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是年代 留下的是歌声 (三十八) 《春之声圆舞曲》

      《天体乐声圆舞曲》是 斯特劳斯家族三个儿子中的老二约瑟夫 斯特劳斯所作。  

         他四十三岁的生命(1827-1870)居然创作了283首圆舞曲, 《天体乐声圆舞曲》 是他的第235首作品,他是个对天体,天体的声响,声响组成的乐声,一直孜孜不

倦地想象与寻找,例如:他的作品106 闪电快速波尔卡;作品116 金星舞会舞曲;作品220 金星农村圆舞曲;作品279 金星的轨迹圆舞曲。         

         天体的声响,老百姓能听到的无非就是闪电打雷,天体的乐声是什?只有天知道了!或者任凭某些人自己的想入非非,尤其十七十八十九世纪创作交响曲的这个行业,

作品如果被乡下老太婆也即时听懂,肯定是失败透顶的作品。非要让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豪门权贵半闭眼睛反复聆听多次后才渐渐明白标题音乐的大概内容,所谓“知音”也。

         比方说,耳朵所以能听到声音,是由于空气的振动,这种振动会以声波的形式带动周围的气体分子振动,一步步传进我们的耳朵里。而所谓天体的宇宙中是真空的,没有空气怎么会振动与传播!

         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并在随后几年的一些论文中预言引力波会产生于强引力场的天体。

         接着,科学家们对引力波的探测未曾停歇,但举步维艰。直至上20世纪70年代,曾有科学家在观测双星系统的过程中,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并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如同石头被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在碰撞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引力波。

         随后,又发明了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才能把引力波变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让21世纪的人类能听到13亿年前一个双黑洞系统相互合并的“噗嗤”一声,又听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声音你,谁的声音最好听,谁的声音最诡异,只要打开电脑,点击“八大行星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听到。         

          

           那么,冬日苦寒,人们盼望的春天,有没有春天独自拥有的声音呢?

           约瑟夫的哥哥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83年创作《春之声圆舞曲》回应了胞弟15年前创作的《天体乐声圆舞曲》。

          1883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已经六十多岁,也就是说,这是他经历了六十几个春天后的感受。

           春天的声音,男女老少一致,年年岁岁如此,但对春天的感受却因人而异,例如,饥肠辘辘的难民,战乱的逃难者,肯定拿不出闲情逸致来听闻春天的声音。 

           交响乐团的各类乐器,也未必能完全模拟出春天的声音。例如各类花朵依次开放:桃花、油菜花、木棉花、蔷薇花、铃兰、牡丹、郁金香、风信子、蓝眼菊、樱花。。。。开放时,各有各的声响。

           

           人有悲欢离合,不同的花朵往往寄托或象征着人们各自的悲欢离合。就拿桃花来说:

           自古上海就有“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的传统民俗,但是鲁迅先生却说:“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而我是不去的,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我是不去的。”那几个青年朋友正是1931年牺牲在龙华的左联五烈士——李求实、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

           四十年代,上海街头巷尾,每天都听到周璇演唱的歌:“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龙华的桃花都搬了家。。。。”

           龙华,在哪里?对当时居住在法租界霞飞路(淮海中路)的一个小孩,似乎是很遥远的地方,从未去龙华看过桃花。直到80年代,50年就去香港居住的大哥回广州,提出要去龙华看看桃花,是不是真的如同周璇唱的歌那样多,那样好看?

           我们来到了龙华,看到了三国时期建造的龙华塔,看到了一片片,一株株,一茁茁的桃花。。。。。

           在龙华,看桃花,我们想起了唱歌的周璇,想起了她悲惨的一生。又谈起了我们曾经去过的秦淮河上发生的故事《桃花扇》,那个命运如同周璇那样悲惨的李香君。

           离开龙华,大哥回香港,我回广州,连夜写了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的文字《寻觅先辈在上海的足迹》发表在《南风窗》杂志,因为我亲眼在龙华看到了当年国民党龙华警备司令部的囚室、行刑场所、看守员住处、钉脚镣的石板等都按原貌保持着。烈士纪念馆造型为一个32米高的玻璃金字塔,其中安放着540名烈士的骨灰。烈士陵墓区则安寝着1120位烈士,每人有一块褚红色金字的墓碑,我一排一排地瞻仰,其中就有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以及罗亦农、赵世炎等等。

           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那么年纪轻轻就上了路,倒在龙华的土地上。1950年4月,在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后面的刑场上挖掘出一件墨绿色的绒线背心,长度过腰,手工编结,下方两个口袋,中间对开,想必这就是那个年代里流行的款式,胸口和背后布满了清晰可见的枪洞,周围的血迹已经发黑。这就是1931年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秘密处决的冯铿女士骨骸上的遗物,居然还没有腐烂,那时她才25岁,就在乱枪的扫射中匆匆地将少女的爱恋献给了中华大地。

           先烈们,也听闻过19世纪创作的 《春之声圆舞曲》,但他们更惦记着20世纪能让中华民族春回大地,国家富强,人人平等,少些周璇,李香君的故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