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的成功,证明中国的出路不在南朝

  • 崔浩说的“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是大实话,当时南方的统治者没有吃苦经营的准备,自然不可能用南方的衣冠教化去包裹北方和西北的大杂居局面。

    如果有吃苦的准备,那么就是得把政权和军力全部迁到长安,打通西北与蜀中的连接,经营陇西,以联姻笼络西贵,以位爵重用北人,以田亩释权南人,然后再以徐图中原。俗称:换血。这当然是要冒巨大风险的,甚至有可能出现南方叛乱的可能性,但如果刘裕寻求的是天下统一,就必须这么干,赔光了都在所不惜。

    如果主力军不换血,只是想依赖南方士族,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偏安一隅。这恰恰是刘裕不太愿意做的,他担心这样换血带来的冲击反而令他失去一切。而六百年前,另一个姓刘的首领刘邦,则完全抛开了南方苏北老家,专心致志地经营了秦蜀关中,他看重的不是关中并不丰富的出产,而恰恰是关中杂错的风俗,以及这个风俗带来的巨大的战争动员力——说白了就是白菜价的战争机器。

    说白了,打天下靠的是人,集体越单纯,越能吃苦,就越能打,也就越所向披靡。

回复3

  • 一直到民国都是这样,北伐军到了江浙一代之后,光头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也没再北伐,国家只完成了形式上的一统,西北三马,陕西阎老西,华北傅作义,东北的小张都是自治。要是蒋介石暴毙,全国又是一锅粥
  • 红霞映雪 无条件拥护政府!!!
    刘邦与刘裕的清跨不过不同。
    刘邦在沛县实际没什么大根基。这与刘裕官高爵显在江南经营厚实是不同的。而且刘邦与项之战时已经无沛。其所在即为根本。况秦川帝业之基,如此焉有不就之理?
    刘裕兴大兵而骤复中原,其基在南,于中原恩薄德弱,且薄兵广布,岂久据之势?当是时,晋兵已呈强弩,收全功而南归其上策也。倘居久成隙,则南变北崩,其南北皆失,坐亡之道也。
  •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那朱元璋为什么可以自南向北完成统一呢?

    朱元璋的一切成就,其实都是拜脑洞开大开绝的蒙元贵族所赐。蒙元贵族把一切南方缺少的战争机器都迁移到了南方。。。比如北方、西北甚至是外域的剽悍人口,比如马匹(在稻田里都可以牧马,并让南方人学习为贵族牧马),那么朱元璋起事时的南方正是千古难遇的”华戎杂错,风俗劲悍”,加之本来就具备的经济实力,那不是集齐了龙珠么。

    所以朱元璋的机遇是不可复制的,是蒙元浑不吝的全国一盘棋的北化政策造就了乱世的发端,也造就了南方从未有过的统一战争动员力。

    到了满清的时候,满清王朝就绝对不再犯蒙元贵族的蠢脑筋了。但问题在于,这时候世界冷兵器不断发展进而主导世界的时代悄然来临了。南方的农民只需要稍微整训获得枪炮(哪怕是较为劣质的)后就可以形成有战斗力的军事武装,也不再需要所谓剽悍民俗或肥壮骏马了。

    只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南方士族的吃苦能力还是不足。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民国都是如此,所以南方军队还是不堪一击,他们的领导者不能吃苦。这时候一个历史的有趣事情出现——民国的南方士族把工农红军撵到了西北。。。我们得说,除了主义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连红军的领导者带工农子弟,他们全部被逼到了全中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这下子吃苦问题可算解决了。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最早铁打的革命力量其实正是拜吃不得苦的蒋政权所赐。

    历史就是这么无情和有趣。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