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不成,诸葛亮从隆中对就错了?

  • 1,这不是强行类比,我所说的意思在于阐明一个道理,有些国家从出生那一天就存在先天的地缘劣势与战略困境,这种困境使得这个国家很难进行大的战略企图,如果做了,基本上必败。
    2,诸葛亮北伐,已经占据凉州,而且蜀汉以汉室自居,自然要名正言顺的册封刺史,非常正常。至于街亭,你最好看看三国时期的地图,搞清楚街亭在哪里,街亭不是位于关中平原,而是在陇右的安定郡内。诸葛亮拿下凉州以后急于进攻长安,而张郃打败马谡占据街亭,等于抄了诸葛亮刚刚拿下的凉州的后路,这样诸葛亮北伐军北侧的后路街亭被抄,南侧巴蜀受困于崇山峻岭,导致物资运不过来,这才逼得诸葛亮不得不退。
    3,三国时期三国的常备军分别是蜀国10万,吴国20万,魏国50万,基本上与几国的国力相符合。可以看看这个知乎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2493
    4,我当然不敢收南朝完全可以和北朝形成战略平衡,我只是说吴蜀两国要偏安求存,二者精密配合,与北朝形成对峙是唯一有可能成功的战略。这个战略事实上仅仅只是有可能成功,其成功的前提在于吴蜀两国精密配合,配合稍有不畅,就有可能被曹魏各个击破。
    做到这一点固然很难,但比诸葛亮北伐灭曹魏,以弱击强还是简单靠谱多了。
    事实上看看三国的地图就知道了,蜀吴两国基本上就是摆在那里等着曹魏消灭的,两国相对于曹魏,战略劣势都太巨大了,唯一求存的办法就是精诚团结。

回复1

  • 1、德国政治地缘困境远比蜀汉单纯的地理困境复杂,将两者等同失之偏颇。蜀汉四川盆地固然利守不利攻,但当初刘备听法正计夺取汉中这一重镇大大改善了蜀汉北面的不利态势;历史上四川非坐守之地,坐守必亡,诸葛亮说“王业不偏安”,“然不讨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有如此超前洞见,足见其才。再说前有汉高祖能以汉中为基地,进夺关中,可见巴蜀地理也不是绝对的困境。
    2、我看你才是搞不清街亭位置,说话自相矛盾,街亭乃陇右门户,在天水西北,若蜀军主力在凉州四郡,街亭失守怎能威胁西南方向蜀军的后路?又若像你说诸葛亮志在直取长安,那张郃自长安攻来,诸葛亮正可集重兵击破张郃,趁势居陇山以高制下扫荡关中,怎么让马谡以寡敌众于街亭阻击张郃?实际诸葛亮夺取四郡,消化吸收尚需时日,其战前就有言“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3、所谓魏国50万,你把时间段弄混了,而对曹魏的军制也还有探讨之必要,赤壁战前,曹魏的巅峰时期,包括各地镇守之军,也不过三十余万(周瑜分析)。司马氏掌权时段,魏中军兵力超过外军总和,这是中军兵力也就20万左右,就算中外军合计40万,可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后的事了。真正的巅峰期是魏灭蜀时,因收降蜀军十万余,这兵力才接近50万。中国军事史和古代战争史也有分析,军事科学院和知乎你说该信谁?
    4、蜀国之败,起于吴蜀缺乏战略互信,曹魏又太强大。吴国除了鲁肃,其他人都看不到孙刘联盟的重要性,而蜀国上下缺乏警惕性,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益州方面在汉中胜利后几近一个月都没对关羽进行支援或策应。失却荆州,丢了上庸后,大耳刘东征又轻狂骄傲,结果夷陵之战把老兵精锐败得七七八八,大伤元气。孔明接手的实在是个烂摊子,可蜀汉安危系于孤臣一身,唯有“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了,万一曹魏出个昏君呢?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