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20年小龙虾成长记

​——入侵物种在中国

 

目录:

一,入侵物种(2000年之前)

二,虾稻共生(2000-2005)

三,虾产业链(2006-2010)

四,消费崛起(2010年之后)

 

 

3月11日,湖北潜江市疫情指挥部发布第26号通告,宣布市内推动复工复产。几个小时后的当天中午,潜江疫情指挥部发布第27号通告,内容是取消第26号通告。

这个行为被网民调侃为成语小故事之朝令夕改。但,一手是防疫压力,一手是经济压力,各地的两难可想而知。

此前,潜江因早期对疫情的重视和防控成果而受到赞誉。湖北全省各地级市/州,按照人口比例计算确诊率,最低的是人口稀疏的神农架,其次是十堰、潜江、襄阳三地,都在每万人确诊约2人(1.99-2.09)。

3月21日,潜江举办小龙虾开捕仪式,红彤彤的虾子要上岸了。这是一年一度的仪式,总在3月某一天,今年唯独口罩显得有些特别。根据3月28日湖北疫情发布会上的信息,潜江已经恢复21条通往全国各地的小龙虾专线,每天的供应量为400吨。

湖北是中国小龙虾产量最高的省份,占全国一半之多。在省内,荆州市产量占全省一半之多。荆州的监利县和洪湖市的小龙虾产量都超过10万吨,是全国产量最高的地区。其后才轮到潜江。

500

表:2018年小龙虾养殖产量省份分布

500

表:2018年小龙虾养殖产量地区排行

最早因小龙虾品牌而出名的,则是江苏淮安的盱眙县。自90年代末,盱眙通过单一菜品(盱眙十三香小龙虾)成功发展餐饮和旅游经济,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被许多地区研究和试图模仿的模式。

产量低于荆州,旅游经济晚于盱眙,这两条并不能否定潜江作为小龙虾第一乡的地位,因为,中国最早的虾稻共生模式和小龙虾完整产业链都诞生在潜江,然后,带动四湖地区利用冷浸低湖田养殖小龙虾,加上中国消费市场拉开的大幕,才有了湖北省的独占鳌头。

 

 

一,入侵物种

(2000年之前)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里种类最多的一门,百万余个品种遍布海陆空。往下逐级分类,最后在原螯虾属里,有一种克氏原螯虾。这货生活在淡水,什么都吃,腐物和泥巴都吃,特别善于吸收营养,适应性强。

克氏原螯虾就是今天的小龙虾。但小龙虾不止有克氏原螯虾。中国有另外几种原生小龙虾,都不适于人工养殖,其中东北黑鳌虾已经濒危。

克氏原螯虾原生于北美,于上世纪20年代左右,先入日本,用作牛蛙的饲料,再从日本进入中国。关于这种虾进入中国的具体情节,曾有各种传闻,有说日本人在中国养殖牛蛙用,有说日本人作为宠物,有说日军用以生化战,有说日军用以处理南京大屠杀被害者的尸体。据我查的资料,后两条传闻被专家分析后暂且否定。克氏原螯虾初入中国的究竟凭据有限,尚未可知。

总之,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作为入侵物种,这种小龙虾在大约90年前通过日本人落户江苏,然后野蛮地繁殖开来。

80年代之前已有人捕捞野生小龙虾吃。但更多人非常嫌恶小龙虾,因为它们破坏农田和其他水产品,而且在任何臭水里都能生存,感觉上是喜脏的。农村把小龙虾搅碎了喂猪,既灭害虫,又添饲料。70年代,江苏和湖北出现了最早的池塘养殖小龙虾,但数量极少。

小龙虾被挖掘出价值,发生在80年代末。

1983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戴爱云首次提出,可以把小龙虾作为一种水产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作为水产品,小龙虾的优点非常显著。它并不是喜脏,而是适应性强,抵抗力强,病害少。它的生长速度快,捕捞也简单。此外,小龙虾离开水源后存活率高,易于运输。

这一时期,小龙虾在长江沿岸的一些地区泛滥,而同时海外市场对小龙虾有需求空间。欧美多国都有吃小龙虾的喜好,瑞典最甚,美国南部地区也非常流行。1988年,成立两年的武汉小龙虾加工厂出口了中国第一批小龙虾制品,目的地是瑞典。从此,泛滥的野生小龙虾有了去向。

