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湖南师大,应该写得下胡适这个名字

  • 笑死人了,在那个年代,只要是读书人甚至很多不读书的人都知道自身的落后吧,不然会有一个接一个的辛亥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针对的是美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才提出来的,1930年那时候中国还在救亡图存,根本不存在说这句话的历史条件。
    知道你读书不多,也没啥思考能力,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冒充文化人就只能博得一笑了

回复2

  • h2002 观念与年龄无关,与学历无关,与思想有关。
    另外,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20年内依然无动于衷毫无作为;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觉得洋人船坚炮利,应当“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了甲午战争后,才开始醒悟,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制度。为什么中国会经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破除顽固守旧势力,是需要多么漫长等待的思想醒悟。

    — “当时的读书人甚至很多不读书的中国人都知道自身的落后”,我看未必。

    更重要的是,怎样使当时为数不多逐渐清醒的有识之士的思想观念能影响到当时的朝廷上层,能触及慈禧太后的头脑,使她意识到一部分改革是有关清廷和满族的切身利益,然而这是个不能急的事情,什么时候能见一面,看她的心情,再小心翼翼地说一两句,还要看她的脸色。
  • h2002 观念与年龄无关,与学历无关,与思想有关。
    日本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大致有三个目标:“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然而,当时的世界已不是两三百年前的世界了,明治维新其中的目标之一“殖产兴业”其实已经有点晚,当时中日这两个东方文明的代表早已被西方文明所包围,在日本国土附近已经没有“无主之地”可供日本殖民,北有俄国,东有美国,南有英、法、荷势力范围,除了落后的中国和朝鲜半岛以外,日本所觊觎目标已无更多选择。

    当年日本一些政客提出的日本“生存空间”问题,提出建立一个包括中国东北、蒙古东部、苏联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以及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大东亚经济协同圈,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计划地向我国东三省逐步实施“开拓团”移民。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是指的是当年日本觊觎我国广阔领土和资源所采取的行动,而不是某个人在某个时期说的这句话。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