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的大贡献!他的名字却被今天的中国动画人忘记?

500

作者 / 傅广超编辑 / 思考姬排版 / Lizzie

中国动画迎来了高光时刻,他的功劳不小。也许时代有愧于他,但他无愧于时代。

年末,学术趴特意留了位置来发出这篇文章。

本文主人公已经离开我们23年了。

马上就要结束的2023年,是他诞辰90周年。

500

他对中国动画角色表演风格的开创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的故事却始终游离在中国动画史宏大叙事的主线之外。

将本土大咖与国外名家作比,是各行各业的惯用手法,尽管未必严谨,但足够形象——如果一定要将他与一位外国动画家对标,可称其为“中国的大冢康生”

大冢康生(1931-2021),声明显赫的日本动画师、作画监督、演出家,东映动画的元老级巨匠。如今他被人熟知的身份标签是“宫崎骏的导师”

500

宫崎骏和大冢康生

本文主人公出生于1933年,比大冢康生小两岁,从业却比大冢早好多年。

他们二人间接的交集,始于一部动画片。

1970年,大冢康生前往中国台湾,为那里的影人卡通制作中心开办动画训练班。虽然他此行是为了培养日式动画的加工人才,但他也不忘与学员们探讨角色动画的创意性思维,其中就包括动作表演的民族化问题。

当时师从于大冢的余为政记得,大冢带给他们的学习资料中,有一张《骄傲的将军》(1956)的彩色剧照。

500

500

500

《骄傲的将军》人景合成画面

《骄傲的将军》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它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前身)1956年制作的动画片,这是美术电影时代的中国动画创作体系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原来,早在东映动画创立之初,供职于那里的日本动画人就观摩过《骄傲的将军》,并深深感佩其动作表现手法。

大冢没有正式担任过导演,他一生都以动画师(原画)的身份为傲。他将角色动画视为表演艺术的一种,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动画人只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本土风格,才算走出了自己的路*。*因此,当大冢看到市场化之后的中国动画,并没有继承美术电影动画表演的优良传统时,深感遗憾。多年后,余为政将大冢的这些观点收入了《动画手册》。

可惜的是,大冢只知道《骄傲的将军》的导演是特伟,而不认识创作了大量将军动作名场面的首席动画设计师——杜春甫(1933-2000)——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动画设计师”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体系内“原画”的书面化职称。

其实,不光大冢康生不认识他,如今的中国动画从业者也大都不了解杜春甫。

他是很早就在动画技法、角色表演上形成鲜明风格的动画名匠,也是桃李满园、影响深远的动画名师。

因为一场历史风暴,他遭遇了近二十年的雪藏。万幸,改革开放后,他还是感受到了老枝绽青的荣光。但这荣光太短暂,上天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

杜春甫为何值得被铭记?

其一,搞懂了杜春甫哪里优秀,也就可以大致理解曾经的中国动画,尤其是动画角色表演创作,何以那么独树一帜,以及它背后的原理。

其二,通过梳理他的创作履历,能勾勒出新中国动画发展史的侧影。

500

杜春甫漫画像 苏庆绘制

01“小老师”

创作《骄傲的将军》那一年,杜春甫23岁。他受命创作将军的大量主场戏,出场、举鼎、射箭、醉酒、磨枪、出逃等段落都出自他的笔下。在影片片头的动画设计师名单里,他的名字位列首席。

500

《骄傲的将军》(1956)片头字幕

同事们都喜欢喊他“小杜”。

他年纪小,资历却很老。

1949年9月,16岁的杜春甫离开东北青年文工团美术组,与几位战友一同前往长春,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跟随日籍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学习动画。

次年,东影美术片组并入上影,杜春甫也随组南迁上海。

500

195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部分成员在驻地留影,三排右一为杜春甫

6年多的时间里,他从基础技术岗位到动画设计,干了个遍。

杜春甫有天分,也勤奋。他乐于观察、研究所有生命体和自然现象的动作规律,做起表演示范来也是有声有色、毫不怯场。

刚到上海的头几年,美术片组的生产还不那么忙,他们有大把时间进行业务学习。除了夯实绘画基础、对外国的经典动画进行逐格拉片,还能请到美术、电影、戏剧、音乐等各领域名家大师现场授课——后来,这也成了上海美影厂的传统。

