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请基辛格等当事人披露1972年美方的“印巴密谋”,为中美关系总结经验(二)

继续上两年前相关的讨论,写得非常松散,只是为了唤起大家对当年那一惊人往事的注意。

《尼克松和基辛格:我们其实想一步到位建立美中联合霸权来着(1)》想必把很多朋友给逗笑了——在1979年出版的基辛格回忆录里,还讲了那么一出儿闹剧。

《白宫岁月》的《偏袒:一九七一年的印巴危机》一章,奇妙的,把一场战争写成了一场爱情。

然而那一章的文学成就还不止于此。

它更高的成就,是在讲述一场爱情的时候,实际是在讲述一场骇人的阴谋。

因为那场阴谋违反了一切的法律和道德,又没成功,所以基辛格没办法明白谈论,只好用曲笔表达。叙述中,有很多的隐晦,很多的跳跃,很多的破碎。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仍然在很多地方把话说得很明,或者暗示非常强烈,让读者领会他实际在讲什么。

他在讲什么呢?

他讲的是,尼克松和他受到中美关系初步解冻的鼓励,竟然妄想和中国搞一次军事联动,给印度一次致命性的打击。

 

尼克松和基辛格,还有他们带领的一小群美国精英——一共没几个人,他们的勇气和大胆,聪明才智,以及想象力,都是非凡的。(尽管有必要猜测,他们的行为获得了美国影子势力、大资本集团的同意,毋宁说是当时美国影子势力的一次成功操作。)

否则根本不可能发生中美破冰之行。

基辛格秘密乘飞机来北京,是极其冒险的行为。但是因为由良好的判断力坐镇,冒险就获得了成功。

但那种过人的大胆,和蓬发的想象力,稍微一歪,就变成灾难性的疯狂。

他和尼克松捏估的那个阴谋,其疯狂,其骇人,是找不到标准来衡量的:

前情提要是中国和美国已经长达二十余年敌对,在朝鲜直接交火,其时则在轰轰烈烈地抗美援越。美国则对中国实行全面的封锁和制裁,最初本是想把中国围困死。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也很激烈,中国是第三世界革命力量的精神领袖,持续批判美国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战争贩子,是纸老虎。美国也把中国视为共产主义的洪水猛兽。

僵持到一九六零年代末期,多种因素之下,双方都意识到,这种对峙让对方付出了伤筋动骨的代价,但自己一方的代价也异常高昂。(本人对这一领域是路人,谈的是路人理解,如果不准确,请包涵。只是给年轻朋友大致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

于是有了两相情愿的破冰行动。

印巴危机爆发之初,中美还在断续通信的阶段。

这一场危机逐渐升级的过程中,基辛格率队完成了两次波罗之行,尼克松第二年二月将要访华的消息公布。

两国之间根本没有外交关系,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彻底对立。

在这种背景中,尼克松和基辛格受到冒险成功的鼓励,居然策划,和中国一步到位,立刻搞一次联合作战,一击打垮印度,打掉苏联的锋芒,让全世界承认美中军事联盟的成立。

按《白宫岁月》的版本,这么重大的阴谋,仅仅是他和尼克松操盘,几个亲信知情,绕过了美国一切立宪制下的国家机构,绕过国务院,国防部,上下两院,甚至CIA等情报机关(这一点我不信,应该情报机关不仅知情,而且参与),也绕过了两党领袖,还绕过了影子集团、大财团(这个我也不信)。

两位爷笃定,胜利将是如此辉煌,届时全美国不仅原谅他们,而且赞扬他们,感激他们把美国从越战的困境中带出来,重整旗鼓再出发。——突然宣布中美破冰,结果赢得了美国人民的五星好评,是他们这个幻觉的心理基础。

 

“印巴”一章得意洋洋讲述的阴谋——以下统称印巴阴谋,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不可思议,要怀疑,是不是基辛格在编故事,吹牛?

