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峰会与不存在的“修昔底德陷阱”

  • 既然用老修的名义命名,那就说明该定义有引用或引申老修的原话。而且用来证明该陷阱存在的例子,15例威胁,11次最后发生战争,这个陷阱不是说战争是说啥不就是战争领域?你有见过用非战争例子来证明这个陷阱存在的论述吗?你恐怕搞混了竞争抑制和修昔底德陷阱的定义了。占据资源优势的一方必然会对所有的竞争者有防备,威胁大的防范措施多,威胁少的防范措施少,不存在只对某个新兴大国单独采取防范措施的守成大国。但是修昔底德陷阱单独强调了战争的必然性,其实是为了宣扬中国威胁论,洗脑美国人,争取战争的民意支持,给美国提供军事攻击中国的借口。

回复1

  • 我先说下“15例威胁,11次战争”,这是王毅外长说的。学界表示质疑,因为没有考证。修昔底德陷阱只是用修昔底德的名字而已,实际内容并一致,就像老婆饼和老婆一样。你可以吐槽既然内容不一致,为什么用这样的名字。但定义已经达成共识,也无更改的必要。死记硬背下来吧,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兴大国的实力增长,引起守成大国失去现有权力、地位的恐惧,从而使守成大国对新兴大国采取防范政策(可以是战争,也可以是其它手段)。除此之外,这只是说有这么个规律,并没有说美国因此采取遏制政策是道德的,是合乎情理。相反认为这是一种悲剧,从道义上质疑守成国为什么不能绅士的让出自己不应得到的权力。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