在很多老动画人眼中,美影厂不光是一个创作集体,也是一所终身制大学。这固然有赖于当时的体制优越,但也离不开当家人特伟的高瞻远瞩和广泛人脉。

几年下来,杜春甫收获满满,业务笔记攒了厚厚的一大本。

1953年夏天,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动画班的8名毕业生分配至美术片组,尽管他们都是动画科班生,但上岗工作前仍然需要熟悉美术片组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方法——日侨方明马上要回国,来不及管这事了——于是,培训新人的责任就落到了杜春甫肩上。有趣的是,有的 “新人”年纪比杜春甫还大,比如日后成为《黑猫警长》导演的戴铁郎

由此,杜春甫得了个“小老师”的称号。

到了1955年,美术片组的技术积累、人才储备上已经上了一定层次,特伟决心导演一部以古装人物为主角的彩色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他把当时美术片组最优秀、最精干的人才都召集在麾下,引领大家一起攻克艺术风格和技术手段两方面的难题,杜春甫自然也在其中。

在当时,美国、苏联的角色动画创作模式是中国动画人的主要研习对象。

但研习不等于照抄,中国人自有中国人的美学思维。

中国动画人钦佩美式动画技法的严谨、理性,但无意接受其过分张扬激烈的情感表达方式,也不主张为了炫技而造成动作信息过剩。

而苏联角色动画不刻意呈现夸张的弹性形变,倾向于内敛、抒情的表演和精准的情感表达,这给了中国动画人很大的启发。

杜春甫一直很推崇迪士尼的动画技法,尤其对弹性动作规律情有独钟。

有些人为了让笔下的角色去迪士尼化,会完全取消弹性形变,但很明显,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风格的动画。杜春甫没那么极端,他喜欢表现弹性,但又不像迪士尼动画那样让弹性动作时刻在场,他倾向于让有限度的弹性发生在最能传达动作张力的一瞬间。

500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在描绘动物角色时,他也在有意地平衡拟人化与写实化之间的尺度,让角色情感表达既含蓄、清晰,又有趣味性。看得出,《好朋友》(1954)和《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正是在做这样的尝试。

那么,区别于拟人化动物角色的人物角色应该如何表现呢?

美国、苏联动画片中的写实人物动作,大都会借助转描技法,也就是请真人演员拍摄一段参考样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铁扇公主》也这么做过,尽管效果并不怎么理想。

《骄傲的将军》筹备之初,特伟也想如法炮制,所以影片最早定下的美术、动作风格都是生活化的、写实的。特伟请来电影演员,为他们说戏,再让摄影师拍下演员的表演示范,接着指派动画设计师将真人动作逐格摹绘下来,最后把角色形象替换成动画造型。

然而,全组上下对取得的动作效果都不满意。

他们认为,通过“摹片”得来的动作过于拘谨、繁冗,也大大限制了动画设计师的想象力和能动性,他们想要的动作风格不是对生活细节、物理特性的如实再现,而是高度概括、提炼、有张力的中国式动画表演

看来,之前路子不对,一切都得推翻重来。

美国、苏联独具特色的角色动画风格也不是无根之木,他们的动画表演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吸收了大量本土戏剧表演的美学观念。

在如何借助转描技术呈现动画表演的问题上,不同地域的动画人有着不同的思路。

那么,中国表演美学的根在哪儿?不用说,在戏曲那儿。

就连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焦菊隐也一向主张,中国的话剧要从中国传统戏曲美学中汲取营养,话剧演员的身、台、形、表训练也要学习戏曲基本功的优点。

1956年春,《骄傲的将军》重新开始筹备,主创们确立了吸收京剧、昆剧视听美学的基本方针。

导演特伟在工作室贴起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对联,总美术设计钱家骏创作的人物造型新鲜出炉,他们还邀请了京剧花脸名角陈富瑞担任表演指导并为片中将军配音。

500

《骄傲的将军》部分主创 前排左起:陈富瑞(表演指导)、特伟(导演);后排左起:林文肖(动画设计)、唐澄(动画设计)、严定宪(动画设计)、陈震祥(摄影)、杜春甫(动画设计)

接下来,就看杜春甫他们的了。动画动画,动得好才算数。

02

这和动画人做的事不是一个道理吗?

