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再添奇作:巨型木偶,你有被吓到吗?

  • 天堂方面军 面对现实往右,面对理想往左
    不见得,实际上我们日常用语和书面用语的语法相差甚多,比如你说的“有”后面不跟动词,但是实际口语中,“有”后面加动词的比比皆是,“今天有上课”“有吃饭”,更不用说是“有去过”了,这个并不是起源于台湾,更像是日常交流中针对“你有没有XX”的直接回答,比如有人问“你有没有去过上海”,很多人下意识的会重复后面“有去过上海”作为肯定回答。

回复2

  • 瞎说。你有没有去过上海?去过or没去过,为啥要加“有”字。
  • jiangtao9999 观网的黑名单,是保护假信息被戳穿用的
    这种语法在中文上成立,但是属于“多余”的语句格式。
    这种说话习惯,反正我很少见到过,我北京的。感觉还是南方尤其是香港附近更常见,我怀疑是方言或者外语影响的。
    “今天有上课”,我按说应该是“今天上课”。而且问题“今天有没有上课”,也应该问题“今天上课吗?”或者“今天有没有课?”。
    而且这两个问题的问法,对应也有不同的回答,“今天上课吗?”对应应该是“今天上课。”如果是“今天有没有课?”回答也应该是“今天有课”或者“今天没有课”。

    “上课”很特别的是这是一个复合词,动+名,做动词。而“课”仅仅是名词。
    用这个有,导致“上课”成了复合词做动词,但是又进行了一次动做名。
    典型的多余的多次变体行为。
    如果是英语,“上课”,可以对应英语的一个词,这个时候,英语做一次动做名,就反而很简练。

    就像这个标题这个“有”纯多余,没有这个字,反而更简洁而且表达的意思也不变。
    但是因为这个字,导致这句话其实结构完全不一样。这个“有”,后面的所有内容全都成了子句。
    把子句作为动做词后面的名词,明显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法结构。
    而中文传统的名+“被”+动词+副助词“你被吓到了吗”就可以表达意思了,反而结构更简洁。
    因为中文是分析语,对话目标是实际情况,所以不需要为了特殊环境而进行结构复杂化。用这种“有没有”的语法完全不符合中文应有的对话环境。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