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3条
-
建议有机会上一下西西河,看一下晨大早期的文章
-
小时候,有一次跟着奶奶去买菜(我小时候及其喜欢去菜市场玩,我觉得有各种奇妙的小动物)。
途中,遇到一个早点摊,我想吃馄饨,于是就和奶奶寻了两个位子坐下,点了两碗馄饨。
早上正是早点摊子人多的时候,摊主忙得不亦乐乎,等到好不容易馄饨端上来后,我低头就要开吃。
至于奶奶她老人家,她拿起勺子搅了搅,舀了两只馄饨到我碗里,然后放下勺子,忽然出声叫道:
“老板,我这馄饨不够数啊,没十二个!”
(当年我们这里的小馄饨应该是一碗十二只。)
我脱口而出:
“我这碗不止十二个。”
从此在亲戚中,“这孩子不精”的标签一直伴随我长大。 -
你只需要一个2003年的西西河就行了😁。
-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
中国太大了,所以只要还有那些心气尚存,还在抵抗压迫的国人,那么他们就足以在多个方面甚至领域逐渐赶上、达到、超越世界一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有各种各样的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被其他先进国家打压甚至暂时摁死的项目。但这些国家同样也是一样要靠十个指头来按压我们,当我们的项目足够多,他们压不过来时,就有一些项目能得以突破。而这些项目往往又能反过来给予其他被打压的项目鼓劲和支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说到底,这就像解放战争,蒋介石一开始搞全面进攻,后来搞重点进攻,再后来就只能搞重点防守一样。不是他不想持续全面进攻,而是他已经力不从心了。
所以,只看到客观存在的差距本身,和在看到差距的时候也看到有缩小差距的必然性,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想法。 -
提供一个角度,女性的“领地意识”没有男性那么强。
领地意识可以是地理也可以是文化 -
大哉问。不好意思问的问题。这是整个知识界的共同问题,是目前诸多争执的关键。
-
只要能正确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新中国才能让中华民族重新回到世界之巅,形成这样的三观是很正常的。
相反,对我党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总是用放大镜去找缺点,形成那种,嗯,比如逆向民族主义三观,也很正常。
典型例子就是前三十年和教员的争论。那些拼命否定教员(和前三十年)的人,有哪个不是甚至拿着显微镜在找茬的?! -
有一个转折点是90年代那些《雪白血红》、《四野十大主力》和抗美援朝的东西,对党和军队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也是歼-10传说的十年,弄的人很鸡冻。有个“赤色旅”还是什么名字的人手画了一张歼-10,看得那叫一个鸡冻啊,一整天定不下神来。和真实歼-10有点差别,但很接近了。 -
中国的变化太快了,其实最难的就是90年代,但90年代人民生活也有巨大的改变。等911一来,美国反恐去了,中国进了世贸,那就是一年一个样,狂飙突进。说到底,中国越强,对海外华人越有利。
-
大概小时候的三观底子打得好吧,作者小时候的教育跟台湾人是不一样的。作为个体的台湾人如果从小生活在一个自觉是中国人的家庭氛围,再接触点辩证唯物教育,成年后不是特别闭塞的话,大概率也会和作者一样。但对绝大部分台湾年轻人来说,家庭氛围和辩证唯物这两点都不太存在。
-
很想听听晨枫对这段评论的回复。说到蒋介石,大陆对他的态度这些年也有微妙的变化。当年西安事变时蒋住在临潼骊山五间厅,东北军的人来抓他,慌乱之中他逃到山腰一个山洞里。那山洞既浅又小,很快被搜山的部队找到了。后来国民党在那里修了个亭子,叫蒙难亭以示纪念。解放后改成捉蒋亭,改开以后两岸恢复往来,那亭子又改称兵谏亭。我想这是为了让国民党和台湾人好受些吧,这些年对台湾已经非常客气了,连蒋氏这人民公敌都被其恩泽。
-
基本没啥民族认同感了,内心深处肯定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但是注定回不去了,以前巨大的差距没有了。
-
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大概是从为home team鼓劲叫好开始,到认识到中国这一路走过来的不易和实际成就的巨大。即使在90年代,相比于我们小时候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再后来,爱国就变成很容易的事了。
热点
- 1 过于高估世界的平均水平 18.6万
- 2 初中教材删除康乾盛世 14.6万
- 3 苹果让中国强大起来? 11.2万
- 4 车停桥下躲冰雹致拥堵 8.7万
- 5 F-35差点被击落 18.4万
- 6 回成都开面馆能成吗 11.5万
- 7 如何带领印度走出战败? 2.7万
- 8 日本路边不种树才对? 5.5万
- 9 歼10的艰苦研发过程 5.9万
- 10 年轻人可能爱上茅台吗? 2.3万
站务
-
请你来预测,2025年这些期待是否会发生?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过巴以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孩子,见证过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拼搏,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75个生日……这一年,我们讨论经济、讨论房价股市,在现实的磨...... -
书香跨界,探索多元——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推荐书单公布啦~
在喧嚣世界中,读书是一次悄然的返航,是心灵栖居的灯火。风闻社区与万千读者共赴文字之约,于百余本热荐中,凝练出12部年度之选,构成2025年度图书推荐。春深四月,世界读书日,......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
1只同居不领证,新型婚姻正流行 评论 326 赞 6
-
2女大学生哭诉一个月只有1500元生活费 评论 223 赞 5
-
4流浪小狗头中两箭,警方介入,有人称“浪费... 评论 148 赞 2
-
5印度始终没有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最近对... 评论 138 赞 144
-
6多名学生出操时被地面烫伤,学校发表扬信肯... 评论 99 赞 3
-
7体制内换电脑是非常的困难,尤其是医院一类... 评论 70 赞 17
-
8如何看待法拉利CEO称不追求车内安装多屏... 评论 62 赞 2
作为我会想,如果是我单独自己(因此不受我丈夫影响)平移回那个时代去了加拿大,见证了那么巨大的全方位的差距,思想深度也大幅提升,在那样的环境里,我大概率会被完全同化,最后演变成一个不带任何中国民族认同纯加拿大人视角(因此在类似如今观网评论区的地方风评甚差)的“Global News华裔涉华报道女记者”什么的……(如果没在渥太华英语速成班饿死的话)
这个问题与台湾人看待大陆发展水平的问题有一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