和全体主创研究过之后,杜春甫他们决定扔掉转描这根“拐杖”。

除了歌女舞蹈镜头部分保留了转描效果,《骄傲的将军》中其他角色动作都是凭着动画设计师自己对动作的分析、体验、理解来直接创作的。

正式绘制前,动画设计师们要集体排戏,每个人都要熟悉不同角色的动作要求并且亲身演示。

那时候的动画人,普遍不羞于表演,越是优秀的动画设计师往往越是踊跃。演得好演得坏另说,重要的是分析和体验。

500

《骄傲的将军》摄制组工作照

500

《骄傲的将军》摄制组工作场景

简单说来,动画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动作进行拆解、分析、提炼,再加以创意性地组合、变化。

在此基础上,又大致按照年龄、身份、性格分出角色类型,根据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相应的审美趣味,为各类型角色设定一套基本的动作表演范式,而这些范式又能够随着具体作品、角色、情境的变化而灵活调整、不断丰富。

随着作品的积累和传播,不同地域、不同团体或作者的动画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凡此种种,与中国戏曲表演的原理天然相似。

在戏曲中,这种既具有格律性、规范性、超越自然主义的典型性,又能灵活运用规则的创作手法,叫作“程式化”。

戏曲表演就是在把生活动作提炼加工为独特的身段,将角色的内心情绪通过形体、表情动作得到外化,并使其节奏化、舞蹈化。

500

在戏曲舞台上,人物一动一静的仪态和节奏都力求精确,甚至连服饰、道具的运动轨迹、幅度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这和动画人做的事不是一个道理吗?

更不用说戏曲表演还讲究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反律”,有着一整套预备、缓冲的身法技巧。

通过深入的学习、观摩,杜春甫他们意识到,戏曲程式化表演是对中国本土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总结、美化,是中国视听美学规律的集中体现,这套方法论对中国动画表演的民族化探索太有帮助了。

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动画毕竟不是戏曲,他们要做的是让戏曲表演规律服务于动画,而不是把戏曲程式原样移植到动画里。也就是说,“动画为体,戏曲为用”。

怎么用?每位动画设计师都要交上自己的答卷。

杜春甫的任务最吃重。不光将军的动作要他来打样,所有角色动作的基调都要与他的风格相适应。

这个23岁的小子能挑起大梁吗?

03润物细无声的大贡献

《骄傲的将军》头场戏,将军要在号角和锣鼓的伴奏下耀武扬威地出场,一上来就是15秒钟的连续行走动作。

500

《骄傲的将军》(1956)片段

让动画人物规规矩矩循环走容易,但要走出身份、走出个性、走出节奏、走出京剧程式动作的美感就难了。

京剧表演中,有一套名为“起霸”的舞蹈化程式,常常用来表现武将出征前整盔束甲的状态,以及武将本人英武矫健的身姿。

很明显,杜春甫在设计将军出场的动作时从起霸程式中提取了不少素材。

他很清楚,这套程式可以参考,但没法照搬。

动画片中将军出场的规定情境是得胜归来,而非整装备战,人物的情绪状态和一般的起霸有所区别。

其次,这组动作的作用是初步显示将军骄横跋扈的个性,快速带领观众进入剧情,要力求大步流星、简洁明快——所以,真人演员用以展示技巧之美的繁难动作这里用不到——他要的,装饰性的塑形美和表演节奏的韵律美