但这位公认的智士、谋略家却认为那是极其有权利发生的一幕,全怪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乖僻,让能以雷霆之势改变世界的历史剧没能演成。

在试图与中国破冰过程中那么灵巧,灵活,谨慎,敏感的人精,怎么忽然一下就变成疯子了呢,被妄想控制?

原因非常复杂,该有专业人士来加以关注。

至少有一点非常明显,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已经把几个本该优美的灵魂泡透了,以致永远自动按着帝国、殖民和霸权的逻辑演算,没有任何自我省视的能力,更没有跳出帝国主义的框架之外,从外部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自始至终,他们不认为那场阴谋有任何瑕疵,从各个层面上,无论是道德的,还是军事谋略的。过程中,还是事后,都没有一丝愧对人类的心理负担。

所以,基辛格要在不被抓住把柄的情况下,尽最大限度地,呈现那一场阴谋的面目。他至少三次劝导中国同意那场毁灭印度的合作,对此,他讲述得津津有味,非常享受。他要让美国精英,西方人,全世界,都意识到,为了美国,为了自由世界,他曾经多么努力地奉献。他尽力了。无奈中国实在难带,带不动啊带不动。

很多中国人都觉得,美国的一大缺陷就是穷兵黩武,抛开道义不谈,从利益的角度,也给美国带来极大损害。中国网友里的一个流行观点就是,美国陷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给中国提供了十年的发展期,国际上也有同样的看法。

而基爷回忆录里明明晦晦披露的阴谋反映出,美国的好战,已经到了无法评估的程度。

在帝国主义逻辑之下就是能如此好战,一战何以爆发,似乎忽然变得可以理解了。

除了帝国主义之外,恐怕不得不承认,美国还太年轻,遭受历史的毒打还不够。

敢策划尺度那么大的战争,只能说是年轻莽撞。

基辛格很巧妙,也相当汉子气,通过闪闪烁烁的文笔,直接承担了全部责任,说整个阴谋都是他一人在张罗。

可是,没有任何军事素养的两个美国领导人,敢设想那么一场大仗?派舰队赶赴印度,但没有制定作战方案,到时候随机应变,二位不可能莽撞到这个地步。军方不可能完全不知情吧。

他们那么自信,一定是情报机构给他们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包括中国军队的实力,对1962年中印战争、1968年印巴战争的详细分析,等等。两位都是政治行家,智力超群,不是普通大爷,不可能在没有充分评估下,搞那么大的冒险。

彻底改变世界状态,用他们二位的语言说,建立世界新秩序,其中涉及与一个最顽强的红色国家结盟,如果没有美国大财团的首肯,似乎也很难。

所以那场阴谋究竟涉及多广,简直不敢想。

也或者真的尼克松和基辛格以为凭二人之力可以撬动地球?

 

当时美国正陷在越战中焦头烂额,国内爆发反越战运动,国际上也是反对与义愤。尼爷和基爷还敢策划一场规模更大、牵连更广的战争,开辟新战场,给美国增加新的战争负担。

一旦失败,可能让美国社会进一步分裂,但他们只盘算到获胜的好处,不认为有失败的可能。

显然,二位爷,也许还有他们背后的支持力量,想要通过打垮印度,来洗雪在越南的败绩,重塑美国的声誉和信心,反手超越苏联在国际的影响力。

通过一场新的战争挽回另一场失败战争的损失,这道理本就是不通的。——但却是美国人的惯性思路,《暗战》就分析,很多中情局官员特别积极卷入阿富汗,就是因为对在越南的失败不服气,急着雪耻。

甘地是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赢得印度独立,在全世界赢得了广泛的尊敬,《白宫岁月》里也说,西方对印度有“和平主义者”的深刻印象。对这样一个国家,施加武力摧残,会将自己置于何等的不义,多么像魔鬼,会在国际上激起多么大的愤慨,多么大的痛恨,他们是想不到,没想过,还是根本不放在眼里,觉得取胜就能让全世界的几十亿路人闭嘴?

