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的长期自然地位就是世界第二,超美是目标,中印经贸合作潜力无限

  • cc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之后崛起的国家会是印度或是越南,并对中国形成挑战,这样想很正常但也有误区。
    正常的一面在于,亚洲已经有了很多崛起的先例,除了中国和日本之外,之前的四小龙和四小虎都有过快速的发展,所以下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在亚洲很正常。仔细比较这些国家和地区,会发现他们开始的劳动力成本都低,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发展起来的,这是他们优势的一面。但如果仔细来看,会发现这些国家要么由于规模有限,有发展性但没有威胁性,香港和新加坡;要么缺乏深化发展进入产业高端的实力,如泰国,要么能够进入高端但缺少独立性,如日本、韩国和台湾。
    结论就是,这是国家和地区在承接外来产业时就能够确定对产业移出的国家是可控风险的,发达国家转移产业也是要风险管理,避免反噬的,所以日本的半导体可以被打压,东南亚可以被金融危机收割,都是控制的方式。
    目前能够做出突破的就是中国,因为改革开放时完整的工业体系,高素质的劳动者,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政府的强执行能力,可以说既有潜力,也有发挥实力的制度,所以能够进行赶超,能够快速的突破限制。
    很多认为越南和印度能够对中国形成重大挑战的认识来自于其与中国的一些相似性,如制度和政府的执行力,如人口和市场的规模。
    对比这两个国家,越南国家独立,政府执行力强,劳动力丰富,但规模有限,并且长期战争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属于潜力有限,但能有效发挥的选手,现在他处在快速发展期,但会后力不足,难以完成产业的升级。
    而印度正相反,具有人口规模和市场广阔的优势,但由于缺少中国和越南的革命,所以没有破除很多内部的旧制度,限制了其潜力有效的发挥。例如印度不缺少理工人才,但由于本国缺少发展机会,很多都外流了,最后美国硅谷有很多印度的CEO,中国也有外流,但随着经济发展也回来了很多,同时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难,之前与日本合作的高铁连征地都不能完成,劳动力成本低但工会实力过于强大。印度就像战国中的楚国,国家很大,灭国很难,但国家整体实力弱,缺少内部的合力。
    我认为可能不少人低估了中国突破西方限制,获得产业升级机会的难度,对我们的一些潜在优势认识不足,如国家的独立等,外媒炒作印度和越南是很可能是为了制衡中国,我们自己应当有更准确的认识。

回复2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