杜春甫是这么做的。

影片第5号镜头中,将军大步入画,以“子午式”立定亮相。

500

京剧表演子午式亮相(郭宝昌、陶庆梅:《了不起的游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

戏曲动作造型强调“子午相”,尤其是亮相时,演员的面部、眼神、胸膛、双臂、腿脚的朝向、位置要在错落有致中求平衡,双脚呈丁字形站立、前虚后实,松胸紧背、沉气提神。

与起霸原型有所不同的是,将军手臂的摆位其实是把提甲动作,从语汇性动作转化成了纯粹的装饰性动作,高低错落的手臂主要是为了突出功架美和将军的傲气。

然后,将军环顾左右,随着身体朝向和重心的调整变换亮相的角度。在舞台上,这是为了向不同方位的观众展示造型。

而在这里,转身动作与昂首瞠目的神态相配合,完全被用来表现将军的不可一世。

接着,将军开步。他的脚步是威严、大气、稳重的八字方步,这是生行、净行动作的基本程式,也是起霸动作中的基本元素。整套循环步法规律遵循着戏曲程式的原理:手带脚起、抓地起步,远抬近落、轻抬重落,每迈一步都提脚跟、蹲底腿(支撑腿)、勾脚踝、亮靴底、撇足外踹。同时,杜春甫又将步伐的幅度、速度做了生活化处理。

500

《骄傲的将军》动作设计范例(吴云初、严定宪、林文肖、吴忱:《动画角色表演创作》,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年)

6号镜头中的循环步关键张被安排得严谨而又密集,一拍一、一拍二、一拍三的灵活组合使动作节奏抑扬顿挫;这组步伐由20张连续动态画面构成,关键张占了一半!其中,编号10和11的画面都是关键张,为的是在步幅升到顶点后突出勾脚踝、亮靴底这个灵魂般的细节;与步伐起落相配合的是臂膀的摆动,在这里,杜春甫将戏曲程式做了更大幅度的变形、夸张,一度使小臂、肘关节抬得比肩都高!

这组镜头一画出来,所有人都知道,杜春甫成了,将军这个角色稳了。

对于杜春甫自己来说,他已经对戏曲程式中曲线动作的运行规律和张弛有度、柔中蕴刚的节奏韵律了然于胸,后面的所有动作都一通百通。

当然,“出场”这组镜头作为试水之作,在作画技术细节上未必完美,但它的确为《骄傲的将军》乃至后来的《大闹天宫》奠定了民族化、戏剧化表演风格基调。

500

从《骄傲的将军》成片来看,杜春甫的创作渐入佳境,举鼎、射箭、醉酒、磨枪、出逃等段落的作画水准呈直线上升之势。

500

《骄傲的将军》(1956)片段

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戏曲表演原理对中国动画创作的影响,逐渐由显性转向隐性,后起之秀们对相应原理的理解、运用更加灵活,程式化动作设计的观念被巧妙地溶解进了写实化、生活化、现代化的表演情境中。

500

《黑猫警长》(1984)片段

500

《两只小孔雀》(1978)片段

500

《小号手》(1973)片段

杜春甫所作的开创性、示范性贡献可谓润物细无声。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成长为动画名家的严定宪曾经做过杜春甫的助手。

在《骄傲的将军》摄制组,严定宪是杜春甫手下的见习动画设计师,常常会在杜春甫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镜头创作。

严定宪成长很快,4年后,他担任了《大闹天宫》的首席动画设计师。那年他24岁,年纪与杜春甫参加《骄傲的将军》时大致相当。

从严定宪的动画技术特点中,多少能发现一些杜春甫的影子。

而严定宪晚年编写的教材中,也的确收录了杜春甫的动作设计案例——就是那套将军的循环步。

04二十年后,当着众人涕泪交流

1957年,中国动画事业迎来了新起点。4月1日,上影美术片组正式独立建厂,是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新中国有了专门的动画电影制片机构。

这一年,原本也应该是杜春甫个人事业的新起点。

《骄傲的将军》完成后,杜春甫声名大振。紧接着,他又参加了钱家骏导演的《拔萝卜》,还是担任首席动画设计。据几位老美影人回忆,当时正赶上厂里工资评级,杜春甫拿到了动画设计岗位最高级别的工资。

