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凿凿说核动力就是比常规动力优越,这就是无知了

  • 并不是信不过美国人的报表,只是作为一个行妈发端的国家之一,上百年的心得教训傍身,而且也确实制造过战略层面的欺骗行为的梅迪,它并不会把自己关于行妈的所有体会都公之于众的。尤其是关于动力方面的对比,我之所以提到了保障问题,这里面并不能光看到补给次数和间隔周期。单次补给各项物资占比,常规动力自身消耗的巨量燃油显然要占大头。在军机以及人员的消耗本身相比编队其他舰只来说都要高很多的前提下。尤其是既然是战争期间的情况那么消耗更烈。那么行妈若能够减免自身动力消耗这部分份额,对整个部署行动来说意义重大。而且既然提到了行妈为其他驱护舰提供油料的情况,那反过来说相比以前来讲驱护舰的自持能力也有了长足的提升。同时,行妈编队对于保障力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航速大吨位的专用补给舰只我们也能建造并使用了。梅迪不是没有打造过全和编队,企业长滩加班布里奇曾经搞过全和动力寰球行。但后来梅迪也是在巡洋舰以下的平台上打消了合动力的选项,这个确实是效费比不合算。举我们自己的例子,看看我们坚持已经十几年的亚丁湾巡航,排除每次任务周期的航渡时间来说,驱护舰加船坞登陆舰编队远海任务所需要的物资保障来说即便以我们目前有限的海外力量部署来讲也是可以满足的。但要加进去一条大辽或者是大葱,那么情况完全就不一样了。

    梅迪类似的报表报告很多,但却并不能完全说明为什么它现役的行妈全部都是合动力的原因。毕竟我们也有面向全世界的战略需求,在行妈相关动力的问题上,可不能作茧自缚。

回复1

  • 沉柯 好言相劝不过三
    物资保障的大头并非航母油料:在战斗环境下,舰载机油料的消耗量是航母燃料消耗量的一倍,而弹药的消耗量往往更多。以小鹰的航母为例,足以用30节的航速开7天,但其弹药只够战斗环境中打三天。以美国的实践表明,虽然常规航母每次补给需要额外多补给舰船油料,但是双方的补给时长都是三小时。因为耗时也是由弹药等补给决定的。
    所以牵扯到舰队补给,实际是个木桶效应:战时弹药、航空油料消耗、驱逐舰油料,这些才是决定补给频次的大头。核动力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只能靠补给舰。指望航母自身不烧油就解决舰队补给问题是不现实的。
    如果以美帝选择为由的话,我们应该搞蒸弹。核动力在补给、舰岛、废气上是有优势,但没有大到核动力能全球部署常规就不能的地步——实际上按美国人的报表,因为核航母维护时间长,要实现全球部署所需的航母数量比常规还多一艘。值不值得为此付出更多维护时长和造价的代价,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