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前中国连个钉子都造不了,我们把钉子叫“洋钉”,这个是不是很可笑

  • guan_16143235732802 于无声处听惊雷
    你罗列的这些都对!却丝毫不能动摇旧中国愚昧落后的现实!因为你忘了(或故意忽略)告诉我们这些产品多为孤品,根本没有大规模生产,也没法生产,成本高昂,性价比无法对抗洋货,所以产品即展品。这只是证明了一下中国人是有技术的,却奇缺将技术转化为大批量产品的能力。钉子亦如此,洋钉爆打本土钉几条街!洋米洋面几乎倾销进中国,本土米面厂只活了几家!在洋货横行,国货频死的环境中,你说的那些都无法大规模生产,改变不了旧中国洋货横行,国货式微的凄惨局面!这才是八九十岁的人回忆中生活物品多为洋货的原因!因为无法大规模生产,这些技能后来都废了,新中国没有办法用新人重新开始!你强调的是旧中国能生产这些!而当时的人们(包括教员)却从未在社会上见过中国生产的这些!这更是事实,是严酷的事实!

回复2

  • 中国确实积贫积弱,大量的进口商品充斥了中国市场,但是“而当时的人们(包括教员)却从未在社会上见过中国生产的这些”纯粹是太过了,要实事求是。当时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集中在轻工业方面和沿海地区。另外,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这一点没有说错。但是绝对不是中国毫无现代工业好似蛮荒土地一般,这里历史的虚无主义。远的不说,就说淮海战役吧,1949年前吧,粟裕将军曾感慨:“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这个大炮弹是不是国货?还有侯德榜先生,192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接受永利碱业公司的聘请,回国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曾任塘沽永利碱厂和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总工程师兼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为解决当时国内外市场急需纯碱,在较短的时间掌握并改进了著名的索尔维制碱法,使工艺过程缩短,而产量大增,1939年首先提出并自行设计的新的联合制碱法的连续过程,使纯碱工业和氮肥工业得到发展,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这碱在民国是叫洋碱(我奶奶叫了一辈子)
  • 川学习 再给建国一次学习机会!
    对能造跟能卖是两码事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