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友是不是在交智商税?

  • 从您的回答里大概能看出来您的意思:听过部分5000元的耳机声音特点,听过部分20元耳机的声音特点,这两个价位的耳机声音特点记忆在脑中,如果再听这两种耳机声音对比感觉自己可以分辨出来——这才叫实话实说!而您为了装,硬把信息量,声场说成是客观,说成是高端耳机的共性,说得自己高大上!您连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都不知道。客观是把这些耳机声纹测量记录下来,形成数据库。然后测量声纹对比数据库可以知道这个耳机的型号,价格等。数据库还必须经常更新,新出品的耳机,数据库没有记录就无法知道价格等参数。您只靠个人听觉记忆来分辨这是个人主观经验而不是客观。由此不难看出,您听过的耳机声纹,知道价格的耳机,会保存在您的记忆中,遇到您听过的耳机可能您会分辨出来——这才是实话实说!但是市面上的耳机多如牛毛,每年新开发的耳机多如牛毛,您不可能有精力都去听,都去记忆。比如2006年才大行其道的入耳式耳机,您在这之前都不可能见过,听过这种耳机,您的记忆里没有这种耳机的声音,2006年之前的您又如何去分辨?您必须要更新记忆才可能分辨出来入耳式耳机。由此可见,您只可能分辨出来您听过的记忆深刻的耳机。就这么一点点依靠记忆的听觉经验也敢拿出来吹,我都感觉脸红。正因为您说的和我理解的不同,所以我一直问您信息量,声场这些如何测量,如何定义!您都没有明确表达,我只能依据专业的术语来理解。后来您描述听到细节的情景,我才大概的知道您说的信息量大是我们常用的名称:解析力或细节。用信息量大这个名称是非常不科学的,声音的细节并不是丢失了,而是被别的声音掩盖了,耳朵解析不出这些细节。声音总体上信息量并没有增多或是减少,何来信息量大?用解析力这个名称更科学!您对信息量大这个业余名称情有独钟还振振有词,我还能说什么?耳机没有反射,没有声场。要想虚拟出有声场的感觉,可以加几个单元延迟或特殊技术(分割震动,声音反馈等)虚拟出反射声,一般延迟时间越长感觉虚拟声场越广,市面上大多数耳机是没有这种技术(特别是入耳式)也就没有声场可言。您如果之前说耳机声场是测量耳机的延时,耳机分割震动,我也就知道您说的是什么意思了,但是显然您不懂应该测量什么,搞得我一头雾水,想了半天才大概明白您的意思。这都变成我来给您上课了,您连自己的观点都不能描述清楚,别人说什么您也听不懂,实在是不值一驳。

回复1

  • 哦,合着您跟我那么多天的废话,在这和我科普专业名词。还是解析力这种专业名词,那我和你吵半天干啥呀?我直接认同你的监听耳机不就好了。什么耳机解析力能胜过专业设备?工程师我见多了,电声学方面的外国专家我还也真见过,不过像你这么楞头青的,我就真的没见过。这么和你说吧,专业人士和我们普通人的聊天和笼统清河的,像你这样,把各种专业名词往地上一撒的我是真没见过。这么和你解释吧,信息量就是个笼统的概念,它既是声音的密度和细节。也有可能带有其他的。当时还刚玩不久的时候市面上有一台解码器叫做织女星,挺红的。当时我正好在朋友那玩,旁边有位工程师我就在问,问的是相同的问题。为什么这台解码在相同的系统中传输模拟信号给功放 功放能用比起其他解码需求小得多的声压来驱动箱子或耳机 并且声音细节会这么丰富。那工程师电路架构线材,环牛说了一大堆。反正看我最后都没懂,最后说了一句,你可以用你们hi fi圈子里所谓的信息量,来建构这一结果。这是外行人和内行人的对话,双方都听得懂,再聚很多例子,我曾经无数次和一些工程师说声音到底偏冷还是偏暖,现在应该很清楚吧,我想你更清楚冷暖,本身就是一种概念,不存在的东西。我还就没见过任何一个工程师说我听不懂冷暖,你给我解释一下或者量化一下。聊天就是大家都用双方听得懂的人话,一般发烧友或者普通工程师都知道信息量或者说冷暖甜代表什么,你听不懂那是你的事儿,但你听不懂,你可以反问,而不是找茬再让我量化个什么东西,然后自说自话的所谓当老师。那么多天,我一点都不觉得你有不值一驳的心思。而倒是装得很愉快吗?您觉得脸红,我何尝又不觉得你很可笑呢。聊相机的人,一般会讨论到最后冲洗照片的时候,胶片上粒子的化学反应吗?聊手机的人会聊到7 n片的制作工艺吗?那要你们所谓这些专业人士干什么?再退一步,专业人士不了解这个市场,不看评论,不知道用户对产品是如何评价?如何用词,这还叫专业人士。这叫骗钱的。最后什么记忆了什么频谱了?你身边是没有小白是不是?那个20块的和2万块的耳机让他分,看看他分的出来否。我办公室丢着一副HD700,还不是万元级的呢。我从没接触过hi fi的同事,基本全都分清楚他们的耳机和我的耳机到底谁的价格高?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