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真正的开山之作?太多人小瞧了它?

公众号:动画学术趴/babblers

500

作者 / TOTOLO编辑 / 思考姬 排版 / 呼呼 

“宫崎骏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在看完影片之后,观众满脑子都是久石让的配乐。”

当下观众们,对宫崎骏、吉卜力的故事都比较熟悉了。

即使《风之谷》(1984)并不是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动画长片(当时吉卜力还未成立),很多观众也将其看作“宫崎骏80年代辉煌长片生涯的起点”,以及“吉卜力工作室的起点”。

吉卜力工作室真正的起点,其实是《天空之城》(1986)。

500

作为吉卜力“开山之作”的光环渐渐淡去之后,这部作品对于宫崎骏、对于吉卜力的意义到底如何?

一些观众可能感觉略微有些疑惑。

本文的目标,正是想让读者们重新感受、认识这部《天空之城》的珍贵价值。

01

高年龄观众与返璞归真

上世纪80年代,动画热潮席卷整个日本,动画承载了为大量日本观众“造梦”的任务——其中当然包括高年龄层观众。

SF(science fiction科幻机械类)热潮兴起,各个作品都在提高目标年龄层。

500

《风之谷的娜乌西卡》,正是宫崎骏迎合时代浪潮推出的作品——以高年龄观众为目标群体、有着浓厚的SF元素,它最终帮助宫崎骏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成绩。

500

《风之谷》符合时代潮流,口碑良好,而且原作漫画的连载也在推进之中,德间书店酝酿着《风之谷2》、希望趁热打铁推出续集。

然而,从《风之谷》上映之初,《风之谷2》就注定不会出现了。

1984年3月,宫崎骏出席《风之谷》的首日活动。

《风之谷》漫画的受众群体年龄段较高,因此,宫崎骏认为他也会在电影上映活动中,见到以高年龄观众为主的观众群体。

但事实恰恰相反——观众席上挤满了小学生甚至更小年龄的观众——这一幕彻底改变了宫崎骏的生涯走向,让他与高年龄的“动画迷”分道扬镳,走向了拥抱孩子、拥抱“渴望童心的观众”之路。

他在《天空之城》企划书中这样写道:

若说「风之谷」是一部以高年龄层观众为诉求对象的作品,那么「天空之城」的主要观众群便是小学生了。

(中略)我们将对象年龄层放在小学四年级(其脑细胞的数量已和成年人相当),往下开发幼儿观众,扩大主要观众群。

数十万动画迷是一定会来看的,我们反而无须顾及他们的喜好。

而大多数的潜在观众群,期望的则是一部能解放他们心灵、带领他们返老还童的电影。

多数作品均有将目标年龄层提高的倾向,但那却不是动画的趋势。我们不能将动画作品当成是负面的娱乐,也不能让它在多样化的面相中迷失了方向。

必须向各位读者指出的是,宫崎骏心中的“儿童作品”并不意味着“简单、幼稚”。

宫崎骏将《天空之城》的目标观众群体定为“四年级小学生”,因为他认为“四年级小学生已经有了和成年人相同数量的脑细胞”,这是对孩子们理解能力的信任。

宫崎骏的“低年龄作品”,是在相信低年龄观众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包含“笑与泪、真情洋溢和坦诚的心”的故事内容,表达“奉献、友情和坚持信念、勇往直前、实现理想”精神的作品方向——是因为这类故事、表达适合孩子,而不是为了孩子改变表达简化故事

也正因为态度尊重、表达纯正,宫崎骏这些面向孩子的作品,同样能够照顾到高年龄观众。

菲欧丽娜(《三千里寻母记》)、拉娜(《未来少年柯南》)、克拉莉丝到娜乌西卡,宫崎骏参与作品中的女主角,因为面向高年龄群体的故事需求,年龄在不断地增长……而这一势头在《天空之城》之中发生了逆转。

主角希达、巴鲁几乎就是拉娜、柯南的翻版。

500

《天空之城》的希达和巴鲁

500

《未来少年柯南》的拉娜和柯南

在最初的企划案中,宫崎骏曾经考虑使用《少年巴鲁 飞行石之谜》这样的作品名——自《未来少年柯南》之后再一次把“少年”直接放在了作品名中(且之后再也没有使用过了)。

500

《少年巴鲁 飞行石之谜》是宫崎骏此前属意的影片名称

就这样,真正属于少年的冒险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02

《伴随着你》与宫高组合的谢幕

时至今日,说到《天空之城》,很多观众首先想起的并不是某一个经典画面,而是它鼎鼎有名的主题曲——由宫崎骏、高畑勋作词久石让作曲《君をのせて》(伴随着你)。

是的朋友们,《天空之城》的主题曲并不叫做《天空之城》,而是《伴随着你》。这首歌曲太过有名,笔者相信每一位阅读本文的读者,都能唱出它的旋律。

《伴随着你》并不仅仅是《天空之城》的主题曲,它还代表、包含着太多的东西。

它是宫崎骏作品共通的主题曲,是宫高组合最后、最精彩的谢幕演出,是久石让与宫崎骏完全合作的开始与巅峰

从生涯早期的《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冒险》、《三千里寻母记》、《修那之旅》,到生涯鼎盛期的《天空之城》、《风之谷》(漫画)、《魔女宅急便》、《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宫崎骏不懈地描绘着自己心中少年、少女“到远方去”的故事。