在越南的不义一旦与在印度的不义相加,会让全世界愤怒到何种程度,会让世界人民,包括资本家、知识分子、各种富人在内,自动发起何等激烈的反抗,从尼爷和基爷的回忆录里看,他们根本没想到。之所以没想到,不是年轻莽撞,是根本不在乎,是世界人民的正义感在他们那里根本不存在。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他们更没概念。圣雄甘地,英吉拉·甘地,拉吉夫·甘地,都是被刺杀的!

帝国主义者就是相信,只要凭借暴力取胜,其他一切都迎刃而解。

 

在基辛格的自述里,至少有一个概念,是美国特色,而非西方或者帝国主义分子共有:

实际上,我们作过清醒的估计。我们约有七十二小时的时间,可以在西巴被卷入这场大漩涡之前使战争结束。印度需要这么多时间来调动军队,发动进攻。(原文:It was in fact sober calculation. We had some seventy-two hours to bring the war to a conclusion before West Pakistan would be swept into the maelstrom. It would take India that long to shift its forces and mount an assault.

对上面的高论,本文作者理解的意思是,印度调兵并进入战斗要三天,所以美舰可以派士兵快速攻击,在印度来不及把军队调来之前,就取得决定性胜利。即,印度军队当时在东巴和西巴的两条战线上,大概还有在北边边界布兵,预防山北面可能出现的进攻。如果美军通过舰队在印度东南海岸突然登陆,以印度的效率迟缓,最快也要三天才能把军队搬到美军进攻的方向。美军快速进攻,不等印军反应过来,已经长驱直入,决胜千里了。

不需要是军迷,也能从上述判断中看到美国后来一场场战争的影子,还真的都是同一个套路。

凭借绝对的兵力优势,快速打垮敌人,获得决胜,是美国人跳不出去的迷思。——这句话也是赤裸裸地透露,他们就是要在印度的国土上开战。

朝鲜,越南,索马里,伊拉克,阿富汗。美国像中国男足一样,以同样方式,反复摔倒。

而在1971年,还曾想多摔倒一次。

基辛格露骨地暗示,他第一次秘密见黄华时,把美方的军事方案交给了后者。

长征老战士们,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始,一路打到中印战争,在北京接到传递来的那份方案,对美国人的幼稚会多么惊讶:“美国人怎么就不长进呢?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怎么美国就带不大呢?太难带了,带不动啊带不动。”

 

这个案例,也帮人醒悟,当年,左翼一直痛斥帝国主义是战争贩子,真是没错。

他们如此坦诚地,热诚地,向CPC执政的国家,贩卖战争。

因为卷入了中国,就成了罕见的、宝贵的案例,帮助我们观察,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是梅菲斯特。

两个不能不承认伟大的人物,就像和魔鬼签约了一样,或者,用东方的概念,被下蛊了一样。

他们没有一丝的可能走出帝国殖民和霸权的逻辑,没有一丝能力理解当时的CPC。

他们把中国支持世界各地反帝反霸、追求独立自由的斗争,认成是搞扩张主义。

于是,在他们的思考里,中国一定和是美国一样的,一定会乐意与美国实行这次霹雳行动。

他们以为,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请求中国出兵,中国采取的策略是在边境陈兵,同时用强硬的表态镇唬印度,仅仅因为中国实力不够。

——插一句,在帝国主义的蛊惑下,从当年的巴基斯坦总统,到今天的中东媒体精英,请中国派军队去他们的国家,都跟吃炸酱面似的。

所以,在他们的想法里,美国一旦表态合作,中国会满心欢喜,欣然同意。

也许,他们以为中国对印度真有什么仇恨,或者像帝国主义者一样有征服欲,联合打垮印度,是给中国送上了一份大礼。——野蛮人要献上贡品。

 

这种盲目让他们在幻象中与中国有一种“共情”,却完全无法设身处地想象中国人真实的反应:

