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校长想不通:“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学会威胁人?”

  • Opennovo 业余时政爱好者,不想嘴硬,就想交换看法
    1)整篇写的很好,反应出了当下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2)肯“有选择地管”,还是有良心的老师;“有选择地管”在当下的环境中是必要的。往往那些不好说话的家长,小孩也容易出现熊孩子,而作为那样的家长本身也并不懂教育。严格管教是对付很多熊孩子所必须的,但之所以难,就因为小孩在认知能力不足、世界观方法论没有养成之前,就进入了互联网、短视频。短视频对思想不成熟的孩子而言,是有危害的,就如同我们在观网的评论中常常看到的“文字量少的,通常是调侃、打趣、情绪宣泄;而文字多的通常可以全面阐明观点”一样,短视频由于短,就算再紧凑也塞不进唯物辩证类的解读,不具备教育性,只具有消遣意味。和新闻评论一样,常常夹杂“讽刺、反意、反讽”表达,这对于认知不全面的孩子几乎只可能带偏。
    所以我一直觉得:哪怕是公立教育也要朝着寄宿制(周一白天~周五白天是寄宿制,周五晚上接回去)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寄宿制意味着传统的放学时间也被纳入了教育,对学校周边的手机基站在信息上做一定限制,限制孩子接触不是TA年龄范围内可以接触的信息。这样做,那些本来就不懂教育的家长会反对,认为只要让孩子接触互联网,他就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而不接触他就没有;但问题在于,有些孩子天生就没别的孩子成熟,不利于接触这些信息。这样也就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较纯粹的教育,而不是在家放养的情况下变得更不好管。另一方也给家长带来了过2人世界的时间。
    这样做,教育成本肯定是上去了,不仅要为白天安排师资,还要为通宵配备一定的力量,但优点在于:在孩子没养成正确世界观方法论的情况下,让他们更多在一个可控的情况下成长;在竞争激烈的当代,能有更多时间用来打好基础;统一作息时间,培养独立自理的能力。
    当然,如果家长一定要带回去养,没问题,只要控制到白天学校教教学大纲里的内容,晚上负责:德智体美劳类的管教,这样家长晚上可以回去自己负责“德智体美劳”的部分。

回复1

  •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坚持了吗?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幼儿园开始住校,亲情缺失,孩子双休日回去,主要是要生活费,沟通少,家长孩子就靠手机联系。孩子不知感恩、早恋(情感依赖)、无是非善恶观念,无礼让之心。家长的弥补心理、怕亏了孩子老了不赡养的畏惧心理,孩子不劳动怕劳动,劳动观念缺失。
    再者,反思教育,不能只说学校、教师、家长,真正的决定者教育管理者应该起的作用、应该负的责任是什么,是不是越位、错位、失位。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