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邯郸三少年涉嫌杀人事件说起

    与两位同事聊天时谈到了邯郸三位中学生涉嫌杀害同学的事件。一位同事说,现在不少小孩是受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因素的影响。我说那我们小时候也看了很多战争片、武打片,也有很多暴力因素,但我们都没有受什么不良影响啊。同事认为,我们小时候那些战争片武打片并没有宣扬恃强凌弱或者打赢了就是英雄,而是弘扬为正义而战,或者保家卫国,或者除暴安良。

     我认为他讲得挺有道理。

     我小时候看过一部香港的武打片《少林与咏春》,顾名思义,是讲咏春拳的创始人严咏春练成武艺为国锄奸的故事。该剧由米雪主演,主题歌由梅艳芳演唱,歌词如下:

   “立志争先不逊七尺昂藏,

      为弱女子作榜样。

      行侠竞豪强,杀奸不退让,

      标指胜枪,沉桥无敌正义张。

      叹未惯独行,寂寞无岸;

      真壮士哪日逢,愿共流浪,

      同觅理想,共并肩对敌赢硬仗。

      寸劲无情,爱治百伤;

      结伴勇闯命途恶浪!”

      还有一部《十三妹》的主题歌词是:

     “身虽女儿身,

        心是壮士心。

        巾帼英雄,

        肝胆胜须眉汉,

        敢于去肩承重任。

        柔中刚,

        当那眼泪如醇酒吞;

        强哉矫,

        未怕苦雨寒霜侵。

        莫问爱,莫问情,

        过去不再寻,

        让慧剑挥开我心里遗憾;

        独自去,独自来,

        笑说风里事,

        绝未吐旧日悲音。

        不枉女儿身,

        光辉磊落心。

        巾帼襟怀,

        有冲天干云志,

        一身去担承责任。

        千秋也留下我清音。”

500

     不用多说,从这这两首歌词中我们也能看出:传统武侠小说或是影视作品并不是渲染滥用武力,而是告诉我们邪不压正,只不过这要求弱者或者正义的一方要自强不息,敢于抗暴,善于斗争。

     去年网上曾流传过周恩来同志少年时期发表在期刊上的武侠小说《巾帼英雄》。小说没有写完,但已经让网友们纷纷感叹:“坏消息是:这么抓人的小说断更了;好消息是:这是因为作者真的当大侠去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周家在文学上出了个树人君已经足够了,翔宇君另有重任,何况还有润之兄在等他。”

500

    但周恩来同志当年为什么会写武侠小说呢?

    有一种解释是周恩来到了南开中学后,曾跟随形意拳、八卦掌大师韩慕侠先生学习武术,不但强健了身体,而且深受中华武术文化的薰陶,所以才妙笔生花的。

     而我多年前读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金冲及主编的《周恩来传》,其中讲到过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段经历,也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周恩来1910年从淮安到东北上小学。因为他是南方人,身体比较瘦弱,长相秀气,性格也文静,一些本地的学生就欺侮他,骂他是“南蛮子”,还殴打他。年幼的周恩来心地善良,谦和有礼,但从来不向无理的横暴低头。他知道这些人既然恃强凌弱,那他们欺凌的就决不止自己一个人,一定有很多的弱势同学敢怒而不敢言。于是他与那些同样受到欺侮的孩子以及同情他们的学生交朋友,鼓励大家团结起来抗争。他和朋友们一起上学放学,再碰到有人纠缠挑衅,他们就一起上前说理。那些人再动手,他们就一起制止,或者与之对打。后来,那些不良少年再也不敢欺侮周恩来他们了。这件事也让年少的周恩来以自己的胆识与才干在同学中建立了威信。

    我想,童年时这一段与“校霸”斗智斗勇的经历可能也是周恩来写武侠小说的灵感来源之一。

    附带说一下:

    在这次经历中,周恩来结识了一位姓关的豪爽仗义的东北同学。这位关同学后来一直在辽宁某中学教历史。建国后,他所在的辽南某市为了搞建设而决定拆掉明代的古城墙。关同学认为辽南古城在明末抗清战争和清末甲午战争中都发挥了作用,是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物,因此反对拆除。但他的意见没有人听,思来想去,关老师决定给老同学周恩来总理写信反映此事。周总理接信后,一方面指示当地认真调查处理,不应随意破坏文物古迹;另一方面邀请关同学一家来北京做客。两人一见面,周总理就称他为“关大哥”,回忆关同学与自己初识的时候就说:“我姓的关云长的关,路见不平,当然要管。”看到关同学和孩子的体态与衣着,细心的周总理知道他们经济上一定很拮据,还予以了帮助。

500

    今天我们讲到周恩来的少年时代,着重强调他说的那一句家喻户晓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恰好也是他在东北上小学的几年中说的),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但《周恩来传》里讲的这些事,是不是也应该向孩子们说一说呢?让大家看一看:周总理这样的伟人小时候也遭遇过“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而他的处理方式则确实是“有理、有利、有节”,不但解决了问题,还锻炼了自己。这不是也很值得今天的孩子们学习吗?

    大概十年以前,在某地某政府部门带辩论队时,曾有一位同志问我:

   “辩论的立场都是抽签决定的,你要捍卫的立场往往不是你真心相信的东西,请问这样辩来辩去,有什么意义呢?”

    当时我只是回答它能让我们更多更深入地理解与我们不同的观点,开阔我们的视野。

    可是现在我又有了一点新的理解。

    生活的真相本来就是:

    我们的立场往往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也不是我们一开始就真的相信的,而是生活完全不经我们许可地将我们放到了那个立场上,让我们不得不为那个立场而战斗,不得不相信它是正确的。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谁不愿意出生在锦衣玉食的富豪之家,谁又愿意出生在一个寒素清贫的无产阶级家庭呢?可是生活抽了我们的签,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将我们抛到了那样一个阶级地位和立场上,于是我们也只好去捍卫它,为了和我们一样处境的人的共同利益而斗争。

    你如果告诉南宋的一个叫虞允文的四川书生:“一个毫无军事经验只做过外交礼仪工作的文人,可以指挥军队去打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仗。”他一定是不信的,会认为就算爽文也不能这么瞎编。可是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亲率六十万大军南下侵宋,虞允文奉宋廷之命到前线慰劳抗金将士。可他一到江防前线,就发现各路宋军都已溃散,主将不见踪影,士兵群龙无首人心惶惶。若以如此乌合之众迎战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眼看南宋的半壁江山危在旦夕了。虞允文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自己去整顿军队,督励将士,部署作战。有人劝他说:“您是一介文臣,今日朝廷只叫您来劳军,又没叫您来作战。别人到这时躲还来不及呢,您又何必自召祸患呢?”虞允文说:“可是今天如果我躲了,国家就亡了,那时我又能到哪里去躲避呢?”结果,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不可一世的金军被打得士气崩溃,一部分将领发动兵变杀死了完颜亮,撤军北去。这就是南宋抗金战争中著名的釆石大捷。虞允文在这一仗中就是被历史抽了签,去全力证明了一个他自己原本会认为极端荒谬的命题:“不谙军事的文人也能够领兵克敌制胜。”

     因此,抽签决定立场的辩论,在一个小的尺度上,是可能让我们言不由衷,背离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相信什么,才为什么辩护”的经验;然而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它又完全符合“我们所处的整个生活环境乃至历史背景本身并不是自己选择的,而它就是会不顾我们个人的意志而把一些立场强加给我们”这样一个最根本的现实。它在教会我们勇敢地承认和面对这个现实,训练我们的胆识、担当和战斗力。习惯于这一点,或许会有助于我们停止精神内耗,更为自信地迎接各种不期而然的人生挑战。

    如果有选择,《十三妹》里的何玉凤和《少林与咏春》里的严咏春,都不会愿意出生在那样男尊女卑而且忠良受害的年代;如果有选择,童年的周恩来也不愿意碰上那些蛮横霸道的校园恶少。

    可是签没抽好,你已经碰到了,怎么办呢?

    那就把它们当作你的磨刀石,砥砺前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