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妮“精修图”,丑到我了

作者 | 贝瑞酱

来源 | 她刊

不懂就问,现在还有谁能逃过内娱人的P图制裁?

最近刷到一则网友发布的P图对比贴,被P的明星是安妮海瑟薇。

左边是戛纳红毯上的原图,右边是P之后。

500

P之后的脸部无比光洁无瑕,眼睛更显幼态,口红也换了个更年轻的色号。

安妮海瑟薇好不容易成长为40代中年女演员,被内娱网友“妙手一P”,立马减龄20岁。

然而,这张照片的原图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P的必要。

500

我还去搜了她的其他照片,外媒发活动图大多是原图,也就是高清无精修版,这在内娱被称之为“生图”。

在生图里,安妮海瑟薇当然不比年轻时饱满水润,但同样充满魅力。

500

这样的状态,该是如何被两指放大、一分一毫去检视,才觉得需要被P啊。

连安妮海瑟薇都尚且要被P图,更何况其他人。

我才发现,在精修泛滥的内娱中浸泡良久,大家竟然内化出了一套高标准的审美体系。

在这里,任何瑕疵、皱纹、自然衰老的痕迹,都是一种罪过。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无法接受生图了?

500

女明星的生图

P图的素材库

沿着这条思路上网一搜,我才发现这种“按照自己的审美P图”的风潮,已经吹了好一阵了。

精修爱好者们会找出女明星的照片,在原图上略施P图魔法,修改掉不符合自己审美的部分。

比如刘诗诗,在P图之后脸缩短了,面颊也更饱满。

500

赵丽颖被说发腮的照片,在精修爱好者的妙笔之下变成了圆润紧致的下巴。

500

红毯一霸如冰冰,在精修爱好者面前也只是半成品,时尚的另一半完成度靠photoshop。

500

还有被拍到了闭口的倪妮,不仅脸被磨得一丝不苟,五官更是被调成了另一个人。

500

这样的精修爱好者并没有将魔爪仅限于内娱,韩国艺人同理。

IU脸上的倦意,被P图滤镜一扫而光。

500

乔妹复出后引人注目的法令纹,也被轻松去除。

虽然P完之后从复仇大女主变成了不知名网红,但who cares,漂亮就够了。

500

即便是老照片被翻出来疯转,也多半会被精加工一番。

麦当娜早年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合影,原图已经足够流光溢彩,精修照的精致度又“更上一层楼”。

500

500

500

还记得3unshine刚出名的时候,人们谈论她们的长相,用灵巧的手法为她们换头式P图。

普通女孩想要逐梦演艺圈,会收到的往往不是鼓励,而是被当作P图素材供精修爱好者们决战紫荆之巅。

被P之后确实美了不少,只是三个人的脸好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

500

还有《小美人鱼》的女主角,呈现了当一个不符合标准审美的女性成为主角会怎样。

被调整五官整成网红已是最入门级,高端玩家直接面部刷白为她换个人种。

500

「按照自己的审美P图」,说是“自己的审美”,但若干帖子刷下来,P图思路都大同小异。

要够白,脸上光泽无暇,别说皱纹,毛孔都要隐身,轮廓务必紧致,面颊务必膨弹。

总得来说,就是P成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时下流行的女团脸。

500

不过,当我以为女团脸就是终点时,突然刷到张元英的照片,原来女团也免不了被涂涂改改啊。

看着被P之后的右图,美貌之余还散发出精致的非人感。

500

我才意识到,女团脸不是终点,AI脸才是。

用AI生成的人脸,完美符合精修爱好者的严苛要求,永远不怕被二指放大。

500

每年的手机发布会,最万众瞩目的功能是镜头。

各种美颜软件,滤镜的进化成为研发重点。

相比探索美的定义和边界,大家更愿意精进P图手艺,人均精修大师。

随着社媒的发展,人的长相逐渐成为一种景观。

照片不再是照片,而是一种创作素材。


500

“生图即黑图”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那些带有真实肌肤质感的照片,消失了。

明星的生图一旦被发出来,免不了被人放大数倍考察每一个小细节。如果通过不了考察,那便当作黑图处置。

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为了不招惹内娱粉丝,我们姑且用戛纳亮相的韩国艺人举例。

Jennie在外媒镜头前只是失去了白瘦幼精修滤镜,肤色、肌肤细节、神态都很正常,本不值得探讨。

500

然而移步评论区,却是路人的普女审判和粉丝反黑刷屏。

一方在审判原生态照片,一方把原生态当黑图,我搞不明白哪一方更病态一点。

500

而在内娱,情况只会更严峻。图非精修不能发,成为业内的心照不宣。

洪晃就在微博爆料,在戛纳和艺人的合影都需要经过工作室的审核。

站在工作室的角度,一张状态不佳的照片很快沦为群嘲对象,那么提前审核,似乎也合情合理。

500

粉丝更是多年奔走在为生图反黑的第一线,真实,反而成为她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面。

