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为中国公民的美国人:我发现中国人更善良

  • 踩你一脚,不为别的。为你的不好好读书而踩。
    你的本意在前半句没错。但是问题出在后半句“入华则华之,入夷则夷之,此华夷之辨也”。
    这后半句的最早出处是“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实际出于韩愈之笔,是韩愈对《春秋》笔法所作的概括。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原道》)是说《春秋》以“礼”作为判别夷狄与中国的标准,凡是言行符合“礼”的,即可视为中国,反之,则视为夷狄。所谓礼,即以“周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但韩愈说的是“诸侯”,可不是外族。
    而你引用的这句话是效力于蒙元的伪儒许衡说的,是他为了论述蒙元政权的合法性而发明的,其核心论述即“占有华夏人的土地,延用华夏人的制度”的“无论是否具有华夏民族血统”都应该承认它的合法性。
    前后两者差别大不大??
    韩愈的想法是建立一种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而不是为了让周边族群融合进来。用夏变夷是手段,有效管理非华夏的周边族群是目的。许衡的论调则是典型的服务于异族统治者的“用夷变夏、无君无父”的伪理论。
    华夷之辨首先是一种民族身份认同,然后才是文明野蛮之辨,而文明的标准就是“礼乐”。同时“华夷之辨”还是一套“世界秩序”即“中华世界体系”的核心观念。 华夷之辨,内中国而外夷狄,贵中国而贱夷狄。体系的中心是“以炎黄血统为界定标准”的华夏民族,体系的基础是强大的物质与军事力量,对周边族群用华夏礼义来实现“用夏变夷”,使四夷臣服,事中华以忠。
    你,看明白了嘛?

回复12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