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安观众,不论德云社还是刘老根大舞台,最大的问题都是“雅俗不均”

【本文来自《“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何赛飞含泪发言冲上热搜第一》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六百里
  • 你怎么知道社会不欢迎?
    德云社之前有多少人会去听相声?现在呢,有多少人伴着相声入眠?
    为什么曾经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小品自从赵本山不再出演之后,渐渐都没人看了?
    赵和郭都讨论过这些问题,不是社会不欢迎,而是艺术不纯粹脱离了群众,群众看不懂也不想看,你不没落谁没落。
    还有老郭新进又集合京韵大鼓名家搞了大鼓专场反响非同,足以证明不是传统曲艺不受社会欢迎,的时候没人在做曲艺的推广和创造。

首先,在德云社之前的相声并不差,就比如姜昆来西安演出,由于他的搭档唐杰忠是西安人,所以类似春晚《学方言》里的话其实学的是陕西话,效果极其好。当时我上小学,记忆非常深刻。

其次,把大鼓加到节目里也不是德云社的首创。自陕派相声开派祖师张玉堂创建西安市实验曲艺团以来,大鼓、弦子、文武坠子都是保留节目。甚至在西安无论你是青曲社、相声新势力,如果没有下午场的评书、夜场前面的开场曲,老西安就会觉得你的相声不够味,而这恰恰是德云社西安分社的短板。

最后,由于西安一直是中国的文化重镇,老至秦腔眉户、华阴老腔、临潼皮影、长安幻术、陕派相声新至摇滚、朋克、嘻哈都是很有市场的。

所以,说“群众基础”是没错,但光提“群众基础”,那就太片面了。比如“笑果”难道是因为没人听才成这样的?

而对于西安观众,不论德云社还是刘老根大舞台,最大的问题都是“雅俗不均”。不信你可以对比德云社、刘老根大舞台与相声新势力、陕派小品,就能看出其中的差别。

那曲艺发展的根基到底是什么?说实话,就是得“对味”,也就是符合艺术风格与艺术形式,然后贴近生活,与时俱进、不断坚持创新。

基本这样,谢谢。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