500

《拔萝卜》(1957)片段

奇怪的是,不久后,杜春甫突然被调到新成立的剪纸片组参与《猪八戒吃瓜》的动作设计技术攻关,没多少时候又调走了。

杜春甫在剪纸片组具体做了哪些事情?为什么来去匆匆?几位美影厂剪纸片组的元老都没说清楚。

但众所周知的是,1957年6月至8月间,美影厂的反右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厂内十余人被划为右派,其中就包括杜春甫。

至于杜春甫被调到剪纸片组是在此之前还是之后,还不得而知。

认识杜春甫的人都清楚,他是性情中人,没有太深的城府,对政治也不怎么敏感。但恰恰因为不敏感,才会稀里糊涂地触了霉头。

杜春甫性子急、脾气暴、说话冲,时常会把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骄傲的将军》大获成功后,正年少轻狂的他更是总把傲气写在脸上。“我要当第一流原画!”这种话,别人可能都搁在肚子里,可他就敢挂在嘴边。碰到什么看不惯的人、想不通的事,他也没有顾忌,随时随地大发牢骚。在那个年代,好些人都是这么犯的“错误”。

作为要接受改造的“右派分子”,筋骨之劳、心智之苦都免不了,降职、降薪是最起码的,还要被送去农场劳教或返乡劳动,有的人直接被开除了厂籍。

杜春甫没有丢掉厂籍,但劳教归来后彻底“靠边站”了。

那时候的他不知道,这一站,就是将近二十年。

中国动画事业正在走向光明的前途,杜春甫的个人职业生涯却突然看不到了未来。

当然,这小二十年里,杜春甫不是完全没片子可做。但他通常都是充任“救火队长”,哪里有难题了,哪里人手不够了,就喊他去做示范或者指导,完事就走人——不入核心主创之列,没有公开署名的权利

1958年至1975年间,只有《黄金梦》《冰上遇险》这两部影片的片头有杜春甫的名字。

500

《冰上遇险》(1964)片段

所幸,职业生涯无比暗淡的岁月里,杜春甫的感情生活浓墨重彩。

他的爱人吴萍萍是美影厂动画片调色组的技术骨干,形象、气质同样出挑,而且家庭背景不凡——父亲是中国著名的电影摄影、机械专家吴蔚云。当年吴萍萍的追求者众多,但她偏偏看中了孑然一身的外来户杜春甫,并顶着巨大压力,在杜春甫最困顿落魄的时候选择与他结合。

吴萍萍给予了杜春甫巨大的精神支撑,杜春甫也没有辜负吴萍萍,两人相濡以沫地过了大半辈子,是旁人眼里的神仙眷侣。

在同事们看来,经历过风暴冲击之后的杜春甫本色未改,但已经不似当年张扬,知道了该低头时低头,学会了随缘自适。

1969年,美影厂职工大都下放至“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杜春甫成了干校的首席放羊倌。

按道理说,那边的气候不适合养绵羊,当地农民也知道绵羊值钱,但死活养不好。可杜春甫偏偏总结出了一套先进经验,把绵羊养得十分壮实。每当他赶着羊群沿河岸去往草滩,农民们都会投来艳羡的目光。

500

动画艺术家阎善春笔下的干校生活,画中右下角为正在放羊的杜春甫

1972年后,美影厂恢复生产,《小号手》等一系列影片投拍,严重缺人手,杜春甫终于能捡起本行了。但让他颇感讶异的是,这次不光没有署名权,连设计动作的机会都没有——他被派去给别人加中间画

不过,那时候的杜春甫大阵仗见多了,不爽归不爽,有活儿干就行。他的能耐身边人都是知道的,哪位后生碰上了难题,照样会来向他请教。

1976年,形势逐渐起变化。剪纸片《金色的大雁》的创作难题久攻不克,当了近十年“牛鬼蛇神”的特伟被派了导演的差使,杜春甫也被拉过来担任动作设计。

500

《金色的大雁》(1977)

时隔12年,杜春甫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了影片片头,尽管排在动作设计名单的末尾。

