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已被删除

  • 该多读读书的恰恰是阁下,你大概又要提什么明朝是李自成灭掉的,不是满清,姑且不说灭掉明朝的李自成被满清轻松扫平,最主要的是明朝跟满清的战斗中难道不是一直在输么?一个堂堂上亿人口的大国被一个只有30万人口的部落屡屡羞辱难道是值得自豪的事儿?

回复1

  • 明亡的原因首先是赶上了小冰河。
    明朝的人口已经过亿,在没有美洲高产耐寒耐旱作物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已经是极限,处于高度的紧平衡状态,此时赶上小冰河,基本就无解了。
    整个西北都处于要么造反,要么饿死的选择中,二选一的话,谁都会选造反。
    整个社会处于要么引爆农业革命,要么减少人口使人地重新平衡的选择中。引爆农业革命事实上不可能,那就只能靠饥荒,战争,疾病来减少人口。
    所以明朝对西北剿过,抚过,剿抚并用过,各种办法都用过,全都没用。

    明亡其实是具有极大的偶然性。
    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或是高迎祥,全都是无后方作战,从不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走到哪吃到哪,打到哪算哪,这其实是一种流寇性质的打法。
    在一次流动作战中,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城,明朝就此亡了,这其实是非常偶然的。
    当然了,我们的哲学认为偶然性都包含在必然性里。
    明朝搞天子守国门,定都地北京是核心统治区的边缘了,这种配置一个致命缺陷就是都城易被直接打击,造成斩首突然死亡。
    土木堡之变的蒙古人,绕过山海关防线搞偷袭的满人,都有机会攻陷北京,斩首成功。只是当时明朝运气好,躲过一劫。
    都城位置过于边缘,易被斩首突然死亡,这是必然。
    李自成在一次很正常的流动作战中,打下了北京,这是偶然。
    偶然包含在必然里。
    李自成流寇战法,能流动着拿下北京。
    山海关一战失利后,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无法组织防御,只能继续流动,这次碰到了流动性同样强,甚至更强的满清八旗,结果很快就悲剧了。
    这就是成也流动败也流动。

    在工业革命前,文明打不过野蛮是世界的常态,东西方都一样。
    具体到中国,有一个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制度创新。
    中国文明的真正崛起,源于春秋战国的各国变法中,最终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
    有了这种制度保障,我们对周边的作战始终能以整体打局部,多数时间能占优势,保持攻势,匈奴突厥都被打跑了。
    但周边那些人在和我们的交流交手交往中,逐步也学会了中央集权这一套,我们打起来就吃力了。
    然后他们还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了制度创新,搞出一套能兼容农业,牧业,渔猎等各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制度,辽国的南院大王北院大王就是这种玩意。
    而我们始终无法搞出这种类似的创新,最终导致了宋朝的陆沉,明朝也没解决这个制度创新的问题,再次亡国。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