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友是不是在交智商税?

  • 呵呵呵,我当然知道国内水深,而且人鬼混杂。我一朋友从一铁三角的地区总代做到了国内知名品牌的对境外几个大品牌耳机的总代。然后呢,就这么做了几年,国内居然有一些人让他做外快设计线材。就连华为小米这种公司到处挖人,居然连做DIY耳机的师傅都能被挖去,一些国内原本做线材的师傅也被挖了个坑全打包了。呵呵呵呵呵,何止是包住宿包车费啊。他们也算内行人。那能自己DIY的起步成大师了。这种人你广州一抓一大把。还有您说的和我说的有区别吗?耳机的整体架构包括单元振膜能将声音的细节度密度调试的更好。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细节还原度更丰富。然后呢?您的意思是,你用20块的耳机也可以做出相同的效果。接着又回到最初的话题,您说的是他们的工作方式都是一样的。对,我啥都不承认。我啥时候不承认过他们的工作方式是一样的,我难道拿了静电耳机或静电音箱来和你对吗?还有啥还有什么密封度。因为你有对比过开放式耳机吗?

回复1

  • 呵呵,您有这样的条件和特异功能不需要来和我争论。您直接开一个抖音号,带上眼罩盲听耳机价格,赚流量不香吗?静电耳机的声音完全不同,连工作原理都不同,产量稀少,加工困难,价格贵是必须的,低于几百厂家都要亏。您看,我都不用听,只用分析就知道静电耳机的价格,您还需要听?但是很多录音师是不用静电耳机来监听,他听到的声音就不是静电耳机的声音,您用静电耳机来欣赏音乐偏离了录音师的真实感受,这不是远离了真实吗?您能听出声音不同,听不出那个声音才是正确的声音,更听不出那个声音才是贵的声音,贵不贵掌握在厂家手里!不是掌握在您的耳朵里。某厂家叫我帮校音一款千元耳机的产品。拆解这款产品,用ie80的70mm铍震膜单元,这单元采购价9元一对,外壳成本3元,镀银线5元(另外告诉你,用镀银线可以提升一些细节)这耳机生产成本不超过20元,厂家卖千元还是万元这是厂家的营销策略,与我无关。我更不敢说听了这个20元成本的耳机声音就知道厂家的定价,就听出了厂家的营销策略(最终厂家定价1799)我凭本事赚到了钱,也分享了耳机价格不能靠听能听出来的道理。说能靠听,就听出耳机价格的人不怎么靠谱,一个连测量灵敏度都能说成测量信息量的人还能和他争论什么?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