又过了些时日,杜春甫终于摘掉了戴了二十年的“右派”帽子。平反会议上,一向要强的杜春甫当着众人涕泪交流。

美影厂的创作生产回归正轨,杜春甫也逐步回到了久违的主创队伍。

此后几年里,他参加的每一部影片都堪称精品——《两只小孔雀》《小白鸽》《哪吒闹海》《九色鹿》《金猴降妖》,而他也的确彰显了廉颇未老的气概,为这些影片贡献了大量精彩的角色动画场面。

05画动物也是一绝

从《小白鸽》(1978)能够看出,中国动画片的主题、情节、风格在回归童真童趣

500

《小白鸽》(1978)片段

片中的小白鸽戏份很重,却是非拟人化的角色,也就是说,要通过写实的形态、动作来呈现戏剧性。

要画活小白鸽,照搬常见的运动规律模板是不行的,必须先深入研究鸽子的习性,再加以演绎。

杜春甫画动物是一绝,这个活儿自然就交到了他手里。

那个年头的资讯渠道少得可怜,普通人要深入研究动物运动规律,只能借助很有限的动物学书籍。杜春甫脑子里的各种动物形态、结构、动作规律知识,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自己观察动物、养动物的一手经验。

每次逛动物园和海鲜市场,他的一大半心思都在捕捉、记忆动作规律上。从金鱼、蟋蟀到猫、狗,他都能侍弄好。这么看来,他能在干校把绵羊养得结结实实,也在情理之中。

为了《小白鸽》,杜春甫又养起了鸽子。

一段时间后,他已经能够像了解自己的手掌一样了解鸽子。他能讲出鸽子每个部位的结构特点、运动原理,甚至各处羽毛在飞行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的更换周期。由此,他塑造出了一只鲜活可人的小白鸽,还描绘出一场精彩程度堪比飞机空战的鹰、鸽缠斗的大戏。

500

《小白鸽》(1978)片段

而家里那些鸽子,杜春甫一直养了下去,并且对它们寄情深厚。后来他成了养鸽专家,还当上了上海市信鸽协会的副会长。

四足动物,尤其是蹄类动物的动作同样是杜春甫的强项。

美影厂的作品很少描绘写实化的四足动物,能在真正画好写实走跑跳的基础上,又为动物角色赋予特殊人格乃至神格的动画设计师凤毛麟角。

1980年,《九色鹿》投拍在即,政治上还未获平反的导演钱家骏能够调动的创作资源极其有限。《九色鹿》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主要还是因为导演的美学追求高级、美术和音乐风格浑厚隽永。

相比之下,角色动作设计的整体水平不尽人意。

还好,原本只是临危受命去做技术示范的杜春甫,最终留在了《九色鹿》摄制组,担当起了首席动画设计师。有他坐镇,《九色鹿》的角色动画仍不乏亮眼之处。

500

1980年,《九色鹿》部分创作人员在安徽采风,左八为杜春甫

杜春甫笔下的九色鹿,好就好在“似鹿又不是鹿”。

说“似鹿”,是因为他所画的镜头中,对鹿的基本体块结构和运动规律都有交代。说“不是鹿”,是因为他已经对鹿的物理结构、动态做了大幅度的概括、提炼,并将主要笔墨聚焦于角色的个性。

500

《九色鹿》(1981)片段

“鹿游林中”一场,九色鹿摆首摇胯、闲庭信步,鹿的动物性所剩无几,得到彰显的是人性和神性。

每逢飞奔,神鹿先是收缩身形,随后跃起。跃起的一瞬,躯干在颈部的带动下夸张而优雅地拉长,继而轻盈复位。下落后,神鹿的蹄尖只是轻轻触地,便可再度跃起,仿佛足底生云。

500

使神鹿灵动飘逸、收放自如、含蓄庄重的诀窍在于,拉伸而少挤压、预备而不缓冲、轻跃起而缓下落,弹性律动始终伴随,却不似美式卡通那样滑稽谐谑。

500

《九色鹿》(1981)片段

不论是创作还是教学,杜春甫都不喜欢套用既成的,或所谓稳妥的模板。

在创作动物角色的表演时,他倾向于根据个人理解和特定角色需要,将生物原型的动作规律进行打散、重组和装饰化改造。

在创作《金猴降妖》中那段白龙马受惊的戏时,杜春甫就将马和鹿的动作特点进行了组合,在不依赖实拍影像的条件下,将龙马的嘶鸣、发癫、狂奔,以及孙悟空、白骨精、唐僧之间的情绪张力刻画得淋漓尽致。

