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急剧减少才是方言真正传续的大敌

  • 方言有没有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看它能不能与时俱进地吸收和产生新的词汇。
    如果做不到,那么同普通话或者某种标准语言(可以用来规范化的读写新的词汇)相比,方言就会越来越缺乏对“实体”的表述能力,从而不得不用普通话或标准语的词语来表述,进而让“原生词汇”在整体的词汇量中不断被稀释。

    同样的,就像我们如果无法精炼一些外来词,就只能勉强将它们直译或者采用缩写,或者像一些皮钦语一样,能讲能听但无法落实到书面用字。
    说起来,这就是现在很多“新上海人”的“书面上海话”看起来如此别扭的原因。
    即他们可能知道上海话词语该怎么读,但比如在打字沟通时,为了表述自己是在“说”上海话,于是画蛇添足地拿普通话的同音字或近似音字来拼凑对应的上海话词语的读音。
    广东话就更不说了,一个读音常常能有好几种写法,而且用的人也分不清哪种是“正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在整体上只能是有“语言”的功能,而不具备“文字”的功能。
    而当一种方言能有规范的书写标准,也能用这种标准吸收和产生新的词汇时,它就不再是方言,而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了。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