500

而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观众对这样的故事乐此不疲,宫崎骏通过《伴随着你》的歌词做出了明确的诠释。

对于每一位少年来讲,可能形式、内容大不相同,但我们都是承载着爱与热情、在人生长路上寻找着命运中的“TA”的旅人。

正因为我们还在路上、因为我们心中还有所追求,所以我们无法拒绝这样的故事、无法拒绝与同样是旅人的主角们共情。

500

《天空之城》作为 “古典冒险活剧”,包含着最为纯粹的、属于少年冒险故事的感情。

最纯粹的故事配上最美妙的音乐,让《伴随着你》成为宫崎骏故事中表现“少年远行”的最强音。

当然,在宫崎骏的生涯中,除去《伴随着你》表现的充满朝气、希望的“少年远行”之外,还有《旅立ち―西へ―》(《幽灵公主》中阿西达卡远行的配乐《向西方的旅程》)这样的沉重、艰辛、痛苦的远行。以《幽灵公主》为代表的主角年龄、作品风向的再次转变,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宫崎骏、高畑勋组合的最强作,是《三千里寻母记》。

500

然而这部作品,连同宫高组合在上世纪70年代的奋战,一同渐渐埋没于历史潮流之中。这并不是各位观众“不行”,而是70年代的作品在当下确实很难进行欣赏。

而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宫崎骏逐渐成长为一流的动画监督,宫崎骏、高畑勋分道扬镳只会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在《龙猫》制作的时期,两人的合作就走到了终点。

让现在的观众能简单直白地感受到“宫高组合”魅力的窗口,就是《风之谷》、《天空之城》这两部作品。

抛去较难厘清的作品企划、动画制作、故事编排方面的内容,高畑勋在《风之谷》中为观众带来了久石让的配乐,而在《天空之城》之中更是直接参与了主题曲《伴随着你》的创作。

宫崎骏最初为歌曲创作的歌词是:

500

高畑勋在此基础上做了什么呢?

在保留宫崎骏歌词含义、朴素感的同时,配合久石让的乐曲对歌词进行了修改,在让歌曲有着更强音乐性的同时,在歌曲中为观众留下了“地球は回る 君をのせて”(地球不断旋转,伴随着你)的经典歌词。

是的我的朋友,《君をのせて》这首歌的名字都来自高畑勋。

500

这并不是“会写歌词”这么简单,而是综合体现了高畑勋对动画、特别是“宫崎动画”高度到位的认知(高畑勋几乎是“宫崎动画”概念的提出者)、丰富乐理知识以及对《天空之城》具体作品认知的杰出工作,是高畑勋精心策划下的产物。

500

在《天空之城》制作初期是计划不使用主题曲的,而高畑勋提出了疑问:

“为了寻找宝物而出发,最终却没有得到宝物。取而代之得到了什么呢?”

高畑勋很快便为各位观众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这个“解决办法”自此之后也成为了宫崎骏作品最鲜明的特点——

在看完影片之后,观众满脑子都是久石让的配乐。

《伴随着你》作为每一位吉卜力粉丝都会唱的歌曲,已经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能够完成《天空之城》这部作品,能够留下《伴随着你》这样的能够体现高畑勋能力与学识、被几乎所有观众记住的乐曲,实在是太过幸运的事情。

而对于久石让在本作中的杰出发挥,笔者深感语言的贫弱,也认为大家都能彻彻底底地在《天空之城》这部作品里感受到,就不在本文中做具体解说了。

500

久石让在《风之谷》制作中途被启用、取代了之前的配乐者,这在《风之谷》制作前后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与讨论。

而在《天空之城》之后,久石让与宫崎骏作品的相性再也不需要讨论了。

03

真实风潮与“漫画电影”

80年代是日本动画形态、技术快速演变的时代,如何认识、解说那个时代的动画技术发展,存在着不同的思路与认识。

井上俊之*先生的观点为例,他认为1988年《阿基拉》是作画真实风潮的起点,而以宫崎骏、高畑勋为代表的东映一脉是相对独立的。*井上俊之,真实系作画的代表性人物,对运动细节和造型有着苛刻的要求,代表作画为1988年担任《AKIRA》的摩托车场景、《魔女宅急便》的自行车场景等,在业内有着非常高的评价。

叶精二*先生的观点为例,他认为《卡里奥斯特罗之城》是“全动画与有限动画的融合”,对于东映一脉来讲是更有节点意义的作品。*叶精二,影像研究者,著作有《宫崎骏全书》。

笔者想向大家指出的是,以上两种说法都是方便读者接受、理解的思路。

东映一脉在70、80年代并非孤立于日本动画业界,他们同样也接受着动画表现的“写实浪潮”的冲击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1984年押井守写给宫崎骏的“挑战信”:《前略 宫崎骏先生——关于「漫画电影」》。

