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尾让杜乐莹用阿Q精神自我暗示“赢了”,能改变什么呢?

  • 说几点哈~
    1、这篇文章的立意点,要不是没有看懂电影中说的赢,要不就是故意取其表面含义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观点。首先,最后的赢,肯定不是指的赢了比赛,而是在自己的内心中赢了一次,做的事情足够让自己自豪了。这里插一句,有什么事是做完了不用别人说,自己什么时候回想起来,都能够说我自己赢了,有几件这样的事情,人生就够了。这么看来,乐莹就是赢了,生活中的贾玲也赢了。
    2、关于上面这个评论中的一个词:套路,好像有套路就是不好的。首先放大一点说,整个世界都是套路的,我理解套路的同义词就是模式,甚至是规则。拍电影都要有导演、演员、编剧,目前还要电影院先放,这些不也是这个行业的一些套路?当然我知道作者说的不是这个点,只是说明一下,不是套一个贬义的词,就可以把事情变性了。说回来,作者所说的应该是电影中,打动观众的点和烘托气氛的方式吧,苦难-遭遇-面对挑战-克服-战胜,这是绝大部分故事的套路。其实这也是生活中我们愿意看到的,就好像:有一个穷二代,历经艰辛,翻身逆袭;同时有一个富二代,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再创辉煌。现实中我们不都是希望自己是后者,而更愿意看到前者的故事吗?反而贾玲没有用最俗的套路,战胜了不是对手,而是自己。最后一个镜头,自己一个人快步走向无人的小巷,不由的挥拳和步伐,就知道不管未来如何,至少她站起来去面对了。

回复1

  • 我说的套路是前人把一个叙事结构反复拿来用,而且确定观众是认可的,后人为了拍电影赚钱,就不想费心劳神再创作,形成了路径依赖。《热辣滚烫》甚至不是路径依赖,因为翻拍几乎就是抄袭的代名词。编剧真想要揭示当下年轻或躺平或啃老的心态和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应该沉下心,深入生活,好好搞创作,形成自己的叙事方式。我的一切发言,都是希望中国电影应该走自己的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但现实更多是资本的游戏,不是吗?
返回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