徐家汇站站长的凌春霞回忆道,“家里的亲戚朋友啊,还有老同事经常带朋友来看我,跟身边的人讲,春霞可是地铁一号线徐家汇站的站长,讲话的表情都是神采奕奕的。”

2000年6月11日,上海地铁2号线建成通车,它是首条穿越黄浦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把繁华的浦西南京路,新开发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海科技馆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连成一片。施工中首次使用了国产盾构机,国产化程度有所提升。

同年12月26日,地铁3号线(明珠线)也开通运营,这是中国首条城市高架地铁线

500

▲ 图注:上海地铁一号线试通车的观光券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2002-2010:“世界城市地铁建设发展史上的奇迹”

2002年12月31日,世界第一条投入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通车。也正是在这一年,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

兴奋的同时,交通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因为世博会不仅场馆位于市中心,而且会期足足有184天,据测算,地铁要承担40%的交通量,才能保证世博会每天的正常运行。

而当时,全市只有不足100公里的4条地铁线——也就说,5年多时间内就要新建300多公里地铁线,而国外建设一条地铁线路一般要8至10年。

2004年,上海明确了“世博会前建成4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的目标。

“当时面临两大难题,第一个是融合,要把投资、建设、运营团队磨合好,拧成一股绳;第二个就是信心问题,很多同事担心完不成目标。项目审批涉及10多个政府部门,动迁又涉及全市14个区……,但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五年,这是史无前例的挑战。”原申通地铁集团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应名洪感叹。

怎么办?上海地铁坚持统筹原则,倒排进度。2004年到2009年的五年间,上海地铁建设共完成工程投资近1500亿元,动迁涉及全市14个区,完成动迁1100多家单位及12000多户居民,新建成的线路长度达到330公里、车站205座。

500

▲ 图注:2004年12月16日,临近圣诞节,一名女子坐在地铁二号线的车厢里,两边则是圣诞老人相伴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一百台盾构齐头并进、一百座车站同时建设、一百公里新线同时投运等一系列建设记录。建设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被CoMET(世界地铁协会)誉为“世界城市地铁建设发展史上的奇迹”。

到2010年,上海地铁已经基本成网——里程420公里,车展280座,其中超四分之一的车站是换乘车站,三线及以上的换乘枢纽有8座,中心城区地铁线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55公里,站点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座。

2013年年末,上海地铁运营里程增加到567公里,第一次成为世界第一。

 2010-2021:自动驾驶线路里程达世界第一

500

▲ 图注:乘客站在车头,观赏列车穿越隧道的风驰电掣。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2010年4月10日,上海地铁10号线开通运营,这是中国首条按照全自动运行系统最高等级进行设计的大容量地铁线路。从此,乘客站在车头,观赏列车穿越隧道的风驰电掣,成为常态。

无人驾驶线路具有多方面优势:自动出库、自动折返、自动休眠、自动检修,折返时间节省九成,出入库减少50%,平均跑车速度提升7.8%,可靠性更高、正点率更高、安全性更好。

而2006年,上海提出要做无人驾驶地铁时,这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极为领先和少见的,“上海有胆量和技术去尝试,我们认为上海必须领先,所以决心去做一条!”应名洪说。

选择哪一条线作为上海首条无人驾驶线路来设计?当时建设团队也有过一番讨论,如果线路流量小,风险也小,但实践意义有限——最终选择了流量大的10号线。

到2021年,上海地铁拥有5条全自动驾驶线路,分别为10号线、14号线、15号线、18号线、浦江线,运营里程达167公里,排名世界第一。地铁10号线是唯一日客流超过百万的全自动驾驶线路。

在无人驾驶的基础上,上海地铁又提出了“智慧地铁”的构想,已构建以地铁云、高速数据通信网和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全网数字化基础设施,初步实现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和智慧服务。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光耀以智慧车辆维修来举例:“以前列车入库时,至少需要4个人花2个小时对列车进行‘体检’。现在一辆列车在入库的5分钟时间里,各种高清探头就能对车辆完成一次‘体检’,比以往人工巡检的效率大大提升。我们还在试点运用机器人对列车进行深度巡检,未来巡检效能还将进一步提高。”

在乘客体验方面,2018年1月20日,“Metro大都会”APP上线,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乘客用二维码扫码乘车进出站。如今,APP的功能还在不断扩充,乘客不仅可以在APP上查看出行信息,还可以看到每节车厢的满载率、车厢温度等情况。

“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

从1993年到2023年,上海地铁运营线路从1条到20条,车站数量从5座到508座,运营里程从6.6公里到831公里,在运营里程、列车数量、全自动驾驶规模上拥有了三个“世界第一”。

500

▲ 图注: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设计从黄浦江的水流形态中获得灵感,被网友誉为“最美地铁站”。

图片来源:上海黄浦发布

近年来,上海地铁继续提出了“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的理念。

如何理解?俞光耀在接受上海交通广播“话匣子”采访时表示:“过去地铁仅仅作为一种交通运输工具;现在我们把地铁进一步和人们的出行、生活、工作、娱乐、消费等相融合,打造都市新生态。”

随着2017年申通地铁首个上盖项目——吴中路“万象城”开业,周边生态逐渐改变,爱琴海、万科七宝等商业地标随之而起。开业一年后,“万象城”跻身上海商业销售前十。

在地铁上盖商业综合体乃至住宅业态,不仅可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为城市创造出新增量,还能提升沿线客流以及地块价值,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俞光耀又以地铁1号线莲花路站上盖项目举例。作为一座有25年历史的车站,莲花路车站在改造前由于设施陈旧,且无站厅,逐渐难以承载大客流。

500

▲ 图注:改造后的莲花路站la la station

图片来源:上海地铁shmetro

经过改建,莲花路站从一座功能单一的交通换乘车站,实现了地铁和商场的无缝链接,公交枢纽也同步引入。通过有效降低站点再开发前期成本,加强地铁客运服务能力,开发收益优先用于轨交建设和运营维护,反哺轨交可持续发展,该项目被自然资源部作为轨道交通节地模式进行全国推荐。

进入发展的第30个年头,上海地铁正启动248公里、超过130座车站的新一轮建设,建设规模及强度将再次超越历史。全部项目建成通车后,上海地铁将形成运营里程超过1000 公里,640余座车站的庞大轨道交通网络。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地铁是全球里程最长,但客流量第一的桂冠由日本东京摘得。对标东京、香港等地铁大都市,上海地铁在提升高峰通行效率、加强无障碍服务、改进导引标识、完善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提高空间。

“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地铁已经深深嵌入并且改变了上海这座城市。未来,上海地铁不仅要建好每一座车站、每一条线路,更要将地铁和区域环境、资源禀赋及产业体系等相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END-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