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个人防护经验分享

去年12月第一波疫情时,单位同事几乎都阳了,我防住了,还帮家里老人们做好了防护都没阳,这一波我父母做得比较到位目前还没阳,岳父母中招了,我们两口子照顾岳父母但我们没阳,后来我老婆跟同事聚餐阳了,我还是密接,但我仍然没阳。

本文是一些新冠病毒防护方面的知识介绍,和个人防护的一些经验,目的是防护知识推广,并尽可能帮助降低防护成本,当然只是本人一家之言,不是权威专家发布,仅供参考。

新冠病毒R0值高,原因是病毒的体外存活时间长,常温下可长达7天左右,如果是冰箱冷冻室可长达14天;二是少量病毒就能致病。

所以,我的基本防护原则是当社会面疫情流传时,就开始实施防护措施,在社会面疫情基本结束7天以后,可以放松防护,因为环境中存在活性病毒的概率大大下降,不必一直保持精神紧张的状态。

我针对新冠病毒的防护用品是一次性医用口罩、75%酒精消毒湿巾、手消毒液或75%酒精消毒凝胶,非针对性的就是洗涤用品比如肥皂、洗面奶什么的。

对于重视防护的人讲,直接的呼吸防护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为按规范佩戴口罩就可以了,但接触传播就有点防不胜防,因为当我们进入过风险场所,衣服、头发都可能会沾染有病毒,很难每次都全面消毒。所以从防护意识上讲,在社会面疫情流传期间,除了酒精消毒后一定时间内的人体或者物品表面,都应该认为有可能存在活性病毒。

物体或者人体表面静态的病毒并不可怕,新冠病毒再厉害,也不能突破完整皮肤进入人体,我个人认为,防扩的重点,应该放在病毒进入人体的最后关口也就是口鼻眼,做好呼吸、饮食、睡觉方面的防范,这也是成本相对较低的预防方式。而很多人的防护方式,恰恰与此相反,都是关口尽量前移,成本很高,却在最后关口放松了警惕而导致失守。

科学防护很重要,而科学防护的前提是了解更多防护细节,比如56℃30分钟以上、75%酒精等都可以杀灭新冠病毒。下面都是关于防护的基本知识。

1、口罩

多人环境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即可,很多人为了保险一直用KN95口罩,未必合适,尤其夏季来临,KN95太闷反而容易戴不住,尤其对妇女儿童老人都不是太友好。

进入高风险环境如医院发热门诊可以选择戴KN95口罩+面罩或眼罩,这是为了防止别人没戴口罩突然咳嗽或者打喷嚏直接喷咱脸上、眼睛上,毕竟是高风险环境。

当然直接被人喷脸上应该还是很少的,但如果真发生这种极端情况碰巧又只戴着普通口罩,一定要镇定,注意轻缓呼吸,马上转身远离病人,然后摘下口罩,75%酒精湿巾消毒口鼻面部皮肤和手,换上新口罩。我身边就常备口罩和75%酒精湿巾。

关于规范佩戴口罩可以看《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建议仔细阅读,所有注意事项都在里面,下面2个链接内容是一样的:

http://www.gov.cn/xinwen/2020-03/18/content_5492709.htm

http://www.nhc.gov.cn/jkj/s3577/202003/0a472cc09e744144883db6a74fe6e760.shtml

购买口罩要注意包装上的执行标准码和有效日期,目前市场上有五种符合防疫要求的口罩标准码:

医用防护口罩:GB 19083-2010

医用外科口罩:YY 0469-2011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2013

日常防护型口罩:GB/T 32610-2016

儿童口罩(6至14岁):GB/T 38880-2020

那些外表挺可爱但没有标准码的口罩,只能说比没戴强一些,因为不防水,也就是防不了飞沫。口罩佩戴还要注意持续时间,一般来讲持续不要超过4小时,得换新口罩,主要是时间一长,口罩的静电防水层失效,冬天在室外,因为口罩内外湿差的关系,口罩外面会凝露,会更容易失效,夏天汗水是同样的问题。之前有个观友说去高风险场所之前口罩喷75%酒精,这肯定不合适,会破坏静电防水层导致口罩马上失效。

2、饮食

饮食要洗手+洗脸,洗手用七步洗手法,洗脸使用肥皂或者洗面奶并使用流水洗净。

洗涤的原理,是洗涤用品中有表面活性剂和泡沫,表面活性剂使污染物脱离皮肤,泡沫用表面张力使污染物远离皮肤,然后用流水洗净,所以洗的时候要注意使洗涤用品与皮肤充分混合,争取一次清洗就能达到99%效率,如果自己觉得效率只有90%,那再洗一次就能达到99%。

