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们享受着的体制性红利,抵消不了他们的体制性尴尬

  • 国家在培养孙杨的同时还在培养更多出不了成绩的运动员,所以国家为此付出的固定成本远高于孙杨自身从学会游泳到夺冠的付出,但收益却要靠孙杨一个人或类似于孙杨的几个出名运动员来收回。因此李娜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当运动员选择体育作为事业,他就默认接受了这种类似于“国家提供培养平台,自身在平台中竞争,出名后回馈平台”的契约。
    假设孙杨李娜没有夺冠,等到退役那天国家也不可能问他们要培养费。

回复4

  • 战略忽悠局008支局 不要回复我,从来不看消息提醒。
    这倒也是,好多“陪太子读书”的人。

    和医疗领域的所谓研发成本挺像的,10种药试错,最后只有1种药成功,剩下下9种药的成本也会算在上市的这种药的成本里。
  • 感觉上述说法里隐含着集体制大锅饭的思维。国家投入的目标是什么?目的实现了吗?是为了挣钱还是国家荣誉?如果是考虑成本和是否赔钱,那如果不赚钱,为什么我们还做?还有每年花不少的国家预算去做?如果是为了要成绩,要荣誉,那么运动员获得冠军,取得了名次,就是完成了组织安排的任务了啊。如今的时代,每个人都去争取个人的成功,如果他的成功不允许换取合理的利益回报,又如何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去拼尽全力训练争取好成绩呢?真的觉得他们只要有了为国争光的机会,能够代表国家站到领奖台上就心满意足,完全不需要考虑实现个人经济利益了吗?换成我们这些看客试试,我们谁能做到呢?
  • 阴山贵种 典午当涂
    “国家提供培养平台,自身在平台中竞争,出名后回馈平台”的契约,这个契约是老一辈体育界的普遍想法,但现在是新时代了。以李娜来说,当时湖北体育局不少领导就靠培养出了她已经升职了(全运会政绩)。后来李娜的比赛奖金越来越多,体育局分的也越来越多,但李娜跳出体制外之前,就已经自己开始花钱请教练了(国内教练水平实在是太差),所以心里有想法也很正常。
  • 问题是国家搞这体育是盈利性质的吗?不存在收回成本一说,体育局如果觉得是亏本生意,举国体制一开始不做就是了。事实是成本一开始就列支政府预算,而如今商业化职业化的名头开始了,各路赞助商冒出来,突然有了收入利润,对于体育局的领导来说,相当于无本生利,自然想尽办法分一口。谢亚龙不就这样进去的么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