“黄华和我在六点钟左右在东七十区属于中央情报局的一幢没有电梯的公寓里见面。这套公寓里到处挂满镜子的墙壁和华丽然而俗气的绘画,说明这里本来不是为清教徒式的共产党政权代表同美国总统助理开会讨论如何挽救一个遥远的国家用的。

我向黄华详尽地介绍了我们同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各方交换意见的情况。我告诉他我们拥有可靠情报,说明印度计划摧毁西巴武装部队。我们无可奈何,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要挽救巴基斯坦,使它免于全面覆灭,我们必须施加最大的政治压力,要求按照同叶海亚一起制订的计划的精神实行就地停火。任何其他方针都不能防止印度拟议中的对西巴的进攻,而这种进攻肯定会取得胜利。我们通过派遣一支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前往马六甲海峡附近,正在做出我们自己的努力……黄华这时才谈到中国真正关心的事——这将提供一个先例,使印度和苏联有可能勾结起来肢解其他国家。我对他说,美国不会对苏联进一步行动漠然视之。特别是进攻中国将引起严重后果;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不顾舆论、国会和大部分官僚机构的反对而保持了如此强硬的立场。我们甚至把舰队派往受到威胁的地区去了。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状况;我们正在同一个我们当时并不承认的国家发展一种虽然只是心照不宣、但是积极的合作关系。黄华说他将把我们的看法转告周恩来总理。

我们让舰队停留在马六甲海峡以东,距离孟加拉湾约二十四小时的航程,因为我希望在采取下一步行动前同中国磋商。”(《白宫岁月》)

 

 一九五三年,彭德怀元帅《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洪亮地宣布: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起了深刻变化的亚洲历史的前进车轮,是侵略势力所绝对不能扭转的。毫无疑问,朝鲜的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他们加紧地展开争取本国的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斗争。这对于保障远东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没过二十年,基辛格博士以合谋者自居,两次让黄华向北京传达消息:

美国军舰正驶向印度海岸,能用七十二小时就把印度打到屈服。

为了准备与中国打交道,基辛格“努力学点关于中国的知识”:“从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中到一九七一年四月初,我和来自各个不同的最高学术机关很有学问的中国问题专家们晤谈了三次。”他学到的知识,专家的晤谈,都没能让他知道,军舰的消息是多么地刺痛中国人的神经,立刻想起从一八四〇年开始的一系列屈辱。

而且那支舰队是从越南启航,开向印度。

基辛格和尼克松盛赞中国人做事细密,但美国人也未免心太粗了!

中国全力抗美援越,美国人却想用越南开出来的舰队,和中国军队在印度南北呼应!消息传到北京,第一反应肯定认为是美国人在设圈套,有阴谋。

 

美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到最后一刻还坚信中国会出兵。

造成这种荒谬情况的原因,话语系统不一样,误解严重,无疑是其中之一。

“他(布托)说,中国人对我们政府里明显的分裂状态感到莫名其妙。一个星期来,他们听到太多的相互冲突的言论——从乔治·布什指责印度侵略的演说到国务院宣布严守中立的声明。他们应当相信什么呢?我对他说,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不是秘密;尼克松和我的立场同样也不是秘密;最后还是白宫说了算。他有责任同我们当中希望拯救西巴的人合作;我们不能让我们国内的反对派在我们的朋友当中混淆视听,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

在中国人,借美国政府意见不一致,推脱掉美国的建议,是个强有力的理由,而且不伤美国和巴基斯坦的面子,话说到这儿就算结束了。但基辛格不理解,让布托传话,告诉中国,这事儿是白宫说了算。

更典型的误会是:

中美对于如何应对印巴危机有根本的分歧。

中国坚持维护东巴与西巴的统一,美国根本不在乎这个,只想找碴儿和中国一起揍印度,到印度的国土上感受征服者的亢奋。

黄华就进一步阐明,这会开一个恶例,让苏联联手地区大国,肢解其他国家。我们的哈佛国际政治教授、机敏智慧的国际外交家马上想到,黄华是在传达中国的意思,而中方是在担忧,苏联会在XJ如法炮制。于是立刻拍胸脯,献忠心,打包票:如果苏联入侵中国,美国不会坐视不管的。

