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科研力量为什么一直没能碾压美国科研?

  • 这个打简单化了,很多不符合实际。碾压,就是绝对优势。苏联的卫星和载人航天,可是有过高光时刻。
    分析这种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例子:遗传学的路线问题。苏联的遗传学李森科派胜出后,苏联的遗传学研究基本上就完蛋了。而中国的谈家桢呢,就得到了高层教员的首肯,说科学还是百家争鸣吧。所以学李森科遗传学的袁隆平,皈依了谈家桢,孟德尔。这是一个例子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相反,美国倒真的很像是百家争鸣,特别是科学问题上。
    我们看美国。美国在卫星时刻之后,开启了阿波罗登月工程。花了超当时美元九百多亿美元。不谓巨大的工程,也不可谓劳民伤财。但对美国科技的催化作用巨大。卫星导航航天飞机无线通信计算机领域的应用研究半导体的研究,隐形飞机等等。按照中国人的精打细算,没有意向工程不是劳民伤财,不是奢侈浪费。
    再看我们中国。两弹一星核潜艇从无到有。洁净牛胰岛素和青蒿素杂交水稻激光照排印刷,甚至计算机半导体我们都起步不晚。因为改开,运十下马,有人说运十落后,但当时空客一是刚起步不久。我们读大学时,很多同学不知道空中客车是飞机。我们今天面临的半导体卡脖子,都是过于实用主义过于重视效率效益思路所致。也有可能是难以兼顾的历史局限所致。当年,我们的客运飞机有多大市场?发展一颗飞机,没市场是不行的。当年我们也同样饭发展汽车工业,特别是家用小汽车。到今天,就成了万国牌了。

    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科学技术要发展有几个方面需要斟酌:一是国家需要科技发展战略,如二战后苏联的航空航天;美国的阿波罗登月等;二是要考虑不能政治化泛政治化。比如李森科遗传学摩尔根孟德尔遗传学的例子。三是要前瞻。这类前瞻要大而泛,不宜过细。中国的半导体研究拖沓,大飞机研发放弃,是错误的。四是经费要宽松,预算要充裕点。科学家们的道德要重视,一不能造假,二不能损公肥私变成私有生息资产。其余的就不要过度严格了。比如研究会议论证会议出差旅行发表论文差旅费等。像英美大学教授,一个思路,申请十万八万美元比较容易。看看那个白血病药神药的研发过程的接力,观察者网曾介绍过,就可想而知。他们在申请这类项目时费用较为容易。

回复2

  • 钱塘潮 IT工程师
    苏联李森科派并不是学术错误,而是政治路线错误,米秋林是当代最伟大的园艺大师甚至可能都没有之一,他用嫁接的方法,把几十种温带水果和植物向北面移动了一千到两千公里,以前只能在低纬度种植的作物,比如苹果棉花梨子桃子大量的北方向移动,而这一切都是嫁接完成的,说明嫁接和用进费退理论是有一定根据的,而苏联真正错误是李森科在大清洗时期不讲科学用政治来打压异己,这是苏联路线问题不是科研错误。

    直到今天虽然基因学说已经是主流,但是嫁接手段和用进费退理论,依然有其生命力。
  • 天上云飞 投机者是孤独而智慧的。
    写的不错,科学研究需要祥和的环境,足够的金钱,特别怕政治干扰,宽容等待知识分子,建立法制健全的社会,让知识能够发财这才是科技不断进步的源泉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