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题材越来越火,你的故乡被拍成影视作品了吗?

500

■ 本期轮值毒叔 

■诸葛奇谭·谭飞

500

500

诸葛一生推,我就是谭飞。前两天我去湖州出了一趟差,因为秦昊正在那儿拍《哈尔滨一九四四》,我去跟秦昊聊了聊大火的《漫长的季节》,现在这部剧豆瓣有六十多万人打分9.4,非常高,期间秦昊对我说了一句,“我要让大家关切东北,是东北人的使命感在支撑我”,这句话我当时听的时候没有太大感触,但后来我回听的时候感触颇多,所以我今天想专门来聊一聊关于“乡愁”的话题。

500

其实提到“乡愁”,我就想起余光中那首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以前有人问过我,家乡类电影题材的拍摄的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乡愁”两个字。“乡愁”是一种情绪,它对应的是一种“荣耀”。古人说“荣归故里”和“锦衣夜行”,在我看来其实都算是“乡愁”,它未必一定是漂泊异乡,但一定要寄托一个地方的人对自己家乡逝去的某种情怀的郁结,和放眼当下诸多复杂的心绪的一个综合。

500

广为人知的“乡愁类影视作品”像《温州一家人》《山海情》和《漫长的季节》等等,在讲述人在异乡,或者见证家乡变迁的同时,还能给予观众一种“由此及彼”的推论和联想。就像说起某些人在海外异乡的拼搏,我们能想到当年的《北京人在纽约》,在辛酸过后的荣耀能让人发出“苦尽甘来”的感叹,它印证的也是一种荣耀感和自豪感。但这种荣耀和自豪不是假的,而是经过非常艰苦的奋斗才得来的,这种正向的情绪恰恰是所有观众都能感知到的。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在故土和海外,每一代中国人都在竭尽全力地繁衍、生息、发展。通过影视剧的用心和拍摄,把情绪传递给观众,它才算是好的作品。而家乡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要做到让所有观众接受显然是一种奢侈的愿望,确实很难,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家乡”。就像我是四川人,要说拍四川的剧,能够让所有四川人都满意显然太难了。

500

那么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尽量用温柔、贴切、真实、感人的故事,讲述一代或者几代人对故土历史和自身家族的繁衍传承,并表述一个中心思想,这个思想是什么呢?在历尽千帆后,我们到底留下了什么?或者是这个时代,在这块土地上的烙印是什么?我认为这才该是一部好的家乡影视作品真正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让本土乃至其他地方的观众们引发对一个时代的怀想,另一方面可以让来自其他地方的人,包括海外友人了解到当地的文化、生活、面貌以及人的状态。

其实人类的情感共通之处就在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繁衍的天性服从。漂泊、生根、努力、生活、困苦、奋斗、坚韧,其实都是人类必有的本能和气质,文艺作品只是将这种本能中闪耀的人性的光芒和努力尽量地体现得更真实。那么这种本能让人们在观看家乡题材的影视作品时会在脑海中努力搜寻关于“人生与乡土”的纠结,它是一种充满人文理念和关怀主义的思想呈现。必须掌握到这一点,故事才能成立,观众才会认可。

500

其实我想到,今年入围白玉兰的有一部戏叫《我在他乡挺好的》,这部剧当时没有大火,但你能从这样一部戏中体会到乡愁之外的某种怀念,所以推荐给大家,没看过的观众可以看看。关于“乡愁”的电视剧今后还会有很多,我也期待看到一部反映我们四川人乡愁的好的影视剧。好,今天就说到这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