这些虾经过简单加工,有时候是生冻整虾,有时候是调味虾,更多时候是生冻虾仁。这项出口的本质和当时的服装鞋帽一样,源自中国廉价的人工。

头一个出口小龙虾的武汉,并没有在这条路上走太远。整个90年代,小龙虾出口来源和企业都以江苏为主。90年代末,全国70%以上的小龙虾加工企业在江苏省,主要是苏北地区。

这个产业在当时看起来不大,但很重要。成本低,工序简单,解决就业,而且消灭了当时是农业害虫的小龙虾。

没有错,小龙虾也曾是光荣的创汇产品。

光荣的创汇水产还有鳗鱼,对虾,罗非鱼,各种贝类。80年代以对虾最多,90年代以贝类为主,后来前者遭到病害冲击,后者遭到反倾销阻力,中国人又开始突破鳗鱼养殖。

鳗鱼的最主要目的地是日本。日本每年要吃掉全球大部分的鳗鱼,而其国内的供应量只能达到二三成。2000年,日本市场曾有高达70%的鳗鱼是中国产品。

中国出口日本的鳗鱼中,活鳗很少,多是烤鳗成品——日本人称之为蒲烧鳗鱼。也就是说,在日本吃到的蒲烧鳗鱼,可能是粤闽两省出口的。如果你喜欢吃,可以在淘宝买。但淘宝上的“日本蒲烧鳗鱼”大多是出口欧美的标准,价格和品质都比出口日本的差一截。日本消费市场好像对蒲烧鳗鱼有一种民族主义使然的挑剔。对日标准的蒲烧鳗鱼淘宝也有,需要仔细淘。

1996年,美国还发动了对中国小龙虾的反倾销调查。这个调查很有意思,美国人计算中国小龙虾成本的时候,使用的是西班牙的虾仁成本(高人工成本),加上印度的其他要素成本(印度并没有小龙虾),以此证明中国小龙虾的出口价不正常。次年,美国的终裁是对中国小龙虾征收91.5%-201.63%的反倾销税。

各国对中国出口水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一直在持续,减缓了、但并没有阻止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增长。2001年,中国水产品出口超过挪威,为全球第二。2002年,中国水产品出口超过泰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水产出口国。当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养殖量超过野生捕捞量的国家。那些总是被攻击为低价倾销的水产品,都是中国人辛辛苦苦养出来的。

自80年代通过贸易战打击日本,90年代后,美国就把中国作为最大的反倾销调查对象。可以说,从农产品到轻工业品,再到重工业品,中国的经济奇迹本来就伴随着各种贸易攻击。

500

表: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受到的农产品反倾销调查

小龙虾打开国际市场的同时,也隐约出现在国内的消费市场上。今天普及全国的几种小龙虾做法,都诞生于90年代。

90年代,在潜江五七大道的一家大排档,老板李代军通过油焖仔鸡的改良,首创了油焖大虾。这家店于2003年改名为“小李子油焖大虾”,至今仍在经营着。油焖大虾的重点是油和啤酒配香料,取其入味的同时油润而不腻。

在最早出名的盱眙,90年代,十三香小龙虾诞生了。创始人是调料商许建忠。十三香并非王守义的十三香,而是许自己调制的秘方。许家后来创办了盱眙许建忠龙虾调料有限公司,目前由其子经营。

同一时期,湖南创出本土化的口味虾,即麻辣小龙虾。连同蒜蓉、水煮或清蒸,这是小龙虾最主要的几种做法。椒盐、黄焖、干煸、咸蛋黄、酒糟、卤虾等做法都是后来逐渐诞生的。现在人们点菜依然以前几种为主。

但刚刚起步的消费市场,相对于野生小龙虾的数量,只是个小头。小龙虾的去向仍主要是出口。90年代,中国小龙虾总产量保持在每年5万吨左右,其中养殖量不多,大部分来自于野生捕捞。总产中,一多半的小龙虾都用来出口。

