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吴国存在感最低?我不服

  • 隆中对的前提是蜀汉据有两川和荆襄之地,在荆襄已丢的前提下,诸葛亮也只能尽量给蜀汉续命,求得转机。没有骑兵怎么跟曹魏对抗,所以我认为诸葛亮的目标是打通与西羌的联系获得西羌的骑兵再图曹魏。234年的北伐也不能说是曹魏胆寒拒战,只是说司马就是下定决心要拖垮蜀军而已,诸葛亮无奈才准备就地屯田与曹魏对着耗。231年的事情确实有点离奇,不过你说错了一点,司马当时是托孤重臣,深得曹睿信赖,同时也有军功在身,也就是说司马要的不是加官进爵而是尽快完全掌握西线军团变成自己人。张颌的出击是在司马懿的严令下出击的,这个行为不太符合司马当时的战略,所以让人怀疑。诸葛司马交兵一事,你要非说是春秋笔法就没法讨论了,都是主观性没有证据的说法。第一次北伐也不能全怪马谡,诸葛亮也有失察之处,诸葛亮应该认为当时的街亭还有可利用的要塞,所以给马谡王平的部队不多,但是马谡王平到了街亭才发现被荒废很久的街亭要塞根本不能使用。

回复1

  • 打陇右路途遥远,同时还要防守汉中,在无法奇袭的情况下,出于减少途中粮草消耗的考虑(路上损耗数倍于前线所需,打陇右比打汉中距离远差不多一倍),诸葛亮想正面打一次大战役重创对方,还是打关中更易达到目的。因为关中对曹魏极为重要,绝不能有失。关中平原被渭河一分为二,南面部分狭窄,有利于蜀军发挥,而不利于骑兵包抄迂回发挥机动性,并且长安在渭河以南,拿下长安,曹魏在关中和陇右都会极为被动,如果曹魏想夺回,那就只能攻城或野战,而这正是蜀汉军的长处。司马懿作为统帅和诸葛亮交战是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几次野战都失败了,认识到战斗力的差距不小,司马懿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选择闭门不出也就可以理解了,诸葛亮死后撤军他怕诸葛亮假死也不敢追杀,因为前两个追杀的都死了。

    街亭的地形我看过,狭窄的山路,有利于蜀军发挥,不利于魏国骑兵发挥,有没有要塞想阻击都没问题,如果蜀汉军连这种地形的战斗都被别人轻易击败,那就不用北伐了。马谡军失败原因并非是因为蜀军战斗力很差,而是被围在了缺水的山头,军队在没有水喝的情况下,战斗力能发挥一成就不错了,即使这样,也没有全军覆没,而张郃显然是领教了蜀军的战斗力,并不是鱼腩,才会被王平吓退。


    另外,司马懿并没有想把西线兵团变成自己人,此时他还是比较忠心的,他也没这个权力。司马懿十几年后造反,一方面是当时的皇帝比较弱,另一方面是迫于无奈不造反估计自己也活不了。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