500《金猴降妖》(1985)片段

这段戏是杜春甫的得意之作,日后,他常常将这段戏作为教学案例。

500

1982年,《金猴降妖》创作人员在黄山采风,左三为杜春甫

动物画多了,人们总会忘记杜春甫同样是画人物的行家里手。

杜春甫很少和人提起《哪吒闹海》中夜叉的大部分镜头也是他画的,可能他并没有把这个戏份不多的小人物时刻放在心上,但这不等于他没有认真创作——看片子就知道,夜叉出场、抓童女、战哪吒、报龙王的戏,不论从动画技巧上还是表演上,都全方位的优秀。

500

《哪吒闹海》1979片段

06明星讲师:“现在才想起来看我啊。”

杜春甫算是迎来了创作生涯的第二春,但他的处境终究是尴尬了些。

80年代,厂里的同辈人要么已经做了导演,要么彻底退居二线,长几岁的都快退休了,鲜有像他这样夹在当中的。

他年岁不算太大,业务能力毋庸置疑,但如今的一线是新生代的主场,而饱经蹉跎之后的他论气力、论心力,毕竟不及年轻人。加上种种人事方面的问题,他很难再融入核心创作集体了。

说来也巧,那时候,美影厂的动画设计人才青黄不接,国内的动画加工产业发展迅猛,多所院校都开办了动画专业,到处都需要优秀师资。

于是乎,杜春甫成了炙手可热的明星讲师,开启了教学生涯。他除了在美影厂主办的动画职业班任教,还受邀赴广州时代动画公司、深圳翡翠动画公司、杭州动画有限公司、山东艺术学院、深圳彩菱动画公司等处授课。

500

20世纪80年代,杜春甫在山东艺术学院授课

500

20世纪90年代,杜春甫在动画公司授课

500

20世纪90年代,杜春甫在深圳彩菱动画公司授课

职业生涯的最后十几年里,杜春甫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培养学生上。

在学生们看来,杜春甫的教学观念里保留着很多传统手艺人的特质,很难绝对地评价好或不好。

他看好主动求教、勤恳钻研、对动画这门手艺有敬畏之心的年轻人。对一开始就心浮气躁、不安心于动画业务的学生,他则主动疏远,甚至容易怀有偏见,乃至于彼此生出积怨。

早年间他也“传帮带”过不少人,而其中某些人在特殊年代让他见识了何为“子系山中狼”……类似经历,使他在挑选弟子时更加谨慎,不是自己满意的学生,他不愿倾囊相授。

杜春甫曾对学生明言,学生不等于徒弟,将来学好了才能算是徒弟。由此,很多诚心求学的学生,就把“成为杜老师的徒弟”当作了自己的成长目标。

不过,只要学生求学的态度足够诚恳、热情足够高涨,杜春甫自然会为他敞开大门,甚至会将学生视同己出,在学业、生活上不计回报地悉心照料。

听过杜春甫课堂教学的学生,无不为其现场感染力深深折服。杜春甫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哪怕是最基础的动物运动规律课,他也总是边说、边演、边做范画,全程激情洋溢,以至于每讲一段就得坐下来抽口烟缓缓神。

500

500

500

20世纪80年代,杜春甫在山东艺术学院授课

杜春甫还曾给学生们讲过一个绝妙的动作分析题:一个人骑在马上,人身上背一个筐,筐里放一个罐子,罐子里放一把勺子;马在跑,人在动,罐子和勺子在颠……一旦把这套动作里的每个元素都分析到位,在处理许多高难度动作的层次、节奏以及力的缓冲、抵消时就能从容应对了。