90年代后期,江苏虾价上涨,企业纷纷向小龙虾更多而收购价格更低的内陆转移,重头就是湖北。

在湖北,尽管70年代就开始研究小龙虾养殖,1988年最早进行出口,但在小龙虾的养殖和加工上,此时还远落后于江苏。湖北真正后来居上,取代江苏小龙虾霸主的地位,已是新的世纪。

 

 

二,虾稻连作

(2000-2005)

 

长江流过宜昌段后,从山区进入中下游平原。由于长江和降雨带来的河流泛滥和泥沙堆积,在山地相夹地带形成了大片的低洼而潮湿的平地。这些平地叫做涝渍地,作为农用的叫做涝渍农田(易涝易渍农田),是中国各种低产田里的一种。其他的低产田还有缺水类,盐碱类,风沙类等。

涝指地面积水、淹过作物,渍指土壤含水过多,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80年代,水利部门进行过南方涝渍地的统计。南方14省有低产田1.72亿亩,占总耕地30%;其中涝渍地1.48亿亩,占低产田86%。

上海沿江滨湖区的涝渍地占比最高,占耕地的80%。但上海总耕地面积小,纯农业人口少,影响反而不大。其次最严重的是湖北江汉平原和江苏沿江滨湖区,涝渍地占总耕地分别是50%和55%,其中的未治理面积分别是约440万亩和510万亩。其他如江西洞庭湖周边,广东南部沿海平原,四川中部沿江区,也都是涝渍地集中区。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特点是土壤温度低,泥土烂,毒性和酸性高,营养成分少,治理难度高。这里面有天然因素,也有50年代到70年代,当地湿地过度围垦开发的因素。这源于当时的粮食供需不平衡,对前人没有道理去轻易苛责。

在江汉平原,又以其腹地的四湖地区最为典型。四湖指的是境内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就是浪打浪那个),地跨荆州、荆门、潜江。这个地区整体上外高内低,里面的湖区又是大大小小的外高内低。这种地貌有个专门的字:垸。四湖地区常遭遇内涝灾害,并又不时遭遇旱灾。

90年代,四湖地区各政府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治理涝渍地,一方面是工程排水,解决土壤长期渍水,另一方面是重新利用荒田,增加产出。本地的水产业,就是从此时开始发展的。

涝渍地里有一种生态叫做低湖田。低湖田区域地势低洼,水路交错,排水不良,土壤透气性差,严重时会产生沼泽化。四湖一带的低湖田往往又同时是另一种生态:冷浸田,指长期浸渍于冷水的低温田土。低湖冷浸田每年只能种一季水稻,产量低而不稳定,时而亏本。从一个方面可以看出种田的难度:大量抛荒。

1999年,潜江市积玉口镇给下辖的宝湾村下达了一个任务:消灭村里的150亩低湖冷浸田。田是有主人的,只是主人不愿再种,也无人接手。最后,时任村支部书记刘主权和村民褚洪荣分别承包70亩和80亩,接下了这片田。

根据后来的采访,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灵光,也没有长远的谋划,两人只是见水里有野生小龙虾,而小龙虾在市场上单价比稻米高,就想试一试。

第一年,两人不敢冒险,用水田的一半种稻,一半寄养野生小龙虾——相当于池塘寄养小龙虾。刘主权投放的150公斤野生小虾,半年后长成1500公斤大虾。

第二年,摸索到小龙虾的习性,他们开始新的尝试,在整片田里正常种水稻,再利用冬闲养小龙虾。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虾稻共生——虾稻连作模式。

低湖田种不了早晚两稻(早稻和晚稻一般可以连种),只能种中稻,春播秋收。而小龙虾每年秋天投苗,次年春天收获。两者恰好可以配合,收稻之后投虾,收虾之后种稻。在不影响中稻产量的情况下, 每亩田可产出小龙虾100公斤。

后来在实践中,这个模式的理论也愈加完善。小龙虾吃稻田的杂草,浮游植物,微型小动物,这些东西本会和水稻争夺营养;小龙虾也吃水稻秸秆的腐烂物,这原本是焚烧处理的;它的排泄物则可以作为肥料。此外,小龙虾过冬时挖洞穴居,等于在疏松土壤;小龙虾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一只虾可以完成松土、除草、增肥等大量工作。而水稻本身可以改善水质,优化小龙虾的生存环境。