外国侵略者入侵中国,这是不能碰的底线,更何况美国说什么由它来救中国!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富强奉献一生的黄华,一听基辛格的安慰,立刻触发了愤怒和激情,与警惕:

“(他说)他现在就可以告诉我,中国只要还剩下一杆步枪就决不会停止战斗。”

我不清楚现在的年轻人怎样,反正我那几代一听就懂,这是表示保家卫国决心的习惯用语,单单,仅只,用于逢到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尊严的情况。不会用在任何别的地方。

因此黄华说那句话,仅仅是具体针对基辛格提出美国会在苏联侵略中国的情况下出兵保护中国,他在表示,中国人民用勇气捍卫国家完整和民族独立,永远不会让侵略者得逞。

但基辛格却不懂那句话专属的语境,将那句话与黄华通报中国会继续援助巴基斯坦联系在一起,以为后者在暗示中国会派出军队进攻印度。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仅仅为了摧毁印度,就战斗到只剩下最后一杆步枪也不停止……

实际上,此际核对《白宫岁月》的英语原文是非常重要的,书中是如此翻译“中国只要还剩下一杆步枪就决不会停止战斗。”:

he could tell me now, he added, that China would never stop fighting as long as it  had a rifle in its armory; 

二度回译过来的意思是: 

他现在就可以告诉我,他补充说,只要中国在它的军械库里还有一支步枪,它就永远不会停止战斗。 ”[i]

也就是说,黄华的原话在翻译中遭到了歪曲,实际上是基辛格在理解中按照他的逻辑,不自觉地进行了歪曲。因为黄华本人英语极好,最初就是以翻译的身份加入革命队伍,也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基辛格笔下的这段惊险情节,也是二人私会,所以是直接用英语交谈。

不管黄华是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人民曾经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基辛格听见的和记住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意思,完全不是黄华原话的意思,不是中国人民长期抵抗中的思想。

被歪曲成了军国主义威胁世界,西方文化才用如此的尚武精神——其实是想象出来的野蛮精神——去赞美那些所谓征服民族的民族气质。

中国从尚书开始,就从来没有那样的军国主义思想,孙子兵法更是最反对那种蛮勇。——近些年来,反正至少有三四十年了,西方精英特别推崇《孙子兵法》,但是他们的理解总是很奇怪,总是跑到我们完全逮不到的道儿上去。

本宝宝试图模仿一下大哲人马尔罗他们的语言,提炼“中国只要还剩下一杆步枪就决不会停止战斗”那一句誓言的本质:

那是抵抗的哲学,不是侵略的哲学。

但是,基辛格却误读成了侵略的哲学。

他以为黄华在表态:

某国不仅要进攻印地雅,而且一定打到弹药全部用光为止,对着印地雅人把所有武器打光。

由于当事人不能透露太多情况,两个初步尝试沟通的国家之间究竟发生了多少误会和混乱,纠纷和纠缠,我们无法获知。总之,尼克松和基辛格特有把握,一听黄华通知北京的答复电报到了,就认定那电报大概是通知“要从军事上支援巴基斯坦了”,于是气势汹汹地下令“航空母舰特遣舰队驶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孟加拉湾”

这二位甚至设计好了全套戏码,在椭圆形办公室表演一把孤独而坚毅的美国硬汉,就去亚述尔群岛见蓬皮杜,让黑格和洛德去纽约从黄华那里接受北京来的电报,“如果信件包含我们猜测而又担心的内容,黑格奉令答复中国人,说我们不会对苏联干预置之不理。”按他们预想的剧情,当次大陆传出震惊世界的新闻时,这一对好人儿在遥远的大西洋岛屿上,也许还能当场欣赏法国总统的表情。

“结果,中国电报的内容并不是我们预料的。”

