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人》:一个主观主义的警察——北京国际电影节观影笔记之一
“今天,主观主义不再是缺点,而是一种魄力……”
01
《罪人》,丹麦小制作惊悚片。真的是小制作——单一演员,单一场景,两部电话,两台电脑,就撑起一部电影。
片长只有85分钟,极简主义风格。有暴力元素,但没有血腥镜头;有紧张情节,但没有爆炸、追逐、枪战。
尽管如此,却照样扣人心弦。放映结束后,黑暗的影院里居然响起了热烈掌声。
《罪人》像一面镜子,让每个人都从中看到了自己。
02
故事开始,很安静。几秒后,响起了报警电话的铃声,这是丹麦东部报警中心。
阿斯格,警察中尉,头戴耳机接听了电话。
关于阿斯格,电影并未做过多交代。只知道他原是刑警,因开枪杀人接受调查,被临时安排到报警中心。第二天他要出席听证会,如果通过,就可以重返刑警岗位,这才是他真正热爱的工作。
打进来的电话中,有吸毒男子求助,有在红灯区的嫖客被妓女抢劫后求助,也有女子骑自行车撞伤膝盖……
接听并处理这些无聊的电话,阿斯格脸上露出了不耐烦的神情和嘲弄的微笑,他迫切想离开这个混账的地方。
妓女“来自东欧”——这个小小的细节,也让我露出了微笑。西方电影,总是会忍不住卖弄一下腹语术,黑一把前社会主义国家。但不会告诉你,东欧女性不得不到西欧卖淫,恰恰是东欧追慕西欧,以至于发生“剧变”的后果。尽管已经过了三十年了,但还要靠年轻女性的青春酮体来承担剧变“阵痛”。
继续聊《罪人》。
03
这时,一个叫“伊本”的女人的求救电话打了进来。
阿斯格像警犬嗅到危险气味那样兴奋起来。他判断,这个女人被绑架了,于是立即开始用电话指挥一场解救行动。
他先打给电话附近警局,通知巡逻车追查伊本所在车辆,但巡警追错了车。
根据伊本刚才提供的有限信息,阿斯格找到了伊本的家庭电话。
电话拨通,接听的是伊本6岁多的女儿,一同在家的还有襁褓中的弟弟。与女孩的通话,使阿斯格得知伊本的前夫来找她,他们拿着一把带血的刀,争吵着离开了。
接到阿斯格通知的警察来到伊本的家,发现小男孩已经死了,“他被割开”。
阿斯格的脸上沁出了细密汗珠,案情再清楚不过了。他恨不能亲自上阵解救人质,但外围的“猪队友”太多了,找不到人也找不到车,接线员还对他指手画脚,要他别越权,恪尽职守就好。
好在,他又接通了伊本的电话。阿斯格沉浸在解救人质的亢奋紧张情绪中,他忘了问一下自己,如果伊本是被绑架,为什么绑匪始终不夺走她的手机?
阿斯格指挥伊本,悄悄系上安全带,然后用力拉手刹……一阵刺耳的刹车声,电话又断了。
再次接通。伊本已经被扔在货车的后车厢里了(奇怪,她仍然有电话)。阿斯格努力让她平复情绪,并让她找到一块砖头,等待她的前夫打开车门时,就用力砸他的头,“不要害怕,这是他应得的。”
伊本看来是照办了。第三次接通电话后,伊本已经是一个人了。她的情绪极度惊恐。阿斯格为了安抚她,和她闲聊。伊本说,她很爱自己的儿子,当发现儿子腹中有“蛇”,一直试图取出,今天她终于取出了儿子肚子里的“蛇”,儿子现在安静了,再也不哭闹了。
!!!
此时,受阿斯格之托到前夫家调查的搭档打来电话,告诉她伊本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她的前夫可能是送她回精神病院。
为了确定真相,他拨通了伊本前夫的电话,发现前夫没有绑架伊本,小男孩是在伊本精神失常时误杀的。
再次接通伊本电话,伊本已经在一座立交桥上,脚下是川流不息的车辆。
阿斯格意识到,自己的积极营救,终于把伊本送到了自杀的边缘!
04
阿斯格,一个热情的、有责任感的、但是犯了主观主义错误的警察,他的努力可能导致其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主观主义。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太熟悉这个词汇了。当然也不奇怪,现在就是这样一个年代: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主流学界、传媒总编,都公然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
复述一下概念吧。
主观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或本本出发,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常常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
在新中国电影中,批评或批判主观主义,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主题。比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老社长、《秘密图纸》中田华扮演的女侦查员、《红日》中的连长、《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老连长、《火红的年代》中的白厂长、《第二个春天》中的齐大同等,他们都在某个问题上或某个时间段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今天,主观主义不再是错误或者缺点,而成了一种魄力或者担当……比如在《流浪地球》中,刘培强中校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就作出了操纵空间站撞向木星的决定,尽管这一决定很可能会导致人类就此湮灭。
如何克服主管主义?不展开长篇大论了。记住毛主席这段语录,会受益终身——
“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
军事指挥员需要,警察也需要,每个需要作出决定的人都需要这样的思考过程。
05
阿斯格太相信、太依赖自己的经验了,结果铸成大错。
为了挽救伊本,他向伊本袒露自己也杀过人,他认为被杀的青年是“渣滓”,应该被杀死,他以前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但现在开始怀疑了。相比之下,伊本是被意识蒙蔽导致误杀,所以不是她的错。
伊本大哭。告诉他“警察来了”、“你是好人”。
电话又断了。阿斯格堕入了黑暗深渊,他蓦地站了起来,“伊本跳下去了!”
他发现了一个自己都感到陌生的自己。他给搭档打电话,告诉他在明天的听证会上说出全部真相,不要再为自己曲意辩护。
在决定性的时刻,主观主义就是犯罪!
所幸接线员很快打来电话,告诉他伊本已经获救。
阿斯格摇晃着走向一扇明亮的小门——伊本得救了,阿斯格也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