在这之前,稻田和水产品的结合,主要是养鱼。

中国人以稻田养鱼的痕迹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50年代,动物学家、中国鱼病学创始人倪达书提出了稻田养鱼的理论。经过试验,他于1981年给中央政府写信建言,推广这一技术。5年后,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达到1500万亩,并逐渐试验了虾(主要是对虾)、蟹、泥鳅、黄鳝、蛙类和螺类。

倪达书先生是无锡人,曾在美国任研究员,1948年末回到中国,是中国渔业科学发展的领头人。他的思想是要走出实验室,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研究理论,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民服务。

500

图:倪达书先生(1907-1992)

2001年,刘主权辞去村支书职务,专注探索养虾技术。

但虾稻连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大规模爆发。相比寿光农民1990年投资大棚的门槛,虾稻连作的投入要更大,更复杂。包括挖沟开渠、加高和夯实田埂、筑栅栏和防逃网等工序在内,这是一个小小的基建工程。

更重要的是,野生小龙虾太多了,捕捞野生小龙虾的成本太低了。

所以,尽管2003年积玉口镇九成低湖冷浸田都进行了虾稻连作的改造,潜江也将小龙虾产业纳入发展规划,但总体上,虾稻连作依然很少,野生捕捞仍是主流。

刘主权承包低湖冷浸田的同一年(1999年),刚下海的郑玉林先知先觉,将他的畜禽公司改名为“潜江市禾亿水产有限公司”,从事小龙虾加工,为江苏的出口企业供货。这家禾亿水产是湖北莱克集团的前身。莱克水产是后来中国小龙虾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据郑本人访谈回忆,那一年,他的收购价是3毛钱一斤。这个价格是江苏小龙虾十年前的价格。

另一个先知先觉的商人是漆雕良仁。漆雕是潜江人,在浙江干了几年虾仁加工。90年代末,他回到潜江,后注册华山水产公司。这是后来中国小龙虾加工业的另一家龙头企业。

虾稻连作的诞生,莱克水产和华山水产的成立,都将在几年后奠定潜江小龙虾之乡的地位。

不过,在新世纪初年,湖北的小龙虾原料依然以野生捕捞为主,生产依然是和江苏企业一样的简单加工,只能算是利用了廉价资源。

但有赖于资源够多,湖北小龙虾出口量和出口额越来越大。2004年,湖北小龙虾出口额达到4000万美元,首次超过江苏。而这主要是潜江的莱克水产和华山水产的份额。

同在2005年,小龙虾供需出现转折。这一年,在小龙虾主要消费市场南京,大号小龙虾(50克)平均批发价是28元/斤,比上年上涨56%。第二年,这个价格继续上涨到45元/公斤,涨幅61%。

涨价的背后,一是消费小龙虾消费的风潮。全国的夜市主打菜已经有了小龙虾菜品,另几样是香辣蟹,水煮鱼,麻辣烫。那是中国餐饮消费步入快车道的年代,不同的菜品一火一阵,一阵熄火。

500

图:全国餐饮业营业额增速(蓝)和餐饮业企业数量增速(黄),2004年和2008年是两个高点

二是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而中国小龙虾养殖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野生小龙虾越来越少,出现了无虾可收的现象。2004年,全国小龙虾产量刚刚超过6万吨,比过去多年5万吨的年产量,只多了两成。

2005年,全国小龙虾产量达到8.82万吨。这一年是小龙虾养殖的转折点,多年平稳的产量开始上升。所以,小龙虾养殖产业,尤其是稻田养虾的普及,并不是发生在虾稻连作诞生之后,而是发生在野生小龙虾资源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之时。

500

图:2005年,持续十年5万吨左右的小龙虾产量开始抬头

我看了许多那几年的期刊和文献,很有意思的是,大量观点都是对于美国反倾销调查的担忧,甚至有人认为国内消费的增长影响了出口创汇,而浑然不觉中国巨量市场的破土冲天。这是并不遥远的十多年前,谁也想不到中国的速度如此之快。

 

 

三,产业形成

(2006-2010)

 

