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媒体,就这?

偶然间看到FT中文网的一篇文章,《中国外贸情况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

英国《金融时报》FT大名鼎鼎,FT中文网作为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也是业界知名,让人奇怪的是刊发出来的文章质量竟然如此低劣。

 

500

看文章标题,在外媒一篇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中感觉有那么点“理中客”的意思。

不过仔细看论据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位自称和外贸行业从业者打了多年交道的业界观察者似乎完全不懂外贸。

第一个问题,作者漏掉了两个重要的外贸运输方式。

文中首先提到中国的海运港口数据和香港机场的装货量上升的情况和外贸数据下降的情况不符。

对外贸稍微有点了解的就知道,中国对外贸易的运输方式有海运,公路运输,铁路和空运。中欧班列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漫长的陆地边贸口岸说不定比国际港口还多,其中外贸增长较多的国家俄罗斯还是以铁路和公路为主。但作者仅仅观察海运港口和香港机场的数据就说值得玩味,这种选择性忽视的分析方法更值得玩味。

第二个问题,不同国家的海关存在不同的统计口径。经常出现统计差距

根据印度商务通”微信公众号2022年11月1日文章中提到:中国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9个月中印贸易额达到1030亿美元,但印度的数据显示,双边贸易额仅为910亿美元。

 

500

                                                                       图源:“印度商务通”微信公众号

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是从中国的进出口报关单而来。中国的报关单中关于国别有两个,一个是贸易国,一个是运抵国,下图就显示了进口贸易中一种贸易国是德国,运抵国是中国的现象。这种标注方式是中国海关细化统计的一个方法。

500

笔者不是很清楚香港海关的统计数据从何而来,如何标注。中国和香港之间的贸易很多涉及中港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许是类似的细化标注差异也是双方不同统计数据的部分原因。

 

第三个问题,用香港和内地贸易来推测中国外贸。

最吸引我注意的是这么一段,“内地进口了505亿元人民币(74亿美元)原产于香港的货物,同比增长144.8%(129.6%);但按照香港特区政府的统计 ,香港向内地仅出口了价值112亿港元原产于香港的货物。换言之,如果按照0.93的汇率计算,有价值400亿人民币的货物“凭空出现在了深圳河上”。

                                500

读完就奇了怪了,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外贸的吗?跟香港有啥关系?

中国2023年1-6月份进口总额是86428.6万亿人民币,按最大的505亿人民币计算,从香港进口占比是0.584%, 两边差异的400亿人民币在中国看来完全就是个统计误差。从这个角度说,倒是可以说深圳河上凭空出现了400亿人民币的货物。

500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2799825/302274/302275/5150431/index.html

以前的香港是中国外贸的窗口,现在的香港,Who TM care?

我不知道为啥作者对香港这么看重,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发挥从中国对外贸易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但时至今日,香港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不断下降。香港的一座山,在中国看来就是一粒灰。作者自己都交代了,香港利用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地位成了一些违规不法操作的天堂。导致数据统计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形态,当初香港利用窗口地位造成的学术领先形势已经改变,再通过香港观察中国已经是近乎可笑的行为了。但仍然有大批香港或者以香港角度看问题的文人利用人们的思维惯性活跃在媒体和学术界。

对此只能再次重复那句话:大人,时代变了。

笔者关于外贸的看法都写在这篇文章中了。https://www.guancha.cn/zuoqianhu/2023_04_14_688308.shtml

希望更多身处于外贸行业的人拿起笔来,把真实情况呈现在公众面前。你们比国际大媒体的作者强多了。这种水平的作者都敢妄言中国经济,你们还怕啥。

舆论的阵地,你不去占领,对面就会占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