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北大之后,我发现天赋就是100%,努力很难去超越”,大家咋看?

  • 古代状元只是考文科,考做文章,考对四书五经的记忆力,理解能力。
    还考策论里对皇帝马屁拍的好不好,文字书法写的好不好,文章里有没有犯皇帝、先帝、太后的“讳”。甚至最后长的怎么样也是能不能被皇帝点状元的条件,瘸腿,歪脸考的再好也只能往后排,进不了三甲。
    不考数学理科,缺少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验,这样会扼杀真正的天才,所以592个状元最后能成为名臣,流芳百世的很少。

回复1

  • 虽然古代生员学习的内容和当代学生不一样,但古代生员学习和应考的方式和当代学生完全一样,没有任何的不同:都是海量刷题,超强度训练。刷题和训练强度够了,别说高智商学生,就算一条狗,也能拥有一定答题能力。古代状元或进士,一旦穿越到当今,一下子就乐了:完全能适应啊,老经验套用,绝对就能拿高分。
    自古状元没几个会成为名臣,说得好!这正说明了学习出色和实践出色没太大关系。智商高和成就高也没太大联系。
    当代社会我们同样看到,考进985/211的学生,未必有二本或三本学生未来混得更好;甚至上了世界名牌大学获得高学历的人,未来的成就未必就能超过没上过大学的人。为啥,因为他们的方向选择不同。人家的努力和智商不如你,但是人家的方向方向选得好,“风口的猪也能飞起来”(马云就是个实例)。这正好说明方向选择的重要性,要远超智商和努力。
    张雪峰怎么成功的?他干的是什么营生?就是帮学生“选择方向”的。说明公众认识到了“选择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只不过张雪峰过于现实主义,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有“仰望星空的人”。现实主义大流行,一个国家的未来就危险了。
    中国历史的循环,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完全丧失了选择方向的能力。当航海和科技大流行的时候,中国的知识界不仅视若罔闻,而且故意排斥,这使得中国的车轮走了直线,一条道跑到黑,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地上升”。最终险些亡国灭种。
    但现在,中国的教育界、知识界仍然津津乐道于科举取士。现实中,国内创新紧紧跟在美国后面,人家搞一个啥,咱们马上就跟着搞一个,唯恐落后,试图用这种方法将美国打落神坛。问题是美国从神坛跌落下来以后,中国能依靠科举取士的得到的精英,找到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吗?没了选择方向的领头人,中国人知道科学往哪儿走吗?还是重新回到直线上,一条道跑到黑?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