好希望他们是在蓬皮杜总统面前听说这个消息的。

 

两个人意外,扫兴,恼怒。

在“印巴危机”一章的“后果”里,基辛格透露,事后,总统迁怒于他,他“一连几个星期都见不到尼克松”,报纸上出现了他已失宠的消息:“用后来出现的文学语言来说,尼克松情不自禁要让我在风中慢慢地、慢慢地摇晃。”

但两个宝贝没有丝毫的反省,相反,坚信了所谓中国问题行家们灌输的奇谈怪论,即中央王国论。

在后面的章节,第二十四章《尼克松的北京之行》里,基辛格借马尔罗之口,说出了心声:

“马尔罗的直觉却证明了艺术家的洞察力常常比专家或情报分析家更能抓住问题的本质。马尔罗的许多判断后来证明是非常深刻的。他说……中国在越南的作用只是一种‘假象’;中国决不会有效地帮助越南;中国对越南的宿怨太深了。中国人并不信仰任何思想体系;他们首先信仰的是中国。”

这个神棍儿的胡言乱语也得到了尼克松的共鸣。《尼克松回忆录》里,马尔罗吼道:

“但是中国从未帮助过任何人!没帮过巴基斯坦。没帮过越南。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个聪明的骗局!中国人自己并不相信它;他们只相信中国。只有中国!

对毛来说,中国是一个大陆——它自成一洲,象澳大利亚一样。唯有中国是重要的。如果中国有必要接待桑给巴尔的苏丹,它是会这样做的。或者对美国总统也是这样。中国人并不在乎。”

后来在回忆录里,尼克松始终用中央王国论理解当年中方的举措,轻蔑而不满:

在这一期间,中国人扮演了一个极其谨慎的角色。(原文带有明显的不以为然,意思是中国什么也没做)。他们陈兵在印度边界,但不愿冒险通过攻击印度去帮助巴基斯坦,因为他们可以想见地害怕苏联会以此作借口来进攻中国。他们持续地无所作为,但他们军队的存在大概就能给印度一种威慑效应吧。(讽刺中国只把军队摆在边界,不真用。他意思是,中国人是指着把军队放在国界线自己的一方,就能制服印度或者让印度害怕吗?)”

实际上,尼克松没有仅限在基辛格身上发泄愤怒:

“停火生效后三天,我们送给中国人一份简短总结,罗列了此事中的诸重大要点。在结尾处我们写道:“美方的观点是,南亚最近的事件涉及一些令人警醒的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国政府不应再有一次发现他们自己陷于这样的处境,即敌对方的全球性目标可以通过利用那些代理人国家得到推进。”[ii](《尼克松回忆录》)

原文:

The Chinese played a very cautious role in this period. They had troops poised on the Indian border, but they would not take the risk of coming to the aid of Pakistan by attacking India, because they understandably feared that the Soviets might use this action as an excuse for attacking China. They consequently did nothing, but the presence of their forces probably had a deterrent effect on India.

 Three days after the cease-fire was arranged, we sent the Chines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its major points. We concluded, It is the U.S. view that recent events in South Asia involve sobering conclusions. The governments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not again find themselves in a position where hostile global aims can be furthered through the use of proxy countries.

(上面两段为本作者译。)

那份“总结”的全文想必语气更激烈,对中国的谴责更重。但单单摘出的两句,就足够玩味了。

 

尼克松十分渴望访华之行,因此,在与中国恢复联系的过程中,一直小心翼翼,非常用心。

然而,中国才一同意他访华,他居然立刻跳到双方联合军事打击印度的环节。

中国拒绝后,他因为帝国主义原则遭到冒犯,忍不住怒气。

中国违背美国的意志,与美国没有心灵感应,也让他忍不住怒气。

在二十年敌对、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他公然以美国和中国是一个联合体为前提,教育中国,告诫中国认清在“国际新秩序”中的角色和义务,印巴危机时的情况,再不该发生。

《论政治》中提到:

