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4条
-
不愧是伟大的战略家。
-
其实关于东北问题,早在48年2月南京国民党国防部检讨会就有公论,必须撤了!在东野发动夏季攻势之前,东北国军的费用占了南京政府军费开支的一半。打完冬季攻势后,一下子涨到了70%以上!东北不仅成为南京政府的军事死局也成了南京政府的财政金融死局了!早些认输做出舍弃,至少还能保住半壁河山,这个在南京国防部检讨会也形成一致意见了!放弃东北,沈阳和锦州守军抱团撤出东北是当时唯一可以保全东北国军主力的选项,长春10万国军成为弃子也是必须的!但是也就是在谁必须为这个承担责任问题,南京统帅部和东北战区司令部矛盾非常尖锐,陈诚遁走了,换了卫立煌,那是绝不愿意为蒋介石背锅,蒋介石自己也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结果将帅之间的官司从4月份打到9月份,然后就是辽沈战役发动,塔山阻击战的同时大太子上海打老虎达到高潮,东野攻克锦州的同时国民党财政金融彻底崩盘!
-
解放战争慢不得,一面是支持蒋介石的美国,一面是支持蒋介石的斯大林,一面是美苏在欧洲角力。在具备一定优势的情况下必须痛下决心速战速决,教员是站着国际视野全球高度上领导中国革命进程,如何为庞大的国家谋取最大的利益,有着清醒认识。育帅只做战役利益考量,低了一个维度。以后的朝鲜战争,炮击金门,对印战争包括对越战争都是打政治仗。军人从政往往简单直接,缺乏全局观念和政治手腕,这也是作为传统文人出身的教员反对育帅和四大金刚们军人干政的原因之一。
-
虽然很多人吹林,我军大兵团作战首推粟,而且虽然华野开始是偏师,但是粟都是从全国角度去看问题,淮海和锦州明显就看出粟是战略层面思考,林是战役层面想的,高下立判
热点
- 1 小米会不会被美国制裁? 12.5万
- 2 被打还手是否属正当防卫 11.2万
- 3 什么是强大的芯片? 13.7万
- 4 冰箱彩电大沙发是王道? 4.2万
- 5 广铁法院宣传案例引争议 4.1万
- 6 微软推广方案可否借鉴? 1.5万
- 7 中医建议玩泥巴改善过敏 11.6万
- 8 罗马尼亚大选奇迹 13.5万
- 9 玄戒和麒麟没有冲突 10.2万
- 10 印度捡到PL-15E残骸 22.7万
站务
-
请你来预测,2025年这些期待是否会发生?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过巴以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孩子,见证过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拼搏,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75个生日……这一年,我们讨论经济、讨论房价股市,在现实的磨...... -
这些宝藏旅行地火了!风闻“旅行实验室”获奖文章名单新鲜出炉~
五一旅行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虽已渐渐退去,但那些旅途中的美好记忆依旧熠熠生辉。在本次“风闻五一旅行实验室”活动中,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和宝藏地点,让我们领略到了各地......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
2关于银行存取款那点事 评论 111 赞 49
-
3重磅!俄军A-100手搓18年宣告失败,... 评论 102 赞 29
-
4两岸形势比50年代还危险,“台独”整天在... 评论 62 赞 20
-
5网友倒卖蜜雪柠檬水3.5小时赚254元,... 评论 56 赞 2
-
6“圣雄”甘地:印度永远无法摆脱的精神枷锁... 评论 50 赞 60
-
7驾驶:任务vs乐趣≈燕雀vs鸿鹄? 评论 49 赞 3
-
8俄罗斯娜娜还没凉,俄罗斯商品馆快不行了 评论 46 赞 3
林想先北后南,先打长春再顺势南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按他自己的形容,这叫“泰山压顶”。
依照当时的东北局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很可能一场硬仗都不会打,蒋军迫于我军强大的威势一路南撤,而在撤退的过程中以他们的组织力很可能就是撤退变溃败,我军开展追击战,可能不用付出太大人员伤亡就可以解放东北全境。
林的方案非常“稳妥”,几乎不太可能出现意外,无非就是推进速度快慢的区别,追击战中歼敌多少的区别,按他的策略,取得东北战场的全面胜利是“必然”,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就是从北到南的压迫战法,势必会导致蒋军主力部队南逃,与关内傅作义集团合兵,这可不是小问题,
因为48年秋,中原战场的战略决战,大淮海战役也在筹备中,如果平津地区傅作义集团突然多了这几十万生力军,东野入关的进程就快不起来,而淮海战场北方突然多出几个蒋军精锐兵团的机动部队,中原战场的力量对比几乎必然失衡,那么在淮海战役中,盘踞武汉的白崇禧李宗仁集团是否会“作壁上观”也就未可知了。
自辽沈战役发起,至淮海战役结束,历时不过百余天,我军在东北、华北、中原三个战场同蒋军展开决战,歼敌一百五十余万,将蒋某的统治根基彻底摧毁,东北战事是最关键的“引子”,
在辽沈战役前,其实大多数国民党将领是看得懂局势的,他们败势以显,但是到底是三年败还是五年败,到底是只败东北华北形成割据格局,还是全国总溃败,包括我军领导层在内,其实也并无定论,
如果东北战事是“慢打”,那他们心里大概也会有“念想”,其他战场也会慢打,还能“接着混”,
锦州战败后,蒋某手上这只最关键的重兵集团被“全歼”,东野百万大军雄踞关外随时挥师南下的巨大威慑力,“大势”就非常明显了,
不光蒋军高层看出来了,这种压力自上而下传导,风向骤变,淮海战役期间,蒋军头一两个月和后一两个月展现的作战能力显然不是一个层次的,这种“势”的变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打长春,谋的是东北一域,打锦州,谋的是全国解放大局,锦州战役是三大战役的“首战”,也是决战,
一线将领的眼光只看一城一域,教员作为战略家眼界显然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