从美影厂时期开始跟随杜春甫的弟子,大都是在工作之余向杜春甫求教的。杜春甫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现身说法,也就是在审看弟子的动画镜头时,将画稿和律表改到“面目全非”,然后引导他们从中体悟原理和技法的要点。有时,他也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习作,比如通过画斧劈绳索来理解力学原理和弹性、曲线运动规律,通过分别画倒水和倒油来表现不同液体的质感。

在不同的学生记忆中,杜春甫有着不同的面孔。

有人认为杜春甫性格乖张、教学苛刻,骂起学生来不留情面。但有人觉得,杜春甫说到底只是个傲娇、率性的老小孩——有时在课堂上也想端端架子,但到头来还是绷不住,一旦进入讲课状态,立刻就活蹦乱跳、和学生打成一片了。

有时,同一个同事会在不同时候对他做出不同的评价。

在有的人眼中,杜春甫傲慢自大、目无余子;但有人回忆,杜春甫会在给学生讲第一堂课时,郑重地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老师“方明”的名字——哪怕方明只是领他入门的启蒙老师;也有人说过,当学生们在一位打扫卫生的长者面前举止不敬时,被看在眼里的杜春甫大声呵斥;还有人记得,杜春甫在第一次读到《生命的幻象》时如获至宝,即便不通英文,也还是卯着劲细细研究了一个星期。甚至于,当时已经在业内成名成家的他还表示,希望有机会去迪士尼好好学习一番,哪怕是加加动画也好。

恃才傲物又见贤思齐,严厉刻薄又慈爱敦厚,有人敬而远之、有人相濡以沫……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杜春甫没能在最黄金的年纪充分施展才华和抱负,最让他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尝试好好导演一部作品。

他曾作为导演带领山东艺术学院的学生制作过一部《老鹰捉小鸡》。作为毕业创作,这部影片水平不低,但这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导演创作。90年代,他还参加了系列片《自古英雄出少年》其中几集的导演工作,可那不过是制作粗糙的急就章,不提也罢。

那时候,中国动画行业经历了急速的市场化转轨,产业化进程极速推进,动画加工业热火朝天……代价是美术电影没有了生存土壤,之后的主流动画已经摆明了要在美学上与前一个时代割席。

杜春甫那一代人筚路蓝缕构建的创作体系,就这么归于沉寂了。

好在,他的几位得意弟子都在纷扰的行业中闯出了名堂。

陈明明、薛秋生、李晓、徐志坚等人先是参加过《天书奇谭》《金猴降妖》《黑猫警长》等经典作品,后来又转战各大民营动画公司,成为行业中坚力量;《马丁的早晨》《中华小子》的总导演张天晓同样曾受过杜春甫的悉心教导;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苏庆一直在二维动画领域深耕,参与过《熊猫京京》《西游记》《三毛流浪记》《小鲤鱼历险记》等精品项目。

500

20世纪80年代,杜春甫和弟子陈明明、薛秋生(左)

2000年8月7日,67岁的杜春甫逝世于上海。

计划中的告别仪式非常简单,场地容纳不了太多的人。

令组织单位非常惊讶的是,杜春甫的一大批学生从天南海北赶了过来,足足坐满了两辆大客车,而有限的场地更凸显了追思队伍的浩荡。

杜春甫在世的时候,每逢回上海的学生顺路探望他,他总爱问一句:“什么时候回来的?”

如果学生说昨天刚回来,他立刻就乐开了花;如果得知学生已经回来一周了,他会立马傲娇地虎下脸来:“现在才想起来看我啊。”

如果他在天有灵,看到了告别仪式上的盛况,或者得知二十多年后仍然有人记挂着他,估计也会绷不住,噗地笑出声来吧。

*最后,特向严定宪、林文肖、胡进庆、沈祖慰、尹口羊、阎善春、张澋源、冯健男、陆成法、陈明明、薛秋生、顾子易、徐志坚、苏庆等接受过笔者及空藏动漫资料馆团队采访,并提供了珍贵资料的前辈们致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