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医生称加班没有加班费,极少贪腐代表不了辛苦的群体,大家怎么看?

  • 除部队医院外,绝大多数医院都是事业编制,通常归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从2016年开始,国家曾试图采用当年科研院所改制一样的方式到2020年取消高校和医院的事业编制。但在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医改规划中,提出的仍然是“在地方现有编制总量内,确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逐步实行备案制,在部分大中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实行人员总量管理试点。” 
    就浙江而言,据我所知,杭州在总结抗疫期间成绩的时候还曾经提到过“公开招聘3名援鄂医护人员为事业编制人员,破格晋升10名援鄂医护人员专业技术等级”
    虽然是事业单位,但并非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具有事业编制。目前,公立医院人员的身份,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编在岗人员。这一类人员进行事业编制登记,个人拥有事业编制,非常稳定,可以说还是事业编铁饭碗。可以调动去其他单位。医院领导,科室主任以及主治以上的医生,护士长基本上都能拥有一个事业编。
    2.员额备案制人员(各地叫法不同),多见于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现在采用的都是这种定编定岗不定人的方式,即把单位的编制数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但不会把这些编制具体放到个人的头上。也就是个人不拥有编制,只占用所在单位编制,离开本单位(或者本行政区)即无效。这类人员不能跨区域调动,不能转公务员身份,但是在本单位(本行政区域)可以提拔晋升。
    3.人事代理人员。身份比备案制低一级,算是与单位签合同的合同制人员,没有编制,没有正式提拔晋升机会(只能担任低级职务),可以随时解除聘用合同。
    4.聘用制人员(劳务派遣人员)。一线医生和护士这些人做着医院最底层,最累工作的人一般都是聘用制人员。同时,他们也是最没有保障的,随时可以被医院辞退掉。因此,才会出现各地将编制身份作为参与援鄂医护人员的奖励。
    医院有事业编的人就就好比拥有“铁饭碗”,工资由财政兜底有保障,而且在晋升、职称等方面更有发展。而编外人员的工资则全部是由医院自行承担。编内编外人员“同工不同酬”,医院行政人员占用大量编制,在编人员享受铁饭碗反而不做事等等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回复1

  • Gy
    其实跟人员编制是不是事业编制,关系不大。现在公立医院的正式员工,除了一些老人以外,大部分都是人事代理。
    现在的医院基本上都是企业化运营,除了少量财政拨款,都是自负盈亏,是要靠看病赚钱来维持运行的。
    医生的收入,是和所在的科室收入以及整个医院的收入密切相关的。
    所以,医院会出现过度医疗的情况,这一点都不奇怪,毕竟企业嘛,盈利才是目的。
    至于药厂嘛,就更不用说了,企业要赚钱,药当然是卖得越贵越好。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