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解释为什么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

  • 背山远行 无论山是否向我走来,我都背山远行
      关于工业化,温老师理解错了,工业化最主要的内容是整个国家的国民的认识被改变,而不是工业化的生产力实在存在。前者是内在本质,后者是外在表现。所以二战后日本不存在再次工业化的问题——只要科学家、工程师、产业工人头脑中的看法、知识、技能都在,机器没有可以再设计和制造,美国不允许做一部分事可以做另一部分事,不允许的部分也会慢慢改善。而建国后前三十年的中国,问题却在于整个国家的整体认识跟不上并且需要长时间去改变,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优势不可能很顺利地表现出来。

      从正确的工业化概念理解角度讲,美国对日本输出产业对日本的战后恢复肯定有重要影响,但这个重要影响是以更有利外因条件的给予来体现的,日本自己实质上早已有自己的工业化基础才是战后日本能快速恢复和崛起的内因和根本原因,朝鲜战场的出现只是起到了提前和加速日本重新崛起的作用。

      对应地,刚建国后的中国原本没有工业化基础,苏联当时也已经把工业化道路走偏,其水平本身在世界上也并不领先,苏联提供帮助和撤走帮助,都不是工业化的最总要问题,而只涉及到起步难易和快慢,该我们自己承受的代价远远不是产业转移能相提并论的。

      把美国和苏联的产业转移当成最重要因素来看待,不管是看国家兴衰还是看三战的有无,都是错误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偏重实践而忽视认识的哲学错误,应该是温老师给出错误解释的根本原因。

      对三战而言,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主要霸权国家中,双方都一直有自己的生路——意识形态上是死敌,但双方都事实上不对对方形成至关重要的生存障碍。苏联的解体源于自己内部的失败,而不是被外部压垮,被经济上整垮的是解体后的俄罗斯。美苏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有过不少引发世界大战的具体引信,但这种生存状态上的有出路,造成了双方决策层都有避免世界大战的强烈需要。

      而核恐怖与核平衡,则不是三战当时没有打响的根本原因,也不可以看作是一种保险机制。当掌握足够军事实力的一方无可避免要失去其他出路,而战胜对手是唯一可见的生路的时候,从理性角度上讲,全面核战会是自然和唯一选择。现在的美国还没有走到穷途末路的最后节点上,它还有足够军事实力,就是即将面临遮掩过的选择。现在的和恐怖与核平衡依然在,但不能指望仅仅靠它来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或全面核战争。

      分析历史,是否犯错误只有学术影响,分析错了也不会改变历史。但用这种错误的分析结论去面对现在和未来,却可以错误地影响今后的历史。

      

回复9

  • 当年全国4.5亿人,4.4亿人属于文盲,知识水平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剩下1000万绝大部分也就是初中生、高中生水平。让他们去当售货员连流水账都不会写,还“国民的认识改变”......呵呵,国民的认识也就停留在“看见过、使用过”的水平上。别说过去了,哪怕就是让当今大学生去“冶炼钢铁”,在一片空白中“工作”,一样是什么都不会,抓瞎了。-----所以毛主席最伟大处之一,就是“扫盲”。到1976年,基本上让全体国民平均达到了初中水平以上(1945年前的老人不算)。
  • 看了几遍也没有看明白,你到底说了什么?能说明白些吗?
  • 我个人觉得温老的观点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一,核平衡让大战爆发的底线比较高。
    二,苏美阵营都需要利益,核平衡下那就得另外寻找利益增长点。
    三,说是产业转移,但实际上还是资本在各自阵营能控制的地盘降本进行生产提高利益罢了。
    各自有了新的利益增长点,那么自然就不会去打仗,更不会世界大战,谁没事拿自己的命开玩笑。
    看如今的世界格局也差不多,欧美某个利益增长点保不住又没有新点,打仗就自然成了选项。
    打仗有时候呢成本算下来还不如丢了这个点,比如美国阿富汗撤军。
    又有时候呢这个点是关键点,砸锅卖铁也得保住,比如以色列。
    再有时候呢这个点的刚进行到一半还没控制住,感觉丢了吧可惜,继续顶吧又有点不划算,实在是鸡肋。。。比如乌克兰。
    温老的视角是下到上的细节路线解释,还是拿提到的日本来说,二战后美国能控制日本,那么利用日本的低人力成本生产就是一个新增长点,中国也一样,苏联以为能控制中国,那么利用中国的低人力成本生产也是自然,区别就在于日本在当时彻底跪下了(日本不跪不行啊),中国在当时不愿意跪下,于是苏联撤了。
    日本要没这一波大概率就是和越南差不多,日本想自己站起来?想多了,他美爹不给他,大概率只能打打鱼搞搞旅游,战后日本还剩下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但他没资源,中国在这方面要好很多,有些资源少归少,但还是有的。(中国没这一波还能慢慢发展,注意是慢慢发展,速度会很慢。)
    国与国的差距大着呢,一个国家很难复制另外一个国家的轨迹,比如英国和日本,都是岛国,位置和大陆也差不多,但国情根本不一样,英国依靠率先工业革命和殖民地,日本根本复制不了,澳大利亚和日本对比也差不多,澳大利亚有资源有宗主国,日本也复制不了。
    回到苏美的差别,加上温老的观点,明显苏联没有寻找到新的增长点,自己内爆了,而美国找到新增长点,包括中国和美国建交及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美国要泄压寻找新增长点,中国想加快产业升级(没错,当时中国也是要产业升级),双方各取所需合作共赢。
  • 部分同意。日德等二战战败国,再次工业化的最大难点并不在于自身,而是外界的政治束缚。为了对付苏联,美国取消了这种政治束缚,并对日德进行扶助,所以日德恢复工业化的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日本,不像一片废墟的德国,本土并没有被大规模破坏,工业基建基本上保留了下来,再加上朝战需求的刺激,让日本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当然政治上,日本一直受美国挟制直到今天,等于是傀儡,德国也一样。
  • 这个无限朝上追溯就是物质优先决定还是精神优先决定论了。。也能类似联系到究竟是机会重要还是潜力重要的哲学问题了。
    辩来辩去的毫无新意,,总是试图二元化后极端突出某方的作用。。
  • 整个国家认识到了?你开什么玩笑?1950年代中国整个国家都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了吗?在党内恐怕都不敢说都认识到了,更别说全国了。教员与某位大儒关于“大仁政,小仁政”的争论不就是为此吗?只有以教员为首的一部分人才真正意识到工业化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才坚定不移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了工业化进程,并且在80年代还被各种摸黑。
  • 感兴趣的可以抖音上搜一下“俄罗斯军工回忆录”,是俄罗斯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总师西蒙诺夫写的回忆录,抖音上有全集,一共三四十集,从俄方视角,比较全面的对中俄两国的军工发展史做了概述
  • “对三战而言,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主要霸权国家中,双方都一直有自己的生路——意识形态上是死敌,但双方都事实上不对对方形成至关重要的生存障碍。”——按照现在中美的发展趋势,会不会一方感到另一方将断了自己的“生路”、成为自己的“生存障碍”,势必就会发生“三战”呢?
  • 没有苏联援助的没备我们自己制造出设备你知道有多困难!?假如把你一群人丟到一个闭塞没有任何工具的地方(连锄头,柴刀都没有),你能在有生之年做一把铁锄头出来么!?当初苏联的援助对我国的帮助是巨大的,不可否认的。虽然最后两国闹翻了,但也不可否定!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