2005年开始的小龙虾供需不平衡,给了虾稻连作技术最好的推广机会。

2006年,湖北省农业厅下发《小龙虾野生寄养发展规划》,提出推广小龙虾养殖,并在潜江召开全省水产工作暨虾稻连作现场会,提出大力推广虾稻连作。当时湖北省虾稻连作总面积只有20多万亩,大部分都在潜江,而湖北冬闲的低湖冷浸田还有300万亩。

这一年,湖北省小龙虾养殖量为3.51万吨,占全国27%,低于安徽,高于江苏。在湖北全省推广养虾后,2007年,湖北的小龙虾养殖量达到13万吨,是2006年的3.7倍,占全国一半。

伴随着2006年推广虾稻连作模式这第一件大事,接下来几年潜江发生的几件事,真正奠定了潜江小龙虾之乡的地位,也真正形成了小龙虾产业链。它们是华山水产的甲壳素生产线,莱克水产的小龙虾繁育基地,潜江的第一届龙虾节,潜江成功改善虾稻连作技术后推出的虾稻共作技术。

小龙虾的可食部分只占全身20%左右,虾壳和虾头只能作为废弃物。华山水产曾用生物酶处理的办法提取虾壳的蛋白质和虾青素,但局限于技术程度,附加值很有限。

2008年,华山水产投资5500万,启动虾壳深加工项目。次年,以武汉大学等单位为依托,华山水产成立了全国首个甲壳素工程技术中心。2009年,全国第一条甲壳素深加工生产线投入运营。

这条产线的产品是虾头虾壳的提取物及其衍生品,主要是甲壳素,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和虾青素,都是下游应用广泛的化工品。

养殖小龙虾的另一个问题是人工育苗。池塘养虾和虾稻连作用的都是野生虾苗,故称“野生寄养”。在小龙虾资源减少后,虾苗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无法保证稳定的虾苗,就不可能鼓励农民投入虾稻连作。

莱克水产从2005年开始出资支持湖北水产科学家舒新亚的“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繁殖技术”研究项目。其内容是研究小龙虾产卵的最佳条件,最大限度提高小龙虾产卵数量。

2008年,经省市两级政府支持,莱克水产实施小龙虾工厂化繁育基地项目。这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工厂化育苗基地。次年,这个项目成功产出虾苗1亿尾。

同年,湖北省财政厅和水产局计划在四年内投资6000万,在潜江、洪湖、仙桃建立三个小龙虾良种选育中心和养殖基地。根据小龙虾项目研究人员的文章介绍,小龙虾人工育苗的技术难度是最大的,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虾苗缺口。

潜江政府对这两家企业和科研部门在产研融合上的牵线,一是完成了养殖和消费之间的深加工,二是产生了国内最早的规模性小龙虾人工育苗。于是,尽管因为稻田面积有限,潜江的小龙虾养殖量增幅不如全省和邻市,却在第二产业占据更多份额,取得更高的附加值。

2009年,潜江举办第一届龙虾节。这比盱眙晚了8年。早在盱眙发展小龙虾旅游时,蚌埠也曾有类似的发展规划,合肥也曾开办龙虾节,但成果一般,局限于本地。潜江龙虾节虽是后起,影响力则紧随盱眙龙虾节。

四年后,“潜江龙虾”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虾乡稻”大米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2010 年,突破回到了养殖上。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的团队创出虾稻共作的模式,将每年一稻一虾的种养方式,变成每年一稻二虾。其办法是四五月收走大虾、留下小虾,将小虾引至周边沟渠,同时整田插秧,再将小虾引回稻田,和水稻共存。这样八九月还能收一季大虾。

此外有一种技术叫做“稻虾轮作”,指在同一地块种稻和养虾隔年轮换生产。还有一种是虾稻菜共养,加入了油菜。

潜江当地于2008年会同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起草《克氏原螯虾稻田养虾技术规范》,2009年起草《克氏原螯虾人工繁殖技术规程》,作为省级标准。此后,潜江逐渐建成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水产品质量安全准出标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2009年,潜江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产值达到18亿,从业人员共5.7万。其中,养虾农民有近3万人,小龙虾养殖收益贡献了潜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

第二年,潜江小龙虾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占全省三分之二、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湖北的三家小龙虾出口龙头企业,莱克和华山都在潜江,另一家是洪湖的德炎水产。

