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成为博物馆展品是最不坏出路
晋剧表演出彩后,何赛飞怒批传统戏曲现状,认为没有走入群众走入民间。
这个批评不对。传统戏曲是先失去了市场,不得不走‘地方人文项目保护’路线,从国家拨款里要钱养着剧团。
说白了,相当于国家拨款,建立各种地方传统戏曲的活体博物馆。味了不让这些地方戏曲文化遗产彻底消失,弄了一个大号的活体笼子,圈养起这些演员来。
而这个又进一步恶化了地方戏曲的市场化能力。因为国家按照博物馆标准圈养的剧团演员,只对‘祖宗’和‘上级’负责,只要把传下来的剧目排练熟悉,每年一次参加全国性展览比赛,让领导认可就行了。民间认可不认可无所谓。
而且地方传统戏曲,也不是没有挣扎过走创新路,走迎合市场的路线。北京过去搞过京剧创新,排演过京剧版《悲惨世界》,当时戏剧专家评审团恶评如潮,剧目的演出被紧急叫停。后来拿到b站放,年轻人也喜欢。b站上还有鬼畜版的 京剧加勒比海盗,网络好评如潮。不过可惜是电视剧中的一个剧情节选。
只能说,地方传统戏曲,要走创新路,要尝试迎合市场观众,也不是没机会。但历史包袱太多,要承担的‘欺师灭祖’的罪名,不是一般剧团演员能担的起的。万一有人创新出比基尼版的昆曲牡丹亭,恐怕又要在中国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了。
所以说,地方传统戏曲的没落,最大的原因是地方传统戏曲自带的历史包袱。考虑到这点,地方戏曲靠国家文艺项目拨款,被打造成一种活体博物馆展品,反而是最不坏的出路。
要么自然消亡,要么主动变异,要么被当作古董展览。实在没什么好说的。非要强迫青年人,和古人一样,从兰花指里寻出点票房来,真是痴人做梦了。
还有一点更有趣的辩证结论:现在很多名义上高雅艺术的地方传统戏曲,其实放在它们诞生的时代,也就真正古代封建社会,恰恰属于民间三俗。真正的读书人,士大夫,谁敢承认自己听戏去了?都比之唯恐不及。甚至某些曲目,在封建社会属于聚众淫乱了。得偷偷的跑到乡下去演。
现在不仅让你演,还当高雅艺术,给放入‘活体文艺博物馆’了,真的要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