当然没条件洗脸洗手时可以用酒精湿巾进行手消毒、面部消毒。如果是用酒精湿巾消毒面部,注意擦拭时轻轻呼气以免吸入酒精气体,我第一次擦时没注意,正好遇到吸气的时候,味道实在太冲了。

多张一包的酒精湿巾抽出一张后一定要注意把封口封贴到位,防止酒精过度蒸发使浓度达不到75%而降低消毒效果。

确保食物和饮水洁净。生食按常规方式洗净即可,烹饪时一定要烧熟,关键是要防止病毒沾染熟食,养成物品、手、袖口等不跨越熟食的习惯,使用公筷公勺,家里洗碗巾、抹布、钢丝球什么的都可以用水开后䒱10分钟的方式消毒(指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的情况,高原气压低沸点低,时间就需要适当延长),碗筷可以用消毒柜或者水开蒸,洗碗机如果有70℃模式洗碗半小时以上也能杀灭新冠病毒。

夏天喜欢吃凉拌就比较麻烦了,我只能建议社会面疫情期间尽量少吃凉拌的,因为实在不容易把控。

社会面疫情流传期间,尽量不要聚餐,外出用餐要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尽量远离比较话唠的,因为吃饭时毕竟没办法戴口罩,会增加中招概率。

3、睡眠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分污染区、缓冲区、洁净区管理,尽量把可能沾染病毒的外套外裤鞋子等留在污染区静置,在缓冲区放置干净的拖鞋,这两个区域不用太大,有个一米就够了,进入洁净区后换居家服,回家后注意洗头洗脸,这么做都是为了降低枕头、被口沾染病毒的概率。

但即使进家门有包括脱外套等流程,脱衣过程也很仔细动作很轻,也仍然很难绝对防止沾染内部衣物进而带入卧室。睡觉时的防护必须有这样的考虑。

睡觉时还是要注意保持口鼻与枕头、被口的距离,一般有个5~10厘米应该就够了,毕竟鼻子不是吸尘器,只要吸不到就行。冬天疫情厉害的时候我甚至是佩戴口罩睡觉的,主要是因为当时还没太想明白用什么方式更合适,并且冬天被口离鼻子实在是比较近。

社会面疫情流传期间,建议整理床铺时不要拍打或者抖被子、床单什么的,轻轻拉平即可,最好佩戴口罩,防止万一有病毒沾染,一折腾直接吸入,或者散落到杯子、牙刷、毛巾上面。

4、特殊场景注意事项

如果家里房子不是独栋,有楼上楼下的,并存在没有窗户的卫生间,就要注意油烟机风道。因为这种户型一定有排风管道,是楼上楼下共用的,冬夏因为要开空调门窗密闭,这样一来,共用的排风管道或者下水道中的被污染气体就有可能被抽油烟机倒吸而进入卫生间,首先污染的就是牙刷毛巾什么的,是个隐患。

防护要注意适度,一是过度防疫支出会很大,比如KN95口罩就比普通口罩贵几倍,可持续性会有下降,老百姓过日子,经济性还是要考虑的;二是过度防疫后,人的防控意识反而会下降,备周则意怠,比如有些人戴了KN95口罩觉得就行了,结果还是被感染了,宣称KN95口罩都防不住,戴口罩没什么用,其实中招往往是在摘下口罩以后,防护意识下降后会忽略很多关键细节。

5、不随地吐痰,远离有随地吐痰等不良素质表现的人群,也就是远离病原。

6、家里有人中招的处理方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

http://www.natcm.gov.cn/yizhengsi/gongzuodongtai/2022-12-10/28466.html

尽量把阳性病人和未阳健康人分开,包括卧室、卫生间等分开使用,厨房由健康人使用,以降低传染概率。

但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比如我老婆阳的时候不上班,我没阳要上班,她当然会用到厨房,虽然她还是比较注意的,必定是戴口罩、手消毒以后才进厨房,但我仍然很小心,使用厨房时,会把消毒柜把手、微波炉把手、各种锅的把手,总之她用手接触过的都用酒精湿巾消毒一遍,都是为了避免污染熟食。

病人最好能佩戴口罩,病人佩戴口罩以减少病毒扩散范围为目的,印象中新冠病人打喷嚏比较少,咳嗽比较多,我的建议是病人佩戴口罩应该露出鼻孔,以免剧烈咳嗽时喘不过气来发生危险,同时又能降低病毒扩散范围。

7、爱国卫生运动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26日专门对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做了指示。

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灭四害,不随地吐痰等,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养成饮用开水、凉白开、饭前洗手的习惯等等,都是通过科学地改变生活方式降低各种传染病的传播概率,当时成功挫败了美国的细菌战,新冠病毒传播能力虽强,通过科学改变生活方式,同样可以降低其传播概率。

如果有错漏,请务必帮忙指正;如果有疑问,或者有特殊场景下防护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言讨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