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是年代 留下的是歌声 (四十一) 《毕业歌》

                                            消失的是年代  留下的是歌声      (四十一)      《毕业歌》

      《毕业歌》1934年电影《桃李劫》主题曲。田汉作词,聂耳谱曲,是国土沦丧,民族苦难屈辱年代发出的呐喊。

       2015年8月26日,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网络投票结果,《毕业歌》入选。

     《毕业歌》问世的1934年,是个什么年份呢!

       1931年,倭寇侵占土地面积78.73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大地后,贼眼随即觊觎31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华北大地已无法放置平静的书桌  此时此刻,同学们,是甘当亡国奴继续埋头读书,还是发出如同毕业歌歌词那样的呐喊?

       毕业歌歌词: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表达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在此国难危急之时,1934年产生了两件与中国命运攸关的了大事:

       一件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的中国近代史以来,此时此刻,中国人终于不再对列强的侵略压迫割地赔款逆来顺受,4月20日,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经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呼吁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5月,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总会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一再退让的局面被揭露,进入唤起民众同仇敌忾抗日的阶段。

       另一件大事则是,人类历史绝无仅有的两万五千里长征7月7日由江西瑞金出发,月初,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在皖南太平县境会合,组成红十军团,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继续北上抗日。12月寻淮洲在作战中壮烈牺牲。翌年1月,方志敏不幸被俘,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二万五千里长征,总共牺牲了27万多人。先烈们,大多没有听闻过这两首歌,但用自己的生命“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例如,先烈方志敏,用他短暂的三十来岁生命,唱响了《毕业歌》。

       先烈方志敏如何唱响《毕业歌》的:先让1975年最后批特赦战犯国民革命军第12兵团司令长官黄维来谈及这件事吧:

       1977年10月,太阳偏西时分,黄维在小女儿的搀扶下,赶到了方志敏烈士墓地。

        夕阳余晖映照在那块苍松翠拍掩映的墓碑上,望着“方志敏烈士”几个大字,黄维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再鞠躬,三鞠躬。就这样,黄维伫立在墓碑前良久,良久,任凭秋风吹动着他满头的白发。      

        又过了好久,他才轻声开口说道:“方大哥,我是黄维啊!50多年前,是您指引我考入黄埔军校。您期望我成为一个将军,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可我的前半生却一直在为反动派卖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我,我对不起您啊……”       女儿慧南为哽咽着的父亲递上一方手帕,并劝道:“爸爸,我们回去吧。”      

         但黄维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又继续念叨起来:“方大哥,共产党没有以牙还牙地惩治于我,反而耐心热情地帮助我改造,使我重获新生。。。。。,!……”       说到这里,他再也说不下去了。小女儿慧南紧紧挽住父亲的胳膊,黄维缓缓迈步离开方志敏烈士陵园。       他走走停停,几步一回头,直到再也望不见……          黄维与方志敏,江西同乡,曾同读于五年制的江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方年长黄四岁,黄维感到这位同乡学长不仅学识渊博,黄维头脑中朦朦胧胧的理性思维和浅层次的民族观念,都是从方志敏处得到启发后才逐渐清晰起来的。       他们一同报考黄埔军校,一起都通过了初试。想到今后能和方大哥在一起,黄维心里特别高兴。但就在接到复试通知书的第二天早晨,方志敏突然告知黄维,自己不能与他一同到广州参加复试了。       只听方志敏讲:“黄老弟,你先去广州复试吧,我在上海还有些事情没办完,而且南昌也有些事等我去做。待我将这些事忙完了再去广州找你。” 没有想到,此别竟成二人的诀别。               

        当年的黄埔军官学校,是民国国父孙中山创办并自任首届校长的学校,在年轻气盛,热血沸腾,爱我中华的青年心目中,黄埔军校远比任何学校更值得他们报考。

       方志敏报考黄埔,初试成绩优于另外两位江西考生黄维,桂永清,但他不去参加复试,甘愿奔走出没在贫困的国土民间,做一个共产党员应做的事情,而完全不顾个人的名利得失。他没有听到过《毕业歌》,但一字不漏履行了它的歌词。                                 而方志敏当年所以放弃复试就读黄埔军校,其原因不便告诉黄维,因为他1923年已经是共产党员,只有党的需要而无个人取舍。            1924年4月28日,黄埔一期学生复试发榜,江西的黄维和桂永清榜上有名。          

       后来几年,黄维由黄埔军校毕业,参加了北伐战争。但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便一直追随校长蒋介石左右,成为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名重要军事将领。他与方志敏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另个江西考生桂永清,1944年,任驻英国大使馆武官兼军事代表团团长。苏军攻克柏林,他兼任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1946年9月回国后任海军总司令。1949年去台湾,先后任海军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职。1954年去世。

       三位同时报考黄埔军校的江西老乡,一位遵徇孙中山“联俄联共” 遗教,不惜杀身成仁;两个追随背叛中山遗教的无耻奸贼蒋介石而获取高官厚禄。       

        中山遗志的叛徒蒋介石指使匪军在历次对苏区的围剿和屠杀中,死于屠杀、人口贩卖、饥饿的苏区人民至少在700万人以上。                      而中山遗志“联俄联共”的执行者方志敏,在牢狱中戴着脚镣,渡过生命最后的一百八十多天:1月29日(这天正召开遵义会议)被捕,8月6日(长征中,一、四方面军已经会师,这天正召开沙窝会)被国民党绑赴刑场就义。         他日以继夜地在监狱提供给他,要他尽量详细书写供词的大量纸张上写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12篇文章、著述,共13.6万字。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方志敏在江西国民党监狱书写的这十二篇文章,不但未被国民党知悉与没收,而被人悄悄送往上海设法交给上海的宋庆龄与鲁迅。 