养殖,加工,深加工,消费,小龙虾在潜江完成了它的产业集群。这是为什么,相对于创建小龙虾地方品牌的盱眙,相对于今天小龙虾产量最大的荆州,潜江更具有代表性。在潜江发生的几个重要的突破,带动湖北成为中国小龙虾的主产区。

500

图:2003年-2010年,湖北、江苏、安徽三省小龙虾养殖产量变化

然而,尽管以潜江为起点,湖北的小龙虾产业在加速前行,但根本跟不上需求的增长。2010年的夏天,每天都有1万吨、2亿多只鲜活小龙虾从武汉空运到上海和北京。湖北的野生小龙虾资源严重下降,种质退化。反复捕大虾放小虾,使大个头小龙虾的基因被淡化,而越来越清洁的水,反而使小龙虾的抵抗力下降。

2006年之后,小龙虾野生资源以每年30%的速度下降,从20年前的泛滥走到了如不控制就将枯竭的程度。换句话说,我们边吃边卖,快要把小龙虾消灭了。

2010年,湖北省政府下达通告,在全省境内天然捕捞水域实施小龙虾禁捕期制度:每年9月1日到12月31日禁止捕捞;在非捕捞期,捕捞网的网眼规格不得小于1厘米。

90年代末,湖北小龙虾产业抬头。10年后,21世纪10年代末,产业化形成了,而野生小龙虾不够了。农业、水产期刊上,十多年前还在警惕小龙虾泛滥,此时的担忧变成了小龙虾产量不足,育苗技术滞后,甚至开始研究怎样让养殖地的小龙虾不要互相打架。“谨防小龙虾掠夺式侵害农田”变成了“谨防渔农掠夺式捕捞小龙虾”。而在消费市场上,小龙虾即将面临公关危机。

 

 

四,消费崛起

(2010年之后)

 

2009年,小龙虾经历了洗虾粉风波。这个倒好解决,用过洗虾粉的虾钳容易脱落,注意辨别就好。2010年的南京小龙虾事件才是个重头戏。

2010年8月,南京出现23个横纹肌溶解症病例,怀疑是食用小龙虾致病。随后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和南京方面介入调查。9月,患者全部治愈出院。调查结果是并未发现小龙虾或洗虾粉中有肌肉溶解的致病因素。这些病例后来被定为哈夫病,是一种吃水产品后24小时内发生的不明原因横纹肌溶解症,见于全球,偶有发生。

这是当年夏天的一个重要舆情事件和政府公关危机。舆论上充斥着合理质疑,也充满了谣言。同时政府的应对也比现在不成熟得多。

后来多年的病例表明,依然存在食用小龙虾后的哈夫病,但极为偶发。另外关于重金属的问题,早在90年代已有研究,小龙虾的重金属主要在腮和内脏里,肌肉含重金属很少,远低于卫生标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安全食用小龙虾的关键还是三点,一是不要吃腮和内脏(都在虾头里),二是不要吃太多,三是要彻底烧熟。

这个事件引起了江苏和湖北两地的危机感。湖北做了相应的调查,开了媒体通气会,通报小龙虾生产流通的安全管理措施。盱眙也开展了各种“放心吃”活动。

那几年,消费市场崛起的同时,暴露的产品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最严重的有三聚氰胺奶粉(2008年),地沟油(2011年),瘦肉精(2011年),白酒塑化剂(2012年)。有一些实情恶劣,有一些是夸大于实情,也有一些滑稽的谣言,比如肯德基8只翅膀的鸡,黄瓜带花是因为注射了避孕药,纸馅包子和毒木耳。

但一切都无法阻止市场的壮大。并不是过去不存在质量问题,而是过去还处于从消费品短缺到消费品充足、从没钱消费到有钱消费的过程,还来不及提出质量诉求。质量问题的暴露,意味着中国的消费市场在从量的爬坡转向量与质的同时爬坡。

事实证明了消费的力量。南京小龙虾事件的冲击后,第二年(2011年),由于湖北受到旱情影响,全省小龙虾产量下降25%。同期,河蟹涨价和南京事件的两个因素影响下,江苏小龙虾养殖面积从上年的130万亩减少到不足100万亩,全年产量下降7%。最终,全国总产量下降14%。而消费热情并未出现显著的减弱,小龙虾再一次供不应求。

