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校长想不通:“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学会威胁人?”

  •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坚持了吗?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幼儿园开始住校,亲情缺失,孩子双休日回去,主要是要生活费,沟通少,家长孩子就靠手机联系。孩子不知感恩、早恋(情感依赖)、无是非善恶观念,无礼让之心。家长的弥补心理、怕亏了孩子老了不赡养的畏惧心理,孩子不劳动怕劳动,劳动观念缺失。
    再者,反思教育,不能只说学校、教师、家长,真正的决定者教育管理者应该起的作用、应该负的责任是什么,是不是越位、错位、失位。

回复1

  • Opennovo 业余时政爱好者,不想嘴硬,就想交换看法
    你指的“真正的决定者教育管理者”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之所以不放心父母来教德智体美劳,是因为很多家长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怎么培养,甚至很多父母的做法和爷爷奶奶的做法不同,而看起来,老法教的孩子貌似更规矩一些。
    比如我(80后,上海),我小时候祖父母辈死的早(外婆外公带到我5岁,我爸都没看到我爷爷,我爷爷就去世了,奶奶虽到我28岁去世但很少来管我),是我全职父母带大的,相对父母的规矩比祖父母少,奶奶没文化几乎也没啥规矩,外婆有规矩有方法但死的早,外婆多少还影响了一点我妈。我属于自己能辨别好坏,但总体性格偏保守,我妈远房亲戚告诉我妈“我这个孩子需要皮,越皮越聪明,干不了啥坏事”,所以我妈就总是鼓励我去玩而不要在意身上是否弄脏。同样,我哥哥小时候也没人带,奶奶也不管他,奶奶只管自己搓麻将,所以我哥哥在初中阶段入坏道了,从工读学校出来后,自信心受了很大打击,对以后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在同样的轨迹下,没有入任何坏道,也没有任何做错的,一路长大。这是我认为孩子天性不同的原因。那时我是就近上学的,中午饭回家吃,母亲在保温箱里帮我准备好中午的伙食后就上班去了,我中午回家吃完饭再去学校,下午也这样回家;我很怀念那时的时光,和今天孩子不同,我那时下午放学没有人来接我,我就跟同学打打闹闹回家了,做好作业到楼下,其他各种年级的孩子都在下面玩,打牌的、乒乓的、追逐的,不亦乐乎。我妹妹幼儿园时期就是住校的那种,她家里有奶奶,但奶奶腿脚不好,她父母就是双休日、节假日把她接回来住,周一再送进学校,她这样长大,也跟父母关系很亲。
    我介绍了3个例子,一样没有祖辈管,其中一个在国外报道中最需要和父母同住的年龄被送去了寄宿制学校,但长大后也没啥心理阴影,我是靠自己的独立,但我哥却因放学没人管而入了坏道。
    上面是关于城里的情况,接下去说说浙江金华农村的情况,母系有些兄弟是那里长大的;由于与我同辈年龄相近的很多孩子在那时连续的几年里不断接二连三的降生,所以我的同辈兄弟们(75~85后)互相都从小在同一个村打打闹闹的长大了,彼此也没有分歧;唯一被他们孤立的是同辈一个90后男孩子,由于同辈的其它孩子之间的年龄间隔最多2~3岁,所以75~85后是一群,90后那个就被孤立在外面了,玩的时候觉得那人太小,当然长大后他自己也这么认为“挤不进去”。
    当我在看待你的叙述时,我把它拆分成多个角度:
    1)觉得住校会影响安全感、会导致亲情缺失的,我觉得要因人而异,虽然我上述建议完全没有考虑到农村的问题,但我推测农村的问题来源于长辈本身的知识匮乏、兴趣狭隘,以及是否有同龄人相伴。首先,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孩子所接触的世界一下子变了,相对农村留守的父母或长辈和在互联网下成长的孩子无疑是脱节的。这是没有亲情的一个可能原因,亲情中,最起码要能说的上话,如果连话都说不上,哪里还有亲情?在接触互联网后,新奇的食品、新潮的打扮都会映入孩子的眼帘,相对贫苦的农村和相对淳朴的饮食,肯定也不能入孩子的法眼,就算祖辈饮食手艺精湛也未必能打动孩子的味蕾,这些都会导致深深的隔阂。就像改开后给西方跪下的那些人一样,进入互联网的孩子必然和过时的祖辈脱节。——所以要控制孩子的互联网基础,但即使断网,在他进入大城市时,他一样会受到强烈的冲击。互联网上可不分1线城市、2线城市、3线城市,所有城市的人都在接受同一个互联网的熏陶。
    2)其它问题,我觉得:随着脱贫攻坚、普及小康的深入,问题都会一点点弥补。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