       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把方志敏在江西国民党监狱书写的这十二篇文章,从千里之外的江西南昌送递到人海茫茫的上海,居然是国民党高官与一个监狱看守想方设法所为。

       第一个争取对象是23岁的看守高家骏,他参加过学生运动,曾到过苏区,对共产党充满好感。他值班时,常听方志敏讲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对方志敏的学识才华,坚强意志由钦佩变成敬重。方志敏提到有文稿需要送出,他毫不犹豫地答应帮忙。

       于是高家骏想起了比他年小2岁的女朋友,在杭州自强小学做代课老师的程全昭,约她来南昌。

       高家骏闻知程全昭已到南昌,高家骏也不再隐瞒。他将方志敏的情况说给程全昭听,我们作为有良心的中国人,要想办法救他、帮他。

       听了高家骏的话,程全昭心里有些忐忑。当时的报纸上经常有国民党军队“剿匪”和共产党人被枪杀的消息,自己的恋人在帮助共产党做事,一定很危险。

       但在高家骏真情动员下,程全昭答应为方志敏出一份力。高家骏说,第一步先帮助把方志敏的密件安全传送到上海,按照地址交给收信人。程全昭告诉高家骏:我有个同学在上海白克路宝隆医院当护士,我可以住她那里。白克路是租界,宝隆医院又是外国人办的,应该安全。 

       方志敏让高家骏交给她4张名片,上写:上海宝隆医院内科208室:李贞。4封信分别写给宋庆龄、鲁迅、邹韬奋和李公朴。方志敏说:“你去上海化名‘李贞’,到宝隆医院找一位叫林疏俞的女医生,她会安排你暂住。文稿交给信上4人任何一位都可,但必须交给本人,见不到本人留下信和名片,他们会到医院找你。”

        方志敏又把从胡逸民处借来的20块银圆给她做路费。2天后,她按地址找到宋庆龄家,恰宋庆龄外出,程全昭只好留下信和名片。接着她又去内山书店找鲁迅,到生活书店找邹韬奋,去中华职业学校找李公朴,结果都没见到本人,于是留了信和名片。

        信全都送出,书稿却无从交付,她只好回到住处,进门不一会儿,值班护士来告:有人在洗手间等你。

        她来到洗手间,见是一位穿着华丽的贵妇,没待细问,贵妇拿出“李贞”的名片,自称姓宋,看过方志敏的信,说有一包文稿要交给我,特意来取。程全昭见她拿得正是自己送出的名片,说得也丝毫不错,便毫不怀疑地回屋取来文稿交给了她。

        对方接过文稿,面色严肃起来,说:“你已被密探盯梢,处境危险,必须马上离开。”     

        这位贵妇打扮者其实就是胡子婴,她参加过宋庆龄领导的妇女新生活运动会。曾任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总干事,史称"七君子"之一章乃器的夫人,来帮助被监视的四人拿取稿件。                  

         另一个胡逸民,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孙中山在北平逝世时,他和于右任、汪精卫、宋庆龄等守护在病榻前,是孙中山遗嘱的见证人和守灵者之一。他担任过国民革命军军事法官,国民党清党审判委员会主席,高等法院院长和南京、徐州、汉口中央军人监狱的监狱长等职。1934年7月,因官场倾轧” 而坐进监狱但允许小老婆天天替他送饭,随意在监狱走动的“高官”犯人。                     

          当胡逸民与向影心某天晚上,第一次轻轻推开方志敏的监房门,见到正在奋笔疾书的方志敏抬起头好奇地望着他两,顿时被方志敏炯炯有神的目光,气度不凡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所吸引,谈吐中,方志敏只字不提个人的安危,只谈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前途。此后,胡逸民或向影心就经常或一起或个人经常来方志敏处聊天。

       相熟后,他俩经常阅读方志敏所写的东西,在《清贫》里,看到方志敏为了节约每一个铜板,从不喝茶,只喝白开水;喝了百姓的茶就要付钱。

       在《可爱的中国》的文稿中,他俩又读到了方志敏当年在上海法租界法国花园入口处,看到挂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时的愤慨。

       胡逸民心似刀割:是继续做鹰犬,还是重继中山遗志“联俄联共”。

       于是,方志敏的一批文稿是胡逸民让自己的小老婆向影心亲自送往上海的。             最后一批则是8月初一个晚上,方志敏告诉胡逸民,也许这是他俩最后一次见面了。方志敏从床底下取出稿子,交到胡逸民手里,拜托他出狱后交给鲁迅,并把一封写好的介绍信交给了他。

    就这样,方志敏在狱中完成的手稿分四批,通过胡逸民、向影心、高易鹏、程全昭四个人传出来。       

         解放后,胡子婴回忆第二次接收方志敏狱中文稿是在一年多以后的“1936年11月18日傍晚,一个貌似小商的人将一部分方志敏烈士的遗稿送到我家就是胡逸民。胡说,他实在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共产党机关或领导人,你们是救国会知名人士,跟共产党很好,所以我只好转托给你们。

         胡子婴回忆,这批文稿没有密写,是用毛笔直接写在纸上的,字迹与她一年前看到的信一样。当天她就看完了文稿,印象最深的是《可爱的中国》。

         胡子婴对日期记述如此准确,是因为接收这批文稿五天后,丈夫章乃器被捕,即救国会“七君子事件”——那一天是11月23日。

         、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