500

在这篇文章中,押井守批评了宫崎骏在《未来少年柯南》、《卡里奥斯特罗之城》之中的动画表现形式,认为夸张、“漫画化”的表现削弱了动画电影的真实性、表现力。

500

柯南从高塔上跃下、鲁邦月下的“大跳跃”,时至今日依然时常被提及,但严格来讲,这样的表现确实有在制作技术上取巧、破坏故事氛围之嫌。

而在1984年3月份的《风之谷》中,宫崎骏做出了有力的回应。

自娜乌西卡从滑翔翼上跃下的那一刻,真实而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现就来到了宫崎骏作品之中,宫崎骏作品自此来到了成熟、恰当的形态——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从《风之谷》开始看宫崎骏作品的观众,不会觉得30、40年前的作品看起来有任何的困难。

500

但故事并没有在《风之谷》结束。

当《人狼》出现的时候,日本动画“真实系”陷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惑,以井上俊之先生的观点为例:“《人狼》的时候我们之中已经逐渐有一种说是违和感也好,一种「这样真的可以吗?」的强烈的感觉。在正确的空间里正确的作画的话,就能做出拥有正确的真实性的电影,但对于“动画”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似乎被遗忘了。”

500

这种对动画之“表现力”的疑惑,由以大平晋也*先生为代表的杰出动画人的工作给出了解答。*大平晋也,原画师,参与《Akira》之后开始偏向有真实感的作画风格,之后与汤浅政明的合作甚多,作画风格再次转折,风格奔放,线条为“抖抖线”,动作被极度的强化,造型常常特意被扭曲。

500

而有趣的是,这种真实与夸张表现的拿捏、把握,对于宫崎骏自己而言,他在《天空之城》之中已经完成了讨论。在《天空之城》的企划书中,宫崎骏堂堂写出了“《天空之城》的目的就是要复兴漫画电影”的话语。

这里“漫画电影”的含义,并非所谓“漫画改编的电影”,而是之前押井守“挑战信”中批评的“使用漫画化表现形式的电影”

500

宫崎骏在《风之谷》中展现了自己对动画电影写实表现之必要性的理解,但他并没有沉溺于《风之谷》的成功之中,或者说宫崎骏从未舍弃“漫画化”表现形式带来的表现力。

在《天空之城》之中,我们看到了写实与表现力相互结合的众多片段,比方说影片初始部分的追逐戏、空贼与工头的互殴、巴鲁攀爬管道的有趣片段

500

这些片段相对于之后大家熟悉的宫崎骏作品的风格,会显得更加夸张、漫画化,这是都是为了呼应“面向小学四年级观众的少年冒险活剧”目标而做出的调整。

而相较于在《未来少年柯南》中类似的桥段,我们能极为鲜明地看到宫崎骏和那个时代的日本动画的进步。

可以说经过《风之谷》、《天空之城》的探索之后,宫崎骏就已经搞清了自己作品中“写实和夸张的平衡”,不再有迷茫和疑惑了。

为什么以“统一、协调”著称的宫崎骏,可以接纳金田伊功、大平晋也;为什么宫崎骏会在《千与千寻》制作之中与安藤雅司发生冲突(安藤雅司对宫崎动画中来回变形的角色形体感到不满)……笔者认为只要理解了宫崎骏与“真实风潮”交锋的过程,自然而然都会有了答案。

04

冒险活剧与世界表现

一直以来,很多观众都对宫崎骏的“冒险活剧”情有独钟。

这不仅是故事层面的原因,更是因为——冒险故事能够发挥出宫崎骏以及其他优秀工作人员的能力。

宫崎骏作品的“基石”,是他极为卓越的世界观构造、表现能力。

500

论在两小时的方圆内塑造一个世界的能力,宫崎骏在日本动画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宫崎骏构造世界观能力的巅峰,正是《风之谷》和《天空之城》

在《天空之城》之中,观众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他在建筑设计、道具设计、机械设计上的能力。

幸运的是,宫崎骏遇到了很多非常杰出的伙伴。

“原画头”金田伊功贡献的闪电特效、二木真希子绘制的动物、高屋法子的harmony、宫崎骏在OP部分贡献的莫比乌斯风格的演出……

而在此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山本二三为代表的美术人员的工作。

《天空之城》中“天空之城拉普达”的表现成为了永恒的经典,而山本二三在本作中对“云”的表现也成为了日后作品的典范,是被誉为“改变了后续作品美术倾向”的大杰作。

500

05

结语

在当下的认知中,吉卜力作品似乎游离于日本动画主流之外、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

但归根结底,《天空之城》是80年代日本动画快速发展中诞生的作品,它既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开端,又代表着以宫崎骏为首的动画人对“动画电影该如何制作”问题的答案。

幸运的是,因为宫崎骏作品的成熟、一致和高完成度,这部37年前的作品在现在看来毫不“落伍”与“费力”。

希望大家在本次《天空之城》重映之中,除去享受《天空之城》纯正、活泼的故事之外,还能多·多··········的工作的杰出之处,加··对于动画魅·力的理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