两年后的2013年,湖北又是一场旱情,小龙虾批发价又一次猛涨,同比增三成以上,消费市场售价同比增长四到五成。

爱吃小龙虾的人应该有印象,这十年以来,对小龙虾的记忆是年复一年的好贵。从买三斤送一斤、买五斤送三斤,到一斤一斤买,到一盘一盘买,后来出现了一只一只买。

500

表:2014年-2016年小龙虾供需平衡表

小龙虾消费品牌在这段时间冒了出来。

在潜江,莱克水产推出“楚江红”品牌,专售熟制或半成品小龙虾。华山水产也开始在国内销售甲壳素类保健品“漆雕贝康”。

更多出现的是各地的餐饮连锁品牌。2015年,北京餐饮品牌的“大虾来了”获得第一轮近千万的风险投资,第二年继续获得3000万风投。此后,小龙虾餐饮品牌融资不断。2017年,由几位华为员工离职后创办的深圳“松哥油焖大虾”融资近亿,另一家半成品供应链品牌“信良记”融资1.2亿,其主要产品是小龙虾、酸菜鱼、香辣蟹。

根据农业部等部门联合编写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夏天,上海新增小龙虾餐厅1326家,增幅51%;深圳新增476家,增幅62%;成都新增776家,新增113%;广州新增2448家,增幅199%。第二年,小龙虾继续横扫餐饮业,全国继续新开了14万家小龙虾餐厅,增幅70%。

为配合各地兴起的小龙虾消费,湖北的小龙虾主要产区都开设了冷链服务机构和物流专线,实现产品定时送达重点城市。

持续的热潮直到2019年夏天才有所平息,虾价出现下降。

消费崛起后,小龙虾出口业反而成了边缘。经过多年增长,2014年,中国小龙虾出口额为3.8亿美元,这个数字此后再未被突破。到2018年,小龙虾出口仅1万吨左右,出口额1.88亿美元,其中1.5亿是潜江的份额。

2018年,小龙虾经济总产值3690亿,同比增长37.5%,其中第一产业680亿,第二产业284亿,第三产业2726亿,三者增幅都在36-40%之间。养殖方面,全国总面积为1680万亩,其中稻田养虾高达1261万亩;总产量为164万吨,其中湖北省产量81万吨,其次是湖南和安徽,都在20万吨以上。加工方面,湖北一省产值187亿,占全国66%。

此时的潜江,小龙虾产量为9.2万吨,占全国比例为5.6%。但潜江小龙虾经济总产值达到320亿,占全国比例达到8.7%。多出来的这部分,正是来自于潜江的虾苗技术,深加工企业,品牌和旅游经济。

浏阳有花炮祖师李畋像,寿光有圣农贾思勰各种抱菜像,中国人喜欢给前人立雕像而追思与明志。潜江则有一只巨大的小龙虾雕塑,趴在潜江生态龙虾城的入口。龙虾城的内容以旅游消费为主,潜江龙虾职业学校也在这里。向西20公里则是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

500

图:潜江小龙虾大雕像

这两年,常有领导干部在媒体上推荐自己的城市或地区。潜江现任市长龚定荣也曾拍摄《我为城市代言》和《中国推介》的视频,介绍潜江是水乡园林,曹禺故里,能源新城,光纤之都,以及小龙虾之乡。

最早尝试虾稻连作的刘主权则已很少身在潜江,而是去往全国各地。2017年,安徽蒙城县致力于发展龙虾产业,尤其是作为脱贫项目,聘请了刘主权主持小龙虾养殖的示范基地和全县推广。贵州锦屏县也聘请刘主权为龙虾产业首席专家。

李代军还在经营小李子油焖大虾。科学家们还在攻克小龙虾人工育苗的瓶颈。莱克水产和华山水产都已复工。和中国所有的地方一样,一个支柱产业的背后,总是当地士农工商共同的奋斗。

 

(全文完)

 更多文章:

寿光30年种菜记

浏阳60年烟花志

贵州5年大数据产业起步小记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