韩国有一个热衷发艺人生图的站姐,因为从来不修图,喜提各家粉丝的黑名单。

500

多方层层加码之下,我们在精修的世界里愈走愈远。

在影视剧里,同样能看到精修审美席卷的痕迹。

2011年的《步步惊心》里,我们还能看到刘诗诗额头的闭口。

500

镜头足够高清,真实的质感被保留。

500

但现在的古偶仙侠剧,成为了高磨皮高滤镜的重灾区,主打一个失真的视觉效果。

演员有的被P得仿佛瓷娃娃。

500

有的被P得毫无血色,好似在出演恐怖片。

500

场景更是灾难,CG满到宛如置身游戏世界,和失真的演员放在一起相得益彰。

500

但是,精修审美并没有仅限于屏幕上,它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有人都致力于打造一个「看起来足够美」的世界。

真实怎么样?不重要。

比如某书上的网红打卡,拍照成了人生头等大事,即使打卡地都是精修后的效果,但拦不住大家前赴后继。

500

500

500

容貌焦虑,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高频词汇。

因为目之所及都是完美无暇的脸,使得即便是不靠脸吃饭的普通人也人人自危。拒绝瑕疵、决绝“黑图”的宗旨,从针对明星贯彻到了自己身上。

在三联生活周刊发布的《用P图软件欺骗生活:你“容貌焦虑”了吗?》一文中,曾提到这种由社交媒体导致的自恋文化。

《自恋时代》的两位作者,心理学教授简·M.腾格(Jean M. Twenge)和W.基斯·坎贝尔(W. KeithCampbell)认为,像Myspace、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正在年轻人中间造就自恋文化,它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让人过度迷恋自己的形象和意见。社交媒体平台让再小的个体都能找到观众,获取前互联网时代无法想象的存在感。他们所讨论的“自恋”显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问题,而是渗透在文化中的一种泛自恋倾向。

技术给了所有人均等的表达自我与观看他人的机会,于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想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又害怕因过于不同而失去观众和同类。现在很多美图平台月均处理的图片就超过亿张,消费主义也在鼓吹青春崇拜、颜值即正义,由此构建的景观社会不禁让人觉得,再不变美就要被时代抛弃了。

人们过度在意自己的形象,人人都变成了景观社会里的绿植。

必须枝叶足够鲜亮饱满,才配被摆出来,否则,“就要被时代抛弃了”。


500

多看点瑕疵,有益身心健康

在精修爱好者的口中,还有一套通用的说辞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我为她P好看啊,有什么问题吗?”

“我这叫还原美貌,她在我心里就长这个样子。”

500

但是,擅自用别人的脸做“艺术加工”,本身就不可取。

正如网友@AKA酷盖yq 所说,所谓还原美貌其实传达的思想是:“比起现在的你,我还是更喜欢年轻的你”。

「按照自己的审美P图」,潜台词分明是“我不满意你的长相,所以我要把你P成我喜欢的样子”,却堂而皇之变成了义举。

舒淇被粉丝擅自P白之后,她不会感恩,只会好奇:“你怎么不去粉一个白人呢?”

500

这种对美的完美加工,只会加重我们对美的苛刻。

要知道,对美的认知,是可以被建构的。当我们选择了精修无暇的美,那瑕疵就被定义成了丑。

但问题是,瑕疵并非就是丑的。

内娱苦高磨皮高滤镜久矣,但近期高质量的影视剧,无论《重启人生》还是《黑暗荣耀》,妆容视觉无一不是为剧情服务。

即使看上去有皱纹、表情狰狞又何妨?

500

500

500

对了,安藤樱在戛纳的亮相也值得一聊。

要用精修审美的角度去评价,她妆容太素、头发略油、染过的头发还长出来半截黑的。

但这真的重要吗?她还是那么有魅力啊。

500

所以我觉得,与其在精修上层层加码,不如放下滤镜,去正视瑕疵的存在。

多看看真实的、普遍存在的瑕疵,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连贝拉哈迪都有橘皮,哪有什么完美人类啊。

500

凯瑞·穆里根因为皱纹总是遭受非议,但她却不在意:

“大部分声称超爱喝水的人,其实都没少做医美。”

所以即使不像电视上的人那样“完美”老去,也没有关系啊。

500

还有瑞典剧《青春王室》里,随处可见青春期小演员们的真实皮肤状况。

刚开始看还震惊于他们竟然把痘痘、粉刺、闭口这些内娱禁忌用高清镜头拍下来,但看久了便也习惯了。

这不就是我们真实的状态吗?没什么好震惊的。即便是在高清镜头下没有一张光洁无暇的脸,也没关系。

500

500

500

所谓“瑕疵”,不就是构成这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吗?

然而当失真的照片成为大多数、当精修变成基操、当无滤镜不po图......

当我们习惯了虚假,是否还会对真实之美有感知,有敬畏。

分享本届戛纳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来自三位女性——

70+的于佩尔、60+的杨紫琼、50+的萨尔玛·海耶克。

500

在这张照片里纠结有没有精修、谁有皱纹、谁脸松弛,真是全天下最不重要的事情了。

她们的存在本身,定格即是经典。完美容颜的神话,在她们面前像个不攻自破的笑话。

岁月带给生命以厚重感,远比一张完美的脸有意义。

或许,当我们有一天不再憧憬完美容颜的神话,才能更勇敢地接受自己吧。

500

500

监制 - 她姐

作者 - 贝瑞酱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她刊」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