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驳张雪峰

自从张雪峰老师在高考填报答疑中不建议报考新闻专业后可谓群魔乱舞,不止新闻专业教师来亲自现身说法批驳,连《中国教育报》这种专业媒体都下场参战,逼得张雪峰老师称病到医院暂避锋芒。 

500

 祝愿张雪峰老师早日康复

我慕名去读了《中国教育报》的这篇《警惕“网红”言论误导志愿填报》,看看能有啥高论,结果发现这文章写的稀碎,堪称是驳论的反面典型。忍不住想自己写一篇给《中国教育报》打个样,让他们看看如何写驳论。

事先声明:我非常喜欢张雪峰老师,看过不少他的演讲,在观点上狂热严重支持张雪峰老师。这里只是在技术上探讨一下以《中国教育报》为代表的反面观点如何写文章洗地。

反驳性的文章其实是最好写的,因为已经有了要反驳的“靶子”,作者根本不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证明要反驳的观点错误,甚至有瑕疵的就行。挑别人的毛病总比自己去干要容易多了。

动笔之前要进行一些分析,首要分析要批驳的对象。所以先分析一下张雪峰

张雪峰从事高考和考研工作多年,讲课风趣幽默,在多所大学进行过演讲授课,行业内知名度较高。参加过一些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出圈,也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对于高考填报志愿的答疑是一种盈利性市场行为,结合考生个人条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和考生分析适合填报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要看一下引发观众关心的“引爆点”和目前的舆论走向。这次事件的引爆点是张雪峰说新闻专业对于就业没用,不建议填报。因为某高校新闻学院从业者反驳,继而引发讨论。目前的公众普遍认为张雪峰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抹平信息差距,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或者说为客户服务,从而动了某些行业的利益。而某高校教师是为新闻专业服务。观众的心理是喜欢看专业权威被打倒在地的。川大女生事件又加剧了观众对于新闻专业的负面看法。目前观众是支持张雪峰的。

最后,要明确一下这篇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难点在哪里。《中国教育报》的正常目的应该是劝考生不要听信张雪峰的宣传,扎堆到“能吃上饭”的专业,而是希望什么专业都要有人报。从国家角度这个想法没错。而张雪峰所主张的从考生个人角度考虑也没错,只是角度不同相互冲突了,这是难点。

经过上面的分析之后,再结合《中国教育报》的这篇文章来看看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篇《警惕“网红”言论误导志愿填报》开篇说“从业人员水平和指导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规划专家”其实仅仅培训三四天就上岗了”,看这句时有种开幕雷击的感觉——这不是跟写文章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吗?志愿指导服务市场确实良莠不齐,但批驳对象张雪峰显然是属于“良”的那批啊,说不要听信仅仅培训三四天的指导老师,那不就是说要听信张雪峰这种从业多年从市场中卷出来,广受认可的佼佼者吗?他都敢把整个指导过程发出来在网上直播,给所有潜在客户看。还有比这种更让人放心的指导老师吗?

让人不要听信张雪峰,就要削弱张雪峰的专业性。对于张雪峰这种专业性几乎拉满的人,不能从正面直说,因为实在没什么证据。而要从其他侧面去着手,比如他讲课风趣幽默,参加过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可以通过强调他的娱乐属性,弱化他的专业性。利用他在回应哈尔滨理工大学要求他道歉时曾经调侃说:你(指哈尔滨理工大学)跟一个说相声的(指自己)较什么劲?把张雪峰塑造为说相声的娱乐人员,将他跟郭德纲等同。没有什么人会拿郭德纲说的话当真,更别提用来指导填报志愿。

接着文章说提到选专业能“吃上饭”,从就业角度考虑。这个方向又偏了。张雪峰并不专门研究就业,他的强项是考研,通过办考研指导班赚钱的。这么写只能让听过张雪峰演讲的人觉得这篇文章违背基本事实了。

下面说“就业受多重变量影响,既与专业的热度有关,也与市场的人才需求有关,更与个人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深度、广度有关”确实没错,不过是正确的废话,考生的个人条件已经定了,只是对专业情况不了解,所以才来咨询。其中“也与市场的人才需求有关”这句是唯一正确的方向。张雪峰的弱点在于他是根据现阶段的就业情况给出的建议,他无法预知考生大学毕业后未来的就业情况,因为任何人都无法预知。大学要读四年,加上研究生的一两年,就业后更是有三十年的工作时间,只要问问考生家长自己回想一下十多年前的热门专业,和今天实际的热门专业有多大差距就可以降低一切专业指导的可信度。这一点应该是大写特写的,结果唯一有用的点,被作者一笔带过。

接着这段“任何专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哪个专业是毫无用处的,某个专业好不好就业、能不能“吃上饭”,更不能被简单定义,种种粗暴观点背后的狭隘自不待言”等于是触读者的逆鳞了。因为某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出来发言,刚刚就有一堆文章批新闻专业毫无用处。这么写只会让读者认为你这个说法才是粗暴。

之后举桂海潮和钟芳蓉的例子,一个没有代表性——14亿人里才有几个航天员?一个在很多读者眼中是错误的典型。

看到这里我已经没啥心情去读了,一篇文章能犯这么多错误也是真不容易,估计只有新闻专业毕业的才能写出这么烂的稿子。

500

       稿子烂成这样,你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吧,你要知耻,知耻

最后提示一下应该怎么写吧。之前说过反驳张雪峰说法的难点在于从国家角度希望所有专业都有人报和从个人角度只报就业好的专业是对立的。

这是一对矛盾,如果作者高中是文科生,那就应该知道矛盾是有对立统一性的。在中国,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的矛盾恰恰是高度统一的。说人话就是国家角度的经济高速发展,让个人无论从事读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其生活水平都能有很大的提高。比如我爷爷年轻的时候理想是吃饱饭不挨饿,我爸爸年轻的时候理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中国连续三四代人都能过上年轻时理想的生活,上一代的理想生活又成为下一代的起点继续向更高水平发展。考生家长肯定也有类似的亲身经历,还有什么比亲身经历对自己更有说服力的呢?

以新闻专业为例,虽然新闻专业学不到什么东西,新闻媒体也不愿意招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但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们都活的挺好的啊。如果不幸选了新闻专业,只要把新闻专业的内容当做避雷针反面教材,认真研究新闻,也可以做好媒体工作啊。选专业就变成在电梯里跑步,只要电梯在上升,跑步的意义就不大,无非是姿势是否优美,心情是否舒畅罢了。

接着去网上抄点鸡汤文,比如个人选择和时代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天赋/爱好/机遇面前不值一提;现在有足够的条件让孩子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之类的就可以了。

个人私货部分:只有把《中国教育报》的这篇《警惕“网红”言论误导志愿填报》的作者这种专业水平为负数的尸位素餐的行业既得利益者赶走行业才能发展,毕业生的就业路才能更宽。

再次对张雪峰老师表示敬意,祝您健康长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