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问051:中共在延安为什么要搞“大生产运动”?

回复3

  • 国民党有美英援助也养不了自己政权,结果把自己养到台湾还被人把铜像头割下来。
  • 不是脱产的岗位太多,而是因为延安成了抗战的旗帜,国内外热血青年蜂拥而至,总不能不加培训就直接把这些热血青年往前线送吧?
    留下他们就必须提供食物,本来就贫瘠的陕北高原,加上国府封锁更是雪上加霜,只能自己动手,生产自救。
  • 王白蔹 宠妻狂魔与考据狂
    我之前编画册有当地同志提供给我的一本我党山东省1942年颁布的《关于颁发精兵简政编制标的通知》,县政府的编制是32个脱产干部,包括了秘书处,民政科,武装科,财政科等。县委二十人左右,另外,北海银行办事处,司法处,民众教育馆等也会有一些脱产干部。加上参议长那个班子的,总数在一百人以内。
    区政权,相当于今天的街道和乡镇,这个是抗战时期最受重视的:
    区长,副区长兼民政助理员,财经助理员,公安特派员等,一共九人。区工委是书记,副书记兼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青年委员,军事委员,一共六个人加十二个助理员。也就是说,“街道乡镇”这一级的编制人员是27人。
    和今天相比,抗战时期的政策是精简大机关和直属机构的脱产干部,充实到基层,所以县级和省级,地市级人很少。街道乡镇这一级人特别多。那时候也有“述职”和“三级联创”,有时候罗荣桓同志也会来听。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