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通向人生坦途吗

  • 没做实地调研,就说考公人生是不是人生坦途,偏见。现实中,除了有长久恒定的抱负心的,并且有一定物质保障,不会在意收入的人才会随心干事情,事实上,95%的人都做不到 ,那么这95%的人都要在意收入,那么这95%的人必定要跟随着收入向着高处走。
    个人收入最高的是垄断半垄断央省企,记住了,国企在编的,不是劳务派遣,合伙人(三大运营商最喜欢干的事情,EMS,窗口单位的大堂经理,业务员),大家可以好好调查,收入次之的给国企做配套的老板,然后是行政事业单位,然后是个人小老板,然后是个私企员工。
    从2000年起,大批垄断半垄断央省企搬迁到北上广深,省会城市,二线城市,他们搬走不仅会把本单位的资金,项目带走,还会把为这些配套的单位带走,那么北上广深,加省会城市,加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全国有多少?大陆共有省会22个,四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4个自治区首府,不就这么多吗?看看这些地方考公热吗?相对纵向比较是热了一点,但是横向比较绝对没有各个普通地级市,县城热。这些一二线城市又不能承担14亿人,那么剩下人怎么办?只能去收入第三高的行政事业单位,这就是目前考公热的主要原因,东部普通城市县城还好点,起码还有点小产业,虽然没有央省企的收入高,但是还能自身造血,西部县城,也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建筑,能产生的价值,整个县城都靠着中央财政省财政的转移支付生活,第三产业的靠着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活着,包括房地产最终都是靠着财政转移支付存活,而土地财政的钱,刨去开支剩下的款项只会发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难道会发给私企员工吗?一边是相对本地的高收入的行政事业单位,一边是一年六七万的随时丢饭碗的私企员工,更高收入的央省企本地又没有,就算有都不知道是多少级的!
    对于中西部的三四五线城市县城,不考公怎么办?

回复1

  • 晨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你说的是现实,但也是只看当下、不看未来的现实。中西部二三四线城市的未来会怎么样,只有未来才确切知道。但你说的求职和事业困境在80年代一样存在,只是那时不考公,很多人只有走后门进国企和机关。没错,这与体制内的人下海是同时发生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