福特,以中西部简单直接的脸面掩盖他精明的城府……他的基本主题是,美国正在采取防范苏联霸权的措施,他邀请中国具体合作,特别是在非洲。毛在三年前曾拒绝了尼克松比这少得多的要求。”

像超人一样带着中国满世界飞,两国在军事上“具体合作”,至少是那一时期美国的向往。

由此看来,拖到1979年卡特总统任期才终于正式恢复中美外交关系,原因是很复杂的,绝不是中国单方的原因。

美国曾经有太多的“野望”。

 

两位美国政治家在回忆录里表现出的心态,很怪异。

首先他们拒绝中国对自己的定位。中国自认是与亚非拉不发达国家为同一阵营,但基辛格在著作中对如此的定位嗤之以鼻。

其次,更不可思议的,中国骂了二十年美国,骂得非常难听,但仅仅是邀请总统访问,尼克松和基辛格就把美国和中国认为是连体国家了,是“chimarica”。是不是,美国一直有种对中国“求合体”的冲动。

让我们中国人恼怒的是,他们心中的连体,是美国拥有中国,西方拥有东方,所以尼克松敢用那种口吻向中国发话。

在印巴危机期间他们自导自演的那场胡闹中,脑子里有个美中连体国家,是在美中连体的情况下,设计和推进战略和战术。

中国竟然并不连体,让他们意外,惊讶,生气,借马尔罗之口,谴责中国自私,孤僻。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两位的回忆录里都提到,关于访华,他们和其他美国高官都担心,中央王国把美国人看成野蛮人,安排野蛮人朝贡的仪式,以致他们陷入尴尬。从书中的语气看,那种担心是真的。可是,其实,在他们的意识里,一直都把中国当做美国的私有物,美国人是拥有者,中国就该是美国的,因此,中国一旦表现出不服从,他们就觉得是难以吞咽下去的冒犯。好像抗美援朝根本没发生过,三所里、长津湖都没爆发过激战一样。

宝二爷心肠最善,心思最单纯了:

“我因为见他实在好的很,怎么也得他在咱们家就好了。”

 

除了美国利益之外,尼克松还有一项私心。

借助印巴危机的机会,和中国来一次军事联动,打败另一个大国印度,那么,转年访问中国,就太辉煌了。

对国际,一举确立了国际新秩序,美中联盟成立,苏联处于劣势,他成了国际领袖。

对国内,让人民把注意力从越战转开,沉醉在新的胜利和新的前景里。

同时,让全世界,让美国人和中国人都看到,他尼克松是以中央王国的军事联盟领袖的身份和形象,带着异国英雄的骄傲,抵达北京,接受鲜花和掌声,载歌载舞的欢迎。

他将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第一人。从来还没有过任何一个大国领袖,能与中国并肩征服世界,而且还是降服了另外一个大国,曾经的大英帝国皇冠钻石,辉煌地,气势如虹地,进入长城。

连成吉思汗都是打进来的。

而尼克松既是战胜者,又是中央王国的客人。他创造了历史。

当他站到长城上时,国际新秩序的曙光将显现在山峦外的天边上。

难怪左翼一直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真拿人命当儿戏。

 

最后再提一次:

《成吉思汗,征服者王子》里,把伪造的成吉思汗的人生与业绩,都与“中华帝国”合在了一起,该部情节荒谬的大片儿里面埋伏了很多西方人的思路,处处都是密码。

影片中,年轻的男主率着小部落幸运地进入长城,来到北京。三四年后,他主动请缨,带领大军远赴西域,在“戈壁”打败了入侵者。得胜还朝之后,皇帝降旨,封他为“成吉思汗”,电影欺骗观众说,成吉思汗是“征服者王子”的意思。

男主凭军功成了王爷,对自己的命运也有了信心,以封王为起点,走向征服欧亚的辉煌。

所以,这部电影不应轻视,它里面有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微妙心态。

 


[i]此句